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曼
認知學習理論對韓國語教學的幾點啟示
周曼
(太原旅游職業(yè)學院,山西太原030006)
認知學習理論對外語教學有著深遠的影響,文章以韓國語教學為例,從認知學習理論的角度出發(fā),旨在利用其理論對韓國語教學起到指導作用。
認知學習;韓國語教學
認知學習理論強調,學習是主動的心智活動,是內在認知表征的形成、豐富或改組的過程,而不是簡單的行為習慣的加強或改變。20世紀五六十年代,認知學習理論主要向兩個方向發(fā)展,即信息加工的學習理論和認知結構理論。
1.信息加工的學習理論
信息加工的學習理論受計算機科學的啟發(fā),認為計算機的運算過程與人的認知加工過程類似,從信息的接收、編碼、存貯和提取的流程來分析學習的認知過程。信息加工學習理論的代表人物有加涅、安德森等。根據教育心理學家加涅提出的學習模型,人的記憶分為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短時記憶的容量有限,通常認為只有5~9個信息塊。而長時記憶分為三個部分:情景記憶、語義記憶和程序記憶。另外,如何讓知識在長時記憶中更有效地保持呢?其中一個具有重要影響的理論就是“加工深度理論”。所謂深度加工就是賦予信息深層的意義,讓學生理解信息的深層意義。只有這樣,那些得到很深層次加工的信息才能被長期記憶,被長期保存在腦海里。
2.認知結構理論
認知結構理論的代表人物是布魯納和奧蘇貝爾。布魯納認為,學習就是認知結構的組織和重新組織,他認為“掌握一門學科的結構,是以使許多其他事物富有意義的和它聯(lián)系起來的方式去理解它”,簡單說,學習知識結構就是學習事物是怎樣相互關聯(lián)的,從而強調了知識結構的重要性。奧蘇貝爾有意義言語學習理論的核心思想是,有意義學習必須以學習者原有的認知結構為基礎。也就是說,新知識的學習必須以學習者頭腦中原有的知識為基礎,沒有一定知識基礎的意義學習是不存在的。因此,在有意義學習中必然存在著原有知識對當前知識學習的影響,即知識學習中的遷移是必然存在的。
根據認知學習理論對學習的理解,可以得到很多對外語教學的啟示,這里以韓國語教學為例進行具體分析。
1.短時記憶的容量是有限的,人在頭腦中只能同時想5~9個獨立的東西,因此教師在組織韓國語教學時,一次性灌輸的信息內容不可以過多,對新信息的量應進行適當控制。同時,根據短時記憶的特點,每個信息塊可以包含有聯(lián)系、有組織的信息。因此教師在韓國語教學活動中應注意將新的信息進行加工和組織,將零散的信息組織成更大的、更有意義的組塊,幫助學生擴大組塊,增加短時記憶的容量。例如,在講解詞匯的過程中,如果單純孤立地講解詞匯知識而忽略詞匯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就很難記憶,造成組塊新舊脫節(jié)。因此在單詞講解之后,必須通過與語音、語法、句型、文章等的有機結合,在聽力、閱讀、會話和寫作等過程中得以練習和激活,才能將這些信息存儲到長時記憶中去,便于以后的“提取”。
2.長時記憶中的三個部分,即情景記憶、語義記憶和程序記憶。情景記憶的主要表征方式是具體形象的。在韓國語教學過程當中,可以將抽象的單詞和語法與情景模擬和表演結合在一起,這樣可以對詞匯與語法的記憶起到促進作用。例如在講“看病”時,可以通過各種生病的圖片讓學生描繪各種癥狀,另外,可以模擬在醫(yī)院的情景,通過讓學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進行對話,表達病情和癥狀,這樣將模擬與教學結合,可以更好促進學生的長時記憶。
3.根據加工深度理論,只有被深度加工過的知識,才能被長期記憶和保存。例如在講解單詞時,教師會根據單詞意思給出例句,讓學生在例句中記憶單詞。但是學生多數記不住教師給出的例句,這時候更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讓學生自己去創(chuàng)造語境,利用所學的單詞想象應用的句子,這樣被學生進行了進一步深層加工的單詞,能被學生更好地記憶。另外,在語法講解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相似意義的語法,這時候應多鼓勵學生將這些類似意義的語法進行歸納總結,同時進行縱向類比,找出這些語法的相似點和不同點,這樣經過深層加工的語法,更有利于學生進行區(qū)分使用。再者,在記憶單詞的時候,我們也鼓勵學生聯(lián)想之前學過的同義詞、反義詞,找出單詞的本意和引申意,這樣通過學生自己積極主動的信息深度加工,這些信息更長久地、有效地保存在記憶當中。
4.布魯納的認知結構思想中強調了學科結構。他認為“一門學科的課程應當由對于形成該學科結構的根本原理的最基本的理解決定”。學科結構就是指一個學科圍繞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態(tài)度和方法而形成的整體知識框架和思維框架。這對韓國語教學也起到指導作用。例如我們在講解韓國語語法和句型之前,首先要告訴學生韓國語的所屬、這種所屬的基本屬性和特點,以及韓國語和漢語因為所屬不同,所以它們最大的區(qū)別是什么。有些學生在學習了助詞和終結詞尾之后很糊涂,搞不清楚為什么要加這些助詞和終結詞尾,這正是因為教師在正式開始教語法之前沒有跟學生講清楚韓國語的基本特點。韓國語屬于黏著語,因此具備黏著語的特點,主要依靠助詞的黏著來表示單詞在句子中的地位和時態(tài),并且從結構上看是典型的SOV(即主語+賓語+謂語)的一種句型結構。同樣,在講解詞匯時也要事先講解韓國語詞匯的特點、分類、結構、意義等基本理論,這樣在接下來的學習當中會產生積極的遷移作用,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理解。
5.奧蘇貝爾強調有意義的學習的重要性。他認為學習者必須有積極主動的有意義學習的心向,在原有認知結構中找到有關的觀念作為新知識的固定點,這樣才能將新知識與原有的認知結構聯(lián)系起來,同時也改變了原有的認知結構。發(fā)生有意義學習首先要求學習者具有積極主動的學習心向,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注意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yǎng)學生學習韓國語的興趣,讓學生能夠持續(xù)保持積極主動學習的心向。
首先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即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教學,已經不再受新一代學生的歡迎,韓國語教學的課堂更應該注重教學方式的靈活多樣、教學內容的生動活潑、各種教學手段。例如,使用討論式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的,積極利用分組的合作學習模式,讓組內的成員通過團隊的互幫、共同提問,互相提高;角色扮演的教學方法,讓每個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吸引學生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并感到樂趣無窮。也可以將更多的發(fā)揮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走到臺前來,為其他同學講解自己擅長的部分,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其次,作為教學的組織者,要從學生感興趣的韓國文化入手,帶領學生領略韓國風土民情,了解韓民族的性格特點,從飲食服飾到觀光娛樂都可以成為學生學習興趣的切入點。
再次,教師在講解過程中要善于創(chuàng)設一定的問題情景,運用啟發(fā)式、思考式的問題引導學生開動腦筋的智力活躍狀態(tài),課堂活動當中可以運用單詞接龍游戲、韓國語謎語競猜、韓國語繞口令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讓沉悶的課堂變成學生自己的舞臺,這樣才能使學生保持對韓國語學習的興趣。
最后及時的鼓勵必不可少。教師對待學生應耐心指引,給每個學生表現的機會,表現之后要及時給學生以鼓勵,可以從多個角度來表揚學生。例如句子語法雖然有點小錯誤,但是造句的角度很新穎;發(fā)音準確度雖然有待提高,但是表演能力非常強,角色的駕馭能力不錯;發(fā)表的內容雖然很短,但是觀點很明確,想法很獨特等等。要善于發(fā)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并鼓勵其繼續(xù)發(fā)揚,激發(fā)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除了激發(fā)學生的積極主動學習心向之外,還要將新舊知識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能夠找到新舊知識的連接點,這樣才有助于學生接受新的知識。例如在閱讀“節(jié)日”這篇短文時,首先應該向學生介紹韓國的幾大節(jié)日,以及這些節(jié)日有哪些慶?;顒?,人們穿什么服裝參加這些節(jié)日,在這樣的日子里人們的飲食如何,有哪些韓國特有的風俗習慣等等,只有介紹了這些背景知識,學生在閱讀時才不會覺得陌生,才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找到之前舊知識的影子,而學習的新知識又會改變現在有的認知結構,從而不斷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另外,在韓國語教學當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很多學生在一開始都非常有興趣學習韓國語的發(fā)音知識,而且也學習的不錯,但是越往后面學,越深入地學習,很多學生開始失去興趣,甚至放棄學習,這又是為什么呢?因為教師每次在進行新的語法講解時,并沒有很好地銜接舊的語法知識,學生無法將新知識跟舊知識聯(lián)系在一起,造成脫節(jié),和新知識無法理解,久而久之導致完全失去興趣,甚至放棄學習。由此可見,教師在講解新知識之前要注意復習舊知識,鞏固舊知識,當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學習新材料的知識儲備之后,再進行新知識的講解,這樣就不會出現脫節(jié)現象,讓每位學生都能夠實現有意義的學習。
[1]陳琦,劉儒德.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G642
A
1673-0046(2010)9-01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