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潔
(浙江育英職業(yè)技術學院基礎部,浙江杭州310018)
中國菜菜名英譯中的文化信息傳遞
——以杭州菜菜名英譯為例
陳 潔
(浙江育英職業(yè)技術學院基礎部,浙江杭州310018)
具有文化特色的杭州菜菜名體現(xiàn)了杭州菜鮮明的地域和文化特點,在翻譯此類菜名時,應采取多種翻譯方法,盡量做到對中國文化的傳播。
文化信息;杭州菜;信息傳遞
翻譯的過程既是兩種語碼轉換的過程,又體現(xiàn)了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協(xié)商和交流。前者是語言層面的問題,后者是文化層面的問題。特別是在翻譯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本時,對于文化層面的問題的探討尤為重要。翻譯的整個過程,從翻譯方法的采用到目的語受眾對譯文的接受程度都受到文化因素的影響與制約,這主要源于兩國不同的文化語境。筆者以此為切入點,以杭州菜為例,對中國菜菜名的翻譯進行研究。
文化語境指與言語交際相關的社會文化背景。這個術語最早由Malinowski提出,用來描述言語活動中參與共享的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的背景知識,這種語境被 Fowler稱之為“社團共創(chuàng)知識的存儲”[1](P551~552)。它是一種文化系統(tǒng),包括該社會的文化習俗和社會規(guī)范。文化語境表明了各民族團體的差異性和特殊性。
翻譯是文化傳遞的載體,英漢兩種語言處于兩種不同的文化語境中,在翻譯中處理好兩種不同文化語境的關系是進行兩種語言互譯的前提條件。
在文化語境中,如何處理翻譯文本的文化特色是一個關鍵問題。文化特色被稱為“文化素”。當源語被譯為目的語時,總會經(jīng)歷與目的語接觸、沖突,進而在目的語中獲得合法性的過程。當這個過程發(fā)生在存在強弱權力差異的文化語境中,強勢文化一方的語言就處于主動地位,弱勢文化翻譯文本為了迎合強勢一方的語言和文化習慣,在獲得語言合法性的過程中,不得不去除翻譯文本中的某些文化素。如把“叫花雞”譯成 Hangzhou Roast Chicken,這符合英美國家菜肴的命名原則,即直接將菜肴的食材譯出,但抽離了菜名中的文化素,不能使目的語的受眾體會到這個菜肴的歷史內(nèi)涵。因此,在中國菜菜名的翻譯中,我們應該注意處理中國獨特的文化信息的傳遞。
杭州菜的菜名文化內(nèi)涵深厚,帶有濃厚的杭州本地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和地方特色。如 :
以杭州歷史名人或菜肴的創(chuàng)始者命名,如“東坡肉”、“宋嫂魚羹”等。
以某個歷史故事或人物命名,如“大救駕”(又名“吳山酥油餅”)、“叫花雞”等。
以杭州的優(yōu)美景色命名,如“寶石流霞”、“西湖十景”等。
以杭州特殊的物產(chǎn)命名,如“西湖莼菜湯”、“龍井蝦仁”、“虎跑素火腿”等。
西方菜名的特點是直接明了地指出菜肴的食材及烹飪方法,于是西方人也習慣于通過菜名來了解菜肴的相關信息。
1.音譯人名加有關信息介紹
奈達認為,翻譯中是否采用外來詞取決于受眾所在國的文化傳統(tǒng)。在一些社會,如英語國家,人們認為對新的東西采用外來詞是理所應當?shù)?。因?把人名音譯,使其作為外來詞進入目的語國的語言系統(tǒng)是比較恰當?shù)?。而杭州菜的菜名中有很多與歷史文化名人聯(lián)系在一起,如“東坡肉”、“宋嫂魚羹”等。對于這樣的菜名,我們可以采取兩種方法翻譯:一種是,“東坡肉”譯為Dongpo Braised Pork,“宋嫂魚羹”譯為Songsao Fish Potage。譯文的前半部分,把“東坡”和“宋嫂”直接用拼音的方法來翻譯,保留了菜名中的文化素。另一種是,在音譯的基礎上加上對菜名的相關解釋,使受眾對于菜名音譯部分的內(nèi)涵得到進一步的了解。如“東坡肉”可譯成: Dongpo Brasied Pork(invented by Su Dongpo,a fa2 mous scholar in Song Dynasty)。
2.直譯加簡短解釋
“西施舌”被譯為beauty’s tongue,這對西方食客來說,未免有些嚇人,美女的舌頭如何可以食用呢?其實“西施舌”是一種點心的名稱,餅的形狀有點像美女的舌頭,以美女西施命名,故名“西施舌”。如譯成“Xi2shi’s tongue2shaped cake”(named after Xi Shi,a noted ancient Chinese beauty),可以使食客在情感上得到認同,對菜肴的中文命名的簡短解釋也能使食客對菜肴的形象有所了解。雖然這種譯法不夠精煉,譯名較長,但只有這樣才能較全面地反映出菜名的物質內(nèi)容和歷史文化內(nèi)涵。
3.直譯加相關的故事介紹
有一些菜名既不反映菜肴的原料,也不反映烹調(diào)方法,而是以歷史典故命名的。如:“叫花雞”,譯者可以采用直譯加相關的故事介紹的方法,將其譯為Beggar’s Chicken,再加上對相關故事的介紹:叫花雞原出于浙江,一些乞丐將偷來的雞用泥巴包起來,架火燒泥巴,泥燒熱了雞也就熟了,這是一道不入流的菜。后來,乾隆皇帝微服私訪江南,不小心流落荒野。有一個叫花子看他可憐,便把自認為美食的“叫花雞”送給他吃。乾隆困餓交加,自然覺得這雞很好吃。吃畢,便問其名,叫花子不好意思說這雞叫“叫花雞”,就胡吹這雞叫“富貴雞”。乾隆對這雞贊不絕口。叫花子事后才知道這個流浪漢就是當今皇上?!敖谢u”也因為皇帝的金口一開,成了“富貴雞”,流傳至今,成為一道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名菜。通過對這些菜名背后的歷史故事的翻譯,讓外國游客了解中國的歷史故事,有助于這些菜肴在國際上的推廣和普及。
4.直譯加意譯
部分杭州菜以杭州著名的景點命名。為了傳遞這些中文菜名的意境,可以用兩個翻譯文本,如將冷菜“寶石流霞”直譯成“Precious stone hill floating in rosy cloud”,由于食客對于杭州的景點不熟悉,這不能激起他們的想象,而且菜名的命名原則與他們國家的命名原則有差異。如果在后面再加上意譯版本(Cold Dishes:mashed potatoes)就比較好了。再如,“西湖十景”直譯成“Ten Views of the West Lake”,也應加上意譯版本“assorted dish”。
綜上所述,具有文化特色的杭州菜菜名體現(xiàn)了杭州菜鮮明的地域和文化特點,在翻譯此類菜名時,應盡量做到對中國獨特文化的傳播。
責任編輯 強 琛 E2mail:qiangchen42@163.com
book=372,ebook=372
H315.9
A
1673-1395(2010)02-0140-02
2009212223
浙江省旅游科學研究課題(2009L Y33)
陳潔(1975—),女,浙江嘉興人,講師,主要從事英語課程與教學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