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利杜 平倪春霞
(1西華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9; 2眉山市第一小學,四川 眉山 620010)
對“熟能生巧”的反思
唐 利1杜 平1倪春霞2
(1西華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9; 2眉山市第一小學,四川 眉山 620010)
就語言教學而言,熟能生巧是指通過不斷地練習使學習者的語言水平不斷得到提高。教師在語言教學中,應準備正確的難度適中的練習材料,把握好教師在練習過程中的指導作用,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構(gòu)架起從熟到巧這座橋梁。
熟能生巧;語言學習;反思
長期以來,人們在語言學習中信奉著這樣一句諺語:熟能生巧。就語言學習而言,熟能生巧是指通過不斷地練習,學習者的語言水平不斷得到提高。熟就一定能生巧嗎?近年來,有一部分學者提出了異議。許紅、石卓成明確提出熟不一定能生巧。筆者為此感到困惑不已,帶著這種困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熟能生巧”進行了反思,以期對當今的英語教學有所啟示。
(一)從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看熟能生巧
行為主義者認為學習就是通過強化建立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lián)結(jié),語言學習是一個模仿和習慣養(yǎng)成的過程。他們強調(diào)學習者反復的語言實踐過程。從這種意義上說,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為“熟能生巧”提供了理論依據(jù)。然而反復的機械性練習會在無形中引導語言學習者過多地關(guān)注語言外在的形式,而忽略了其內(nèi)在的東西。再者,行為主義學習理論還強調(diào)學習過程中對學習者的鼓勵作用即“正強化”作用。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難免會犯錯誤,然而犯了錯誤自己卻渾然不知,仍在反復不斷地練習,教師為了維護學生的自尊,也仍然給予學生“正強化”,這樣下去的結(jié)果不是practice makes perfect,而是practice makes permanent,因此熟不一定生巧。
(二)從關(guān)鍵期假說看熟能生巧
關(guān)鍵期假說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關(guān)鍵期假說這個概念最早僅用于一語習得。后來,研究者也把它運用到了二語習得的研究上。到目前為止,研究一語習得和二語習得的絕大多數(shù)研究者都認同關(guān)鍵期假說的存在。著名語言學家喬姆斯基認為語言是某種天賦,兒童天生就具有一種學習語言的能力,叫做“語言習得機制”(LAD)。應該說絕大多數(shù)兒童天生就對語言敏感,他們是在模仿父母和身邊人們的談話以及他們在與自己講話的過程中慢慢學會講話的。因此,模仿練習在關(guān)鍵期以前對兒童語言的學習和掌握功不可沒,兒童語言能力的形成正是熟能生巧的最好體現(xiàn)。但對于過了關(guān)鍵期的人來說,是否模仿練習也同樣作用巨大呢?筆者認為不盡然。比如,“狼孩”維克多錯過了關(guān)鍵期,無論J. G.伊太德怎樣費盡心思,他也不能學好法語??梢哉f,錯過了關(guān)鍵期,熟不一定能生巧。
(三)從克拉申的輸入假說看熟能生巧
克拉申是美國著名的應用語言學家。他在20世紀70年代末提出了監(jiān)察模式,它包括5個部分,其模式的核心部分為“輸入假說(The Input Hypothesis)”??死甑妮斎爰僬f認為,如果進行的大量語言輸入是不正確的,那么反復的練習只會讓學習者很好地掌握錯誤的知識和技巧,卻根本達不到真正意義上的語言水平的提高,也就未能達到學習者所期望的真正意義上的“巧”。再者,如果進行的輸入是學習者不可理解的,反復的練習也只能流于形式而沒有實質(zhì)的意義,從而不能從熟過渡到巧。因此,從克拉申的輸入假說看,熟是不一定生巧的。
(四)從奧蘇伯爾的有意義學習看熟能生巧
奧蘇伯爾認為有意義學習的發(fā)生需要滿足一定的主客觀條件??陀^條件主要指學習材料本身的性質(zhì)即材料本身有意義;主觀條件指學習者自身的因素,主要包括:學習者必須具有有意義學習的心向;學習者認知結(jié)構(gòu)中必須具有適當?shù)闹R基礎(chǔ);學習者必須積極主動地使這種具有潛在意義的新知識與結(jié)構(gòu)中的有關(guān)舊知識發(fā)生相互作用,使認知結(jié)構(gòu)或舊知識得到改善,并使新知識獲得實際意義。再者,如果練習者本身缺乏主觀能動性,在練習的過程中不積極地去思考、去感悟,那么這樣的練習也是收效甚微的。因此從奧蘇伯爾的有意義學習看,熟是不一定生巧的。
綜上所述,熟只是生巧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熟未必能生巧。
既然熟能生巧具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和條件限制,那么,教師如何才能在語言教學中構(gòu)架起從熟到巧的橋梁呢?
(一)準備正確的難度適中的練習材料
教師在準備練習材料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知識結(jié)構(gòu),在確保練習材料正確的同時,要考慮到練習材料的可理解性。教師可參考克拉申的i+1輸入假說模式。i代表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水平和結(jié)構(gòu),i+1代表稍稍高于學生現(xiàn)有的水平,但是通過努力是可以達到的,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這樣的練習可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當然,對基礎(chǔ)不同的學生,i+1的輸入是不同的,這就需要教師做認真細致的工作,摸清每個學生的基礎(chǔ)狀況,以提供適合的練習材料。只有這樣從熟到巧才有望得到實現(xiàn)。
(二)把握好教師在練習過程中的指導作用
在練習之前,教師就要對學生何時練習收效最好做到心中有數(shù)。在關(guān)鍵期假說中可以看到:練習也需要最恰當?shù)臅r機,錯過這個時機往往會事倍功半。所以教師對練習最佳時機的恰當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再者,在學生練習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的練習作正確的指導,以確保他們練習的準確性。
(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fā)揮學生在練習中的主觀能動性。筆者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在進行練習之前,教師要讓學生明白自己是練習的主體和練習所要達到的目的。這樣會使得學生在意識上重視練習,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認真地對待練習。還要讓學生明白自己所做的練習是“有意義的練習”而不是機械的練習。
在練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思考,有意識地把自己所學到的新知識與舊知識聯(lián)系起來,使認知結(jié)構(gòu)中的舊知識得到改善,新知識獲得實際意義,從而使新舊知識融為一體長期穩(wěn)固地保存在記憶之中,在學生需要的時候,能迅速地再現(xiàn)出來。
關(guān)注和激發(fā)學生的練習興趣和熱情。對于練習材料的設(shè)計,教師可考慮根據(jù)教學的內(nèi)容、學生的實際情況等,選取貼近生活、貼近真實的話題進行練習,讓學生感到有話想說、有話可說,從而激發(fā)學生的練習興趣。對于練習活動的設(shè)計,筆者認為可對學生進行分組,以照顧不同層次學生的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之后有一種成就感,有還想再練習的沖動。教師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到練習中來,對學生在練習中所取得的成績,教師要及時地給予肯定和鼓勵,這樣就可以極大地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他們參與練習的熱情。
[1]楊紅梅,劉偉.兒童語言習得與英語教學[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 2005(5).
[2]許紅.熟未必能生巧[J].教學研究,2007(7~8).
Reflection on“Practice Makes Perfect”
TANGLi,DU Ping (School of Foreign L anguages,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 anchong Sichuan637009) NI Chun-Xia (NO.1Primary School of Meishan,Meishan Sichuan620010)
For a long time,people hold a saying that“practice makes perfect”in language learning.However,in recent years,some scholars challenge this saying expressing their doubts.Reflection is made on“practice makes perfect”to get some implications for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 makes perfect”;language learning;reflection
H0-05
A
1673-1395(2010)01-0185-02
2009-11-28
唐利(1981—),女,四川瀘縣人,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強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