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升文
文學作品中翻譯人員負面藝術形象探源
袁升文
翻譯人員作為不同語言人群之間溝通交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巨大。但是,文學作品中塑造的翻譯人員形象常常是負面的漢奸形象,這種形象在影視片中尤為突出,其來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
文學作品;翻譯人員;藝術形象;漢奸形象;源頭
“漢奸翻譯官”——長相丑陋、賊眉鼠眼、行為猥瑣、表情諂媚,從《小兵張嘎》中吃西瓜不給錢的那個胖翻譯官,再到《鬼子來了》里能把日軍侮辱中國人之話語巧妙翻成“大哥大嫂過年好”的人物,這歷來是一個集萬千丑惡于一身的令人忿恨的影像符號。翻譯官通常給人一種陰險下賤的漢奸嘴臉,他們里通寇仇、為虎作倀,一般是西式打扮,頭發(fā)中分,戴著圓眼鏡。在野蠻的日本皇軍面前,他們是大搖其尾、媚態(tài)十足的巴兒狗;在百姓面前,他們狐假虎威,陰陽怪氣。在看慣了抗戰(zhàn)題材文藝作品的普通民眾眼中,翻譯官都應是這副模樣——這就是普通民眾心目中的翻譯人員的藝術形象。這種藝術形象顯然是負面的藝術形象,也是對翻譯人員歷史作用的片面反映。
翻譯人員作為不同語言國家之間、不同語言族群之間的溝通者,在歷史上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不論在社會發(fā)展、科技進步、語言文學發(fā)展等方面都對中國發(fā)揮了巨大的促進作用。翻譯活動的作用之大是無容置疑的,中國近兩千年來翻譯活動的主體——翻譯人員的歷史功績是不可抹煞的。但是,在中華民族面臨外敵入侵的時期,翻譯人員的作用有時又是微妙的。那些為外敵提供翻譯服務的翻譯人員,難免有助紂為虐之嫌。因此,翻譯人員的藝術形象在很多時候是負面的,尤其是抗日戰(zhàn)爭期間,翻譯人員的形象常常等同于漢奸。翻譯人員的這種漢奸藝術形象在抗戰(zhàn)題材的影視片中比比皆是。漢奸翻譯官這種藝術形象,由于符合中國人民的民族情感,所以具有不朽的藝術生命力。
翻譯人員的這種負面形象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遙遠的明代中西交往的萌芽期?!抖氖贰罚ㄖ腥A書局版)中,從《史記》到《明史》都找不到“漢奸”一詞。這個詞最早出現(xiàn)在元代胡震《周易衍義》卷六之中:“子突欲去衛(wèi)朔而反遇四國之毒吝也。然志在輔正,于義何咎?李固欲去漢奸而反遭群小之毒吝也,然志在去奸,于義何咎?葛亮欲殄漢賊而反遭街亭之毒吝也,然志在殄賊,于義何咎?”李固為東漢沖帝時的太尉,沖帝死,因不附大將軍梁冀,建策立清河王被免官,桓帝即位后被捕,遂死于獄中。很明顯,此處的“漢奸”是“漢朝廷奸臣”之略稱,并無“出賣民族利益予外國外族”之意。換言之,這與建立在民族共同體意識上的“漢奸”并非同物。漢奸的這種用法只是一個特例,并不是一個固定的詞匯。
體現(xiàn)出民族共同體意義的“漢奸”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清代康熙中期。田雯在《古歡堂集·黔書》中寫道:“苗盜之患,起于漢奸?;驗橹l(fā)縱指示于中,或為之補救彌縫于外,黨援既植,心膽斯張,跋扈飛揚而不可復制。”這句說話的意思是,在清朝建立對于貴州苗族的統(tǒng)治體系的過程中,遇到了苗族的抵抗,而躲在幕后指使和組織抵抗的卻是漢人。
田雯,字綸霞,山東德州人,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進士,二十六年授貴州巡撫,三十年因丁母憂去職。其《黔書》撰寫于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時為貴州巡撫任上。田雯在處理貴州“苗人”問題時,他以“漢奸”一詞譴責部分漢人“通敵”。這說明他認為“漢”與“滿”在苗民問題上有著共同利益,反抗清朝就是損害漢人的利益。當然,這與當時田雯所處地位有關。
在《二十五史》中,只有《清史稿》中有“漢奸”一詞?!皾h奸”一詞原至清朝初年,其原意與現(xiàn)在使用方式相差甚大。清朝康熙雍正年間,曾有漢人與“苗頑”聯(lián)手對抗清廷在西南邊疆的“改土歸流”政策,這些人就被清室皇帝罵為“漢奸”。該意義下的漢奸,指的是漢族奸細,其所損者乃滿族統(tǒng)治利益。清代首位使用“漢奸”一詞的統(tǒng)治者,不是別人,正是大力標榜清王朝即中國王朝、清的統(tǒng)治也給“漢人”帶來巨大利益的雍正皇帝。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五月,雍正對川陜、湖廣、云貴、兩廣督撫提鎮(zhèn)等大員說:“朕聞各處土司,鮮知法紀,每于所屬土民,多端苛派,甚至奪其子女,生殺任情。孰非朕之赤子?方今天下共享樂利,而土民獨切向隅,朕心深為不忍。然土司之敢于恣肆者,大率皆由漢奸指使,助虐逞強,無所不至。宜嚴飭土司,毋得肆為殘暴,以副朕子惠元元、遐邇一體之至意?!壬觑喼?,不改前非,一經(jīng)發(fā)覺,土司參革,從重究擬,漢奸立置重典,切勿姑容寬縱。”《清史稿》(列傳九十五·方顯):“雍正四年……總督鄂爾泰議開苗疆,改土歸流,云南東川、烏蒙、鎮(zhèn)雄諸土府既內屬,貴州苗未服?!鯛柼┱亠@問狀……因條上十六事,曰:別良頑,審先后,禁騷擾,耐繁難,防邀截,戒姑息,宥脅從,除漢奸,繳軍器,編戶口,輕錢糧,簡條約,設重兵,建城垣,分塘汛,疏河道……”在《清史稿》(列傳九十四·張允隨卷)有以下一節(jié):“(乾?。┦?,授云貴總督。疏言:‘苗、裸種類雖殊,皆具人心。如果撫馭得宜,自不至激成事變。臣嚴飭苗疆文武,毋許私收濫派,并禁胥役滋擾。至苗民為亂,往往由漢奸勾結。臣飭有司稽察捕治?!质柩裕骸F州思州諸府與湖南相接,今有辰、沅饑民百余入貴州境采蕨而食。臣已飭貴州布政使、糧驛道以公使銀賑濟。如有續(xù)至,一體散給安置。’”
《清史稿》中的“漢奸”出現(xiàn)了多次,其中多數(shù)是對參與西南少數(shù)民族抗清活動的漢人的稱呼,只有少數(shù)幾處提到的“漢奸”和歐洲列強有所牽扯。《清史稿》(志一百二十九):“秋七月,犯江寧……英人要求各款:一,索煙價、商欠、兵費銀二千一百萬;一,索香港為市埠,并通商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一,英官與中國官用敵體禮;馀則劃抵關稅、釋放漢奸等款……”此處的漢奸指的是為英國人服務的中國翻譯人員。
《清史稿》是我國史書中首次提到“漢奸”的史書,這意義下的漢奸,指的是漢族奸細,其所損者乃滿族統(tǒng)治利益。此后,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漢奸這個詞開始用來指稱翻譯人員,此意義下的漢奸,不分滿漢,指的是叛國奸細,其所損者乃中國整體利益,比較接近當代的流行說法。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華訪問期間,乾隆皇帝針對英國國王表文于九月初一(10月5日)提出了四項反制措施,其中第三條是嚴查內奸,究出治罪:“涼必有內地漢奸私行勾引前來,希圖漁利。此等奸民最為可惡,……應即嚴切查察,究出勾引奸商數(shù)人,從重治罪,以示懲儆;即或一時不能查出,亦須時刻留心,認真訪拿。毋任濱海奸民,勾結外夷,此最為重要?!保?]
漢奸和翻譯人員是兩種人群。漢奸不等于翻譯人員,翻譯人員也不等于漢奸。但是,隨著中外矛盾的不斷加深,漢奸和翻譯人員從清乾隆年間開始劃上了等號。
翻譯人員掌握多種語言,能夠在不同語言人群之間幫助溝通信息。這種協(xié)助溝通的工作,如果在平時,無疑是不會有賣國嫌疑的。但是,如果發(fā)生在戰(zhàn)時,比如說中國和外國關系緊張甚至于處在激烈的戰(zhàn)爭狀態(tài)時,為外國人提供翻譯服務的行為,常常會有賣國的嫌疑。這時候,為敵國服務的翻譯人員就常常等同于漢奸了。
清朝末期,中華民族面臨世界列強的侵略。鴉片戰(zhàn)爭前夕,中外矛盾已經(jīng)非常激烈。這期間,跟隨外國人為外國人翻譯的中國人常常不被視為漢奸。鴉片戰(zhàn)爭的1839年,林則徐、鄧廷楨在《札澳門同知傳諭義律準駁條款》中對“漢奸”一詞含義做了明確的界定,將一切私下與外國人交往的中國人都定為漢奸:“各國夷商來粵貿易,所有貨船進(黃)埔,及夷商在?。ㄖ笍V州)在澳,均準由洋商雇給買辦工人應用,定例所不禁。乃有一種奸徒,不由商雇,私與夷人往來,勾串營私,無所不至,是以內地名曰‘漢奸’?!保?]
道光皇帝對漢奸也是深惡痛絕:“漢奸通夷助逆,最為可恨!”“漢奸以外夷為護符,外夷以漢奸為爪牙。”[3]1106兩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清朝官員往往將中國失敗的原因歸咎于漢奸:“該夷火器而外,本無所能;一切主謀,皆漢奸從中布置。”[4]因此,清朝官員始終認為“查辦夷務,尤以緝拿漢奸為要”[3]270;“海防之要,首在嚴辦漢奸?!保?]296
這些為外國人服務的人,他們必備的技能之一就是會外語,能夠為外國人翻譯,而這樣的人往往是翻譯人員。在鴉片戰(zhàn)爭期間,翻譯人員常常被當成漢奸,原因就在于他們用自己的語言能力為外國人服務。當時的中國人認為洋人都不是好東西,所以為洋人提供翻譯服務的翻譯人員自然也不是好東西:“凡土人曉習夷語,夷人買賣從中為之說合者……實系漢奸?!保?]629這種邏輯就跟“凡尼姑,一定與和尚私通”這條邏輯一樣荒謬,但是,正是這條邏輯,使得翻譯人員和漢奸劃上了等號。
這種將與外國人交往的翻譯人員視為漢奸的泛政治化傾向早在明末就已經(jīng)很普遍,只是當時還沒有把這些翻譯人員稱為漢奸而已。16世紀末的明代末期,傳教士利瑪竇從澳門到香山,在香山城門上張貼著蓋有新任總督郭應聘大印的告示:“據(jù)各方嚴訟,現(xiàn)在澳門犯罪違法之事所在多有,皆系外國人雇用中國舌人所致。此輩舌人教唆洋人,并泄漏我國百姓情況。尤為嚴重者,現(xiàn)已確悉:彼輩竟教唆某些外國教士學習中國語言,研究中國文字。此類教士已要求在省城定居,俾得建立教堂與私宅。茲特公告,此舉有害國家,接納外國人決非求福之道。上項舌人償不立即停止所述諸端活動,將嚴行處死不貸?!保?]這里,顯然將翻譯人員(舌人)等同于漢奸了。
最早將為外國人服務的中方翻譯人員稱為漢奸是在明代正德年間。明代正德十二年至十五年(公元1517年至1521年)間,葡萄牙派往中國北京協(xié)商通商的第一個使團到達中國。這是葡萄牙也是歐洲派往中國的第一個使團。這個使團最終以失敗而告終。期間,為葡萄牙人擔任翻譯服務的是一個名叫“火者亞三”的中國人,他被后來的翻譯史學家稱為漢奸通事:“亞三甘愿淪為漢奸通事,賄賂貪官,收集情報,使葡人得以深入我國內地,后終因仗勢驕橫而伏誅?!保?]通事是我國舊時對翻譯人員的通稱。
到了19世紀,這種把翻譯人員視為漢奸的心態(tài)就愈發(fā)明顯了,尤其是在兩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的很多奏折和其他官方文件中,很容易發(fā)現(xiàn)這種將翻譯人員等同于漢奸的邏輯:“至夷人帖子……,即神光寺二夷,亦皆不能書寫漢字,其為出自漢奸之手無疑。”[8]這里,將為洋人翻譯帖子的翻譯人員看成了漢奸。
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三月,“留心夷務”的工科掌印給事中邵正笏給皇帝上了一個折子,把漢奸與外語能力直接掛了鉤:“查夷人之桀驁不馴,必有漢奸從中唆使。蓋夷人與漢民言語不通,未能周知內地情事,而漢奸乃得以傳遞消息,播弄是非,以遂其肥己之計。臣聞漢民之居澳門者,半通夷語,最易藏奸?!保?]75
明清時期,這種將翻譯人員視為漢奸的心態(tài)就是抗戰(zhàn)題材文藝作品中漢奸翻譯官形象的源頭,其影響至今仍然持續(xù)。其實,文學作品中塑造的有關翻譯人員的負面形象,只是對極少數(shù)翻譯人員的藝術概括,根本不足以反映翻譯人員的全貌。
翻譯是一項歷史悠久的職業(yè),現(xiàn)在更是一個龐大的職業(yè)。目前,我國翻譯人員的數(shù)量約為100萬之眾。翻譯人員不論在歷史上還是在當代,都為各民族、各個國家人民的交流發(fā)揮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說,“沒有翻譯,就沒有社會的進步;沒有翻譯,世界一天也不能存在?!保?]我國翻譯行業(yè)產業(yè)規(guī)模是世界上最大的,“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到2008年底,我國各種翻譯服務機構已超過3000余家,翻譯服務市場的產值已突破300億元人民幣”[10],據(jù)有關統(tǒng)計,“中國現(xiàn)有在崗聘任的翻譯專業(yè)人員約6萬人”[11],“目前我國有職業(yè)翻譯4萬多人,從業(yè)人員超過100萬人”[12]。中國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翻譯大國,“無論外譯中還是中譯外,中國都是世界第一?!保?3]因此,為全面反映翻譯人員的歷史功績及其重要地位,需要塑造更多的翻譯人員的正面形象。
[1]秦國經(jīng).從清宮檔案看英使馬戛爾尼訪華歷史事實[M]//張芝聯(lián).中英通使二百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21326-31332.
[2]王明倫.反洋教書文揭帖選[M].濟南:齊魯書社,1984:141.
[3]文慶,等.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M].北京:中華書局,1964.
[4]賈楨,等.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第8卷[M].北京:中華書局, 1979:2665.
[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鴉片戰(zhàn)爭檔案史料:第1卷[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6]郭廷以.中國近代史[M].上海:上海書店,1989:156-157.
[7]黎難秋.中國科學翻譯史[M].合肥: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6:8.
[8]王韜.弢園文錄外編[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87.
[9]中國譯協(xié)表彰239位資深翻譯家,季羨林獲終生成就獎[EB/OL].http://www.china.com.cn/txt/2006-09/26/content_71 94921_3.htm.
[10]王國平.翻譯學科建設與翻譯教育發(fā)展[N].光明日報,2010-01-27.
[11]我國距離“翻譯強國”依然遙遠[N].文匯讀書周報,2004-11-12.
[12]許巖.兩大權威翻譯證書面對面[EB/OL].[2003-10-17].http: //www.sg.com.cn/wagz/t20031017_53600.htm.
[13]許淵沖.中國是不是“翻譯強國”[J].上海翻譯,2005(2).
book=89,ebook=160
H059
A
1673-1999(2010)16-0089-03
袁升文(1968-),山東高密人,碩士,山東輕工業(yè)學院(山東濟南250100)金融職業(yè)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翻譯、英語教學。
2010-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