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艷
隱喻性諺語的認知過程及其復雜性解讀
劉明艷
(廣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廣西桂林541004)
文章首先運用Lakoff&Turner的概念隱喻理論來分析理解諺語的一般認知推理過程,然后指出該理論在分析諺語,尤其是分析相互矛盾諺語方面存在的不足之處,接著文章分析了諺語中的跨文化特征和矛盾現(xiàn)象,從而揭示了導致這種矛盾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以及通過人類的價值觀和文化的多樣性來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諺語的意義和正確對待文化和價值觀的差異。
隱喻性諺語;概念隱喻;文化;價值
1.諺語的定義
諺語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實際生活經(jīng)驗的總結。諺語中蘊含了人類古老而豐富的文化,反映了人類紛繁復雜的生活圖景。長期以來,諺語大量存在于民間故事、文學作品、宗教教義和日常口語等多種形式之中。
對諺語的定義有很多種:《漢語諺語詞典》對諺語的描述是“流行于民間的通俗語句,是一種口耳相授的傳世常言。”《現(xiàn)代漢語詞典》(修訂本)(1998)將諺語定義為“在群眾中間流傳的固定詞句,用簡單通俗的話反映出深刻的道理?!?/p>
《牛津大辭典》把諺語定義為:“簡潔的、公認的,通過比喻或押韻表達來自于經(jīng)驗的真理的口頭語言?!薄逗喢髋=蛑V語詞典》將諺語定義為:“一種以簡潔的方式提供建議和揭示寓意的、傳統(tǒng)的格言?!?/p>
2.諺語的分類
通常諺語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根據(jù)字面意義就能理解的諺語,例如“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聰明一世,糊涂一時”這類諺語往往是人們對其生活經(jīng)驗和生活方式的總結,易于理解,不會產(chǎn)生歧義。
另一類諺語稱之為隱喻性諺語。這類諺語通常包含表面意義和隱喻性意義。表面意義是隱喻性意義推導的基礎。這類諺語通過表現(xiàn)某種現(xiàn)象或事件來映射其他相似的現(xiàn)象或事件,它是某一認知域的現(xiàn)象和事件到另一認知域的現(xiàn)象和事件的認知映射,因而諺語的字面義和非字面義不一致。隱喻性諺語的非字面義并不是諺語各構成成分意義的簡單相加。絕大部分的諺語是隱喻性的。例如“一招不慎,滿盤皆輸”“早起的鳥兒有蟲吃”等等。
Lakoff&Turner在將概念隱喻理論用于解釋諺語時提出了一般即特殊(Generic is specific)的隱喻。他們認為,有一種一般層次的隱喻,可使某一特定領域的知識映射到一般領域。一般即特殊的映射是隱喻性的,其映射方向是從源域映射到目標域,而不是從目標域映射到源域。所用的三個工具是實現(xiàn)映射的必要條件,它們是生存大鏈條、事物的本質及其話語經(jīng)濟原則或量之原則。生存大鏈條維系著整個世界的生存形式,這種存在是井然有序,層層疊疊的且具有規(guī)律性,不可隨意改變,人類、動物、植物、無生命物質各有其本質區(qū)別,如人有推理的特性,動物有本能行為,植物具有生物功能,無生命的物質則有其物理屬性,但在人類賴以生存的客觀世界里又顯得缺一不可;它們存在的結構層次是:人屬于最高層,其次是動物層、植物層,再次是無生命物層。而話語經(jīng)濟原則有助于研究工作者認清并抓住世間萬事萬物的最主要的特征,厘清頭緒并有所側重。
例如:萬丈高樓平地起。
首先呈現(xiàn)出的圖式是建造高樓。不論多么高的樓,都是要從第一層開始,慢慢蓋起來。假如不遵循這一步驟,任何建筑都不可能落成。由此可以抽象出一般層次的圖式:任何事件都是從無到有慢慢發(fā)展起來的。依據(jù)存在大鏈條理論,我們在談及自然界或動物時都是與人類相關,因此推衍出人類行為的一般層次圖式:人類在進行某種行為時必須循序漸進,一步步進行。假如急于求成,不踏踏實實地從基礎做起,那么做任何事情都不會成功。這是人類做事和行為的一般規(guī)律和原則。這種一般層次的圖式為各種具體的情境提供了認知推理的依據(jù),例如將該諺語用于此情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從基礎的題目做起,然后再逐漸增加難度,最后挑戰(zhàn)高難度的題目。這時,一般即特殊的隱喻性映射可以表述為:
做基礎題目←→平地起;
高難度題目←→萬丈高樓。
不從平地起就無法蓋成萬丈高樓,平地起是蓋成萬丈高樓的基礎。因此做基礎題目是做高難度題目的基礎,要做出高難度題目必須從基礎題目做起。
Lakoff&Turner所提倡的一般即特殊的隱喻認知方法為我們解讀諺語的隱含意義提供了一個有力的工具,但是它對于不同文化或者同一種文化中意義內涵相互矛盾的諺語時,就顯得解釋力不足。如英語文化更多注重個人主義“self is ourcenter”;而在漢語文化中,則更多注重集體主義,如“眾人拾柴火焰高”。在同一種文化中,也有“He who hesitates is lost”和“l(fā)ook before you leap”此類意義相反的諺語。這時如果再運用一般即特殊的隱喻認知方式進行解釋,就會出現(xiàn)自相矛盾的結果。因此,我們還需要進一步考慮諺語所蘊含的文化特征及價值取向。
1.諺語蘊含的文化特征
各民族諺語的形成都是長時間社會經(jīng)驗及生活實踐的錘煉和濃縮,因此諺語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個民族或者文化社區(qū)的歷史、價值觀、宗教信仰等特點,這些諺語的構成方式簡單,讀起來朗朗上口,其內涵意義也往往易為人們接受,并廣為傳誦。譬如,漢語的諺語有“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寧做雞頭,不當鳳尾”“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英語的諺語有:Be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入鄉(xiāng)隨俗),Achilles'heel(阿喀琉斯之踵,致命的要害),Adam’s apple等等。這些經(jīng)歷千百年歷史沉淀的諺語在不同的時代,為不同的民族所使用時均有著特定的文化內涵,只有深入探究這些諺語所蘊含的文化特征,才能真正理解這些諺語的含義及其用法。
2.諺語蘊含的價值取向
不同的諺語對應著不同的道德世界觀或政治哲學。這有助于我們理解諺語的復雜性,尤其是相互矛盾的諺語。
例如: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一鳥在手勝過兩鳥在林。
A man’s reach should exceed his grasp.人應該超越自己的極限。
在這組諺語中,第一條意思是說一只鳥在手的現(xiàn)實與安全感勝過兩只鳥在樹林中的虛幻與不切實際,其要表達的價值觀是要珍惜眼前的幸福與安定,不要過于追求虛無縹緲并且無法企及的東西。這無疑是一種知足常樂、安于現(xiàn)狀,或者也可以說是消極的處世哲學。后一條則是希望人們要勇于拼搏、挑戰(zhàn)自我,以求更大的進步與飛躍,而不是安于現(xiàn)狀、不思進取,這是一種富有激情、勇于嘗試的積極的人生觀。
例如:Itis nevertoolate tolearn.活到老,學到老。
You can neverteach an old dog newtick.你不能教老狗學新把戲。
在這組諺語中,第一條的意思是:學習是無止境的,也是一種精神需求。不論何時,都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接觸新事物,任何時候開始學習都不晚。第二條是說年老的人思想保守,不容易接受新的事物,不易改變舊觀念,因此沒有必要在年老時學習新知識,接觸新理念。
此外,人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還決定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并影響人們的感知和行為。在不同文化中,持有不同價值觀的人會使用不同的諺語,即使是同一交際者在不同的情境中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也會使用不同的甚至看似矛盾的諺語。在一個團隊中,如果交際者想避免內耗,則使用“Toomanycooks spoil the broth.”“三個和尚無水喝”或“情愿獨偷一只狗,不愿合偷一頭?!币约啊棒构嗔舜驙€船”等相關諺語;相反,如果交際者想強調團隊合作的優(yōu)勢及重要性,則使用“Two heads are betterthanone.”“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或“眾人拾柴火焰高”等相關諺語。
由此可見,在不同的情境中,交際者為了達到自己的交際目的,會依據(jù)自己的世界觀、需求和喜好而選擇使用不同的、符合情境的諺語。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豐富的諺語,諺語表達了一個國家和該民族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宗教信仰、世界觀及價值觀等。每條諺語都經(jīng)過一代代人不斷傳誦、錘煉、完善,是人類生產(chǎn)生活實踐經(jīng)驗的積累和升華,也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上文運用概念隱喻理論和架構理論對諺語進行的認知分析,一般即特殊的隱喻為我們解讀諺語提供了一個非常詳細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工具。但是,在實際運用過程中,我們必須結合每個民族和文化社區(qū)的特定情況來探究諺語的認知過程,并且深入挖掘諺語背后的道德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從而使我們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正確地看待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性。
[1]蔡星平.英諺語辭典[Z].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2]胡壯麟.認知隱喻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H03
A
1673-0046(2010)9-0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