□ 張曉梅
論我國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構建
□ 張曉梅
懲罰性賠償是指由法院所作出的賠償數(shù)額超出實際的損害數(shù)額的賠償。它能彌補受害者在訴訟過程中所花費的律師費、時間及精力上的付出等間接損失。然而,由于我國沒有完善的懲罰性賠償制度,許多受害人應得的補償常常處于無法可依的尷尬狀況,這極不利于依法治國方略的貫徹。本文對該制度進行了中美法上的比較,以期使受害人應得的合理的補償有法可依。
英美法現(xiàn)代意義上的懲罰性賠償制度是由英國普通法上的懲罰性賠償判例發(fā)展而形成的。英國普通法上的最早的懲罰性賠償判例是1763年的Wilkes V.Wood①和 Huckle V.Money②。這兩個判例確立了英國的懲罰性賠償制度。英國法的懲罰性賠償制度很快被美國法繼受。不可否認,美國是當今世界上懲罰性賠償制度最為完善的國家,美國法上的懲罰性賠償又稱示范性賠償,美國侵權行為法重述 (第二次)第908條將之規(guī)定為:“在損害賠償及名義之上之賠償外,為懲罰極端無理行為的人,且亦為威懾該行為人及他人于未來從事類似的行為而給予的賠償?!?/p>
我國法律繼受大陸法,原本沒有懲罰性賠償制度?!吨腥A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下簡稱消法)第49條首開我國懲罰性賠償之先河。該條規(guī)定是對傳統(tǒng)大陸法關于民事?lián)p害賠償理論的大膽突破,是我國立法的一個進步。除消法第49條外,《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8條、第9條和將于2010年7月1日起實施的侵權責任法也有關于懲罰性賠償?shù)囊?guī)定。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114條的違約金條款、115條的定金條款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懲罰性賠償?shù)男再|,《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232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294條、295條也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懲罰性賠償?shù)乃枷搿?/p>
我國法和美國法上的懲罰性賠償均具有懲罰和威懾的功能,但由于規(guī)定目的上的差別和法律傳統(tǒng)的不同,該制度在我國法和美國法上又有其自身的特點。
首先,從立法目的上看,美國法上的懲罰性賠償是一種以懲罰加害人主觀上的惡性為出發(fā)點的賠償制度,并不是為了補償受害人的損失,因而它在主觀目的上不具有補償性。我國的消法第49條的立法目的和美國法卻不相同。該法制定當時,正是假冒偽劣產(chǎn)品盛行之時,立法者為了鼓勵消費者踴躍“打假”,積極和經(jīng)營者的欺詐行為作斗爭,以維持健康有序的市場經(jīng)濟秩序,所以,我國的懲罰性賠償包含了補償和懲罰兩種目的。
其次,從實體法層次觀察,在我國法和美國法上,懲罰性賠償?shù)膽土P對象和懲罰力度均有不同。美國法上的懲罰性賠償,主要針對因惡劣、肆意、魯莽等心理狀態(tài)下實施的行為,其賠償義務人的范圍比較廣泛,包括產(chǎn)品責任的生產(chǎn)者等各種侵權人。陪審團在裁決時很容易作出高額的懲罰性賠償金裁決,其威懾效果也就能比較直接有效地表現(xiàn)出來。而我國的懲罰性賠償只限于欺詐行為,其賠償義務人只能是經(jīng)營者。賠償數(shù)額也有嚴格的限制,最多只是“雙倍賠償”。與經(jīng)營者的獲利相比,此種懲罰力度顯得有些微不足道。從完善懲罰性賠償?shù)膽土P和威懾功效出發(fā),筆者認為,我國的懲罰性賠償制度應當借鑒美國法中的一些成功經(jīng)驗,制定出一個合理的賠償額度。
最后,從訴訟法層面比較,在提起懲罰性賠償請求權方面,我國法和美國法上存在較大差異。在美國法上,懲罰性賠償不是一項獨立的請求權,其權利的行使必須與補償性賠償一同提起;而在我國法上,懲罰性賠償是一項獨立的請求權,消費者可直接依照消法49條的規(guī)定直接提起損害賠償,而不必同時提起補償性賠償請求權。這主要源于我國懲罰性賠償產(chǎn)、銷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筆者認為,侵權責任法在肯定其應具有補償功能、懲罰功能和預防功能等多重功能的基礎上,對產(chǎn)品侵權行為適用懲罰性賠償進行了明確規(guī)定,這是懲罰性賠償在我國立法中的一個突破。同時,筆者也認為,懲罰性賠償制度僅在產(chǎn)品責任領域里規(guī)定是不全面的,還應擴大適用于以下幾類侵權案件:
第一類:故意侵權案件。故意侵權行為是一種主觀惡性很強的行為,只有對該類行為適用懲罰性賠償,才能起到更好的警示作用。
第二類:重大過失侵權案件。重大過失也可成為適用懲罰性賠償?shù)闹饔^要素,但重大過失行為畢竟沒有故意行為的主觀過錯大,兩者應區(qū)別對待。在判斷重大過失行為侵犯他人權利是否應承擔懲罰性賠償時,應考慮其造成的損失是否足夠大。筆者認為,應該對造成的損失額作出規(guī)定,比如規(guī)定為:“因重大過失行為導致的損失額不低于5000元才適用懲罰性賠償”。
第三類:產(chǎn)品責任案件。產(chǎn)品責任是特殊的侵權責任,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對產(chǎn)品責任的懲罰性賠償應特別規(guī)定。筆者贊成侵權責任法第47條的規(guī)定,并不是所有的產(chǎn)品責任都適用懲罰性賠償,只有制造者、銷售者主觀過錯嚴重的產(chǎn)品責任案件才應適用懲罰性賠償。例如,明知制造或銷售的產(chǎn)品有缺陷,可能導致侵犯他人生命財產(chǎn)安全的事故發(fā)生,而不采取必要的措施,輕率地將該產(chǎn)品投入市場。
另外,懲罰性賠償在具體適用中,最終應落實到具體數(shù)額的確定上。侵權責任法第47條對懲罰性賠償?shù)囊?guī)定寫得過于抽象,只是規(guī)定了明知產(chǎn)品有缺陷,仍然生產(chǎn)銷售的,受害人就有權提出賠償,至于賠多少,怎么賠,是不是應有一個最高賠償額度的限制等問題都沒有規(guī)定,這很不利于司法操作,甚至存在法官自由裁量權無限擴大的危險。筆者認為,該條應對具體賠償數(shù)額做出在確定具體數(shù)額時應考慮相關因素,綜合判斷,以保證懲罰性賠償制度適用目的的實現(xiàn)。在確定具體數(shù)額時的酌定因素主要有:(1)加害人的主觀過錯程度。(2)加害人的經(jīng)濟承受能力。(3)受害人的實際損失。美國和我國臺灣地區(qū)法律中規(guī)定的懲罰性賠償數(shù)額均以損害額為計算基數(shù)并對最高數(shù)額予以限制??紤]到與以前的立法相銜接和我國目前的國情,與實際損失的比例以不超過三倍為宜。
綜上所述,我國除了在相應的法律領域對懲罰性賠償作出具體規(guī)定外,還必須在侵權責任法中對其他過錯侵權行為作出總括性的把握。建議關于懲罰性賠償?shù)囊?guī)定如下:
“因他人故意侵權而遭受人身權和財產(chǎn)權損害的,受害人可以請求侵權人在賠償實際損失之外另行支付不超過實際損失兩倍的賠償金。
重大過失行為所致的損失額超過5000元,原告可在損失額一倍范圍內請求懲罰性賠償金。
三倍損失額低于一萬元的消費者可在一萬元內請求懲罰性賠償金?!?/p>
本條第一款、第二款對懲罰性賠償金額范圍的不同規(guī)定以及對重大過失行為所致?lián)p害的最低數(shù)額的限制均體現(xiàn)了錯罰相當?shù)脑瓌t。此外,第三款是保證懲罰性賠償具有足夠大的威懾效果的砝碼,即使三倍懲罰性賠償金數(shù)額過低,也能對不法行為人起到威懾的作用。
注釋
①在該案中,原告的住所遭到政府的搜查,搜查令上僅載明控訴的不法行為,而未載明罪犯的姓名,原告對執(zhí)法人員進行起訴請求損害賠償。陪審團判決被告承擔一千英鎊的懲罰性賠償。
②在該案中,原告是一名印刷工人,由于懷疑印刷NORTH BRITON報而被非法監(jiān)禁,陪審團認為被告的行為非常粗暴,法官判決300英鎊的懲罰性賠償。
[1]Note, “Punitive Damages Under Federal Statutes:A Functional Analysis ”,California Law Review,Vol.60, (1972),P191.
[2]轉引自王雪琴.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研究,載梁慧星主編.民商法論叢(20),金橋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1年版.
[3]王立峰.論懲罰性損害賠償,載梁慧星主編:民商法論叢(15)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68頁.
[4]譚兵主編.民事訴訟法學[M].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5頁.
[5]楊立新.侵權法論(第三版)[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40頁以下.
作者單位:長江師范學院
責任編輯:宋英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