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偉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 100038)
新時期服務型警務建設的困境與出路
陸 偉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 100038)
服務型政府是我國政府的建設目標,警察機關作為我國公務員人數(shù)最多的政府部門,建設服務型警察機關是我國建立服務型政府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著我國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進程。在現(xiàn)階段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大環(huán)境下,建設服務型警務還存在著諸多負面因素的影響,這也是警學界必須研究的問題。
服務型政府;服務型警務
縱觀我國警務職能的歷史,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階段:在新中國建國之初至上世紀 70年代中期,以“專政型警務”為主,70年代后期至 80年代,以“管制性”警務為主,90年代至本世紀初以實施“管制型”與“服務型”相結合的警務模式為主。公安部2002年 3月在杭州召開了全國派出所工作會議,對公安機關的工作的性質在原有職能的基礎上,突出強調了預防職能和服務職能,并部署在全國范圍內(nèi)全面實施以服務為導向的社區(qū)警務戰(zhàn)略,這是對未來一段時期全國公安工作重點方向的調整,這是打造服務型政府的大勢所趨,同時也是中國警務發(fā)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在打造服務型警務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些影響其進程的問題。如在宣揚公安機關的服務型的同時,公安機關的打擊犯罪職能會不會削弱,百姓會不會對公安機關的服務產(chǎn)生過度依賴思想,如何協(xié)調公安機關的服務型在整個公安工作中的角色等等一系列問題。之前很多學者都是從宏觀上對服務型警務建設進行討論。筆者則是對服務型公安機關建設中面臨的具體問題展開分析,然后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于服務型警務的定義,警學界也有很多種看法,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些學者認為:所謂建設服務型公安機關,就是以服務精神作為公安工作的價值導向,為公民、國家和社會提供良好的公共安全產(chǎn)品以及公共安全服務,要求最終做到讓人民群眾滿意。這一理解也就指出了公安機關工作的最終歸宿是讓人民群眾滿意,注重強調了要以服務作為衡量公安機關的價值標準。還有的學者認為:服務型公安行政模式是政府行政模式的一種,是在公民本位、社會本位理念指導下,以提高公安工作的整體效能和服務水平為中心,以提供公共安全服務為內(nèi)容的公安行政管理方式。這一詮釋提出了服務型公安行政模式的中心內(nèi)容和目標。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管理系魏永忠教授認為服務型警務是相對于管理型、權力型、命令型、約束型警務而言,它的行政基礎、執(zhí)法方式與管理理念是在公民本位、社會本位指導下,實現(xiàn)以權力為中心向以規(guī)則為中心的轉變,以強調權力利用、管制約束向權力和利益有效分配、服務與效率并重的轉變,通過服務理念更新并強化服務職能、轉變服務方式等途徑,提高公安機關行政管理效能,它是以提供優(yōu)質公共服務為核心的現(xiàn)代警務新范式。以筆者看來服務型警務是以人為本理念的一種體現(xiàn)。作為公安機關,打擊犯罪和維持社會秩序是其本職所在,建設服務型警務就是在打擊社會犯罪和維護社會秩序的同時,把服務型理念滲透到各個日常的公安工作當中去。它也是建設良好警察公共關系的必由之路。其實建設服務型警務和建設學習型警務、科技型警務一樣,都是適應現(xiàn)階段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新形勢的需要。
結合以上學者的觀點,服務型警務的含義可以概括為:公安機關在現(xiàn)階段為了能夠更好的保障經(jīng)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fā)展,提供良好的和諧社會環(huán)境,所有公安工作以公民本位、社會本位的理念為指導,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同時以效率效益和滿意度為價值目標,以執(zhí)法、管理、行政、服務并重,同時把公共服務職能擺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從而建立更加利民、便民、親民、為民的現(xiàn)代警務新模式。
1996年,公安部在福建省漳州市召開了“110”報警服務工作現(xiàn)場會,將“110”報警臺統(tǒng)一改稱為“110”報警服務臺。1997年前后,全國縣級以上公安機關的“110”報警服務臺相繼開通,并蓬勃發(fā)展起來,各地認真履行由公安部 認可并推廣的漳州“110”率先實行的“有警必接、有 難必幫、有險必救、有求必應”的承諾?!?10”一度成為老幼皆知、婦孺皆會的重要生活工具之一,“四有四必”的提出和踐行,較大地彌補了政府對社會對公眾服務的職能缺位和不足,較大地便利了社會組織和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急、難、險、重的求助。
2003年 11月,黨中央作出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公安工作的決定》,決定總結了公安工作實踐所積累的九大基本經(jīng)驗,其中第三條為:“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把維護好、實現(xiàn)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全部公安工作的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比嗣窬旆杖嗣竦纳袷ヂ氊煵粩啾毁x予新的內(nèi)涵,如何向公眾提供一種有效的服務機制,以實現(xiàn)警務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務型的轉變,成了當前一段時期內(nèi)公安工作的重點。但在向服務型警務轉變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些背離初衷的問題,有些是不可避免的,有些則是可以避免但始料不及的。
隨著建設服務型警務的宣傳及其在實際公安工作中的落實,建設服務型警務形象的工作確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拉近了人民群眾和人民警察之間的距離,警民關系得到了進一步的改善,為和諧警民關系建設起到了進一步的推動作用。但成就的背后也帶來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其一是由于宣傳口號過于絕對化,“四有四必”和有困難找警察使民眾對公安機關產(chǎn)生過度依賴和過分期望的心理。群眾不僅要求公安機關提供人身財產(chǎn)安全保護等公共安全服務,還要警察幫助解決生活中急事、難事,如失物尋找,開門問路,尋醫(yī)問藥,甚至追討欠款等生活服務。其二是影響了公安機關預防打擊犯罪、維護社會秩序等職責的正常履行。在我國公安資源是相對有限的,人均警察數(shù)量也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之服務性職能的過度擔當使公安機關更是不堪重負,嚴重地分散與擠壓了公安機關打擊犯罪、維護秩序的時間和精力。其三是影響了公安機關在社會公眾中的公信力。在人們的傳統(tǒng)觀念中,公安機關的主要任務還是遏制和打擊犯罪,當出現(xiàn)刑事、違法犯罪案件而未及時得到偵破時,公安機關就會面對強大的社會輿論壓力,留給社會大眾的印象是公安機關只會做一些瑣碎的事情,從而帶來了社會公眾對公安工作的評判扭曲。而且承諾由于過于寬泛與兌現(xiàn)程度不夠,反而影響了群眾對公安機關的滿意程度,以至降低了公安機關在人民群眾中的公信力。
其實公安機關向社會大眾提供公益服務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關鍵是對提供服務范圍的把握是否恰當,事實上提供過度服務也缺乏客觀的法律依據(jù)。關于公安機關提供服務的范圍,《人民警察法》并沒有做出詳細和明確的規(guī)定,規(guī)定人民警察義務和紀律的《人民警察法》第三章,只在其第二十一條籠統(tǒng)地表述為人民警察應當積極參加搶險救災和社會公益工作。這就大大增加了公安機關提供公益活動范圍的不確定性。在實際公安工作中,由于人民警察在社會角色當中擔負著很高的倫理道德責任,對于人民群眾的求助要求,一般都很難拒絕,否則就會受到來自各方面的譴責,這也是公安機關承擔過多公益活動的原因之一。筆者認為我國公安機關的服務職能一直處于超負荷狀態(tài),部分原因是缺乏其他的服務機構。在美國公安機關日常也會面對大量的求助電話,但他們的處理辦法是對民眾的服務要求先進行不同的分類,或者是對報警求助電話進行篩選,通過電話讓公眾到其他機構咨詢求助,對于民眾的苛刻的服務要求也會進行不同程度的約束,甚至直接拒絕。這種務實的經(jīng)驗值得我們思考借鑒。
公安機關的“有警必接、有難必幫、有險必救、有求必應”承諾已經(jīng)在社會上流傳一段時期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公安機關的公益活動包袱愈來愈重,以至影響到了動員足夠的警力資源開展正常的打擊犯罪活動。當然公安機關也早已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可民眾心理和社會公眾對公安機關的需求慣性已經(jīng)形成。如想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還需要對上述口號進行重新認識。有警必接和有險必救自然是公安機關的本職所在,履行本職工作是毋庸置疑的;有難必幫和有求必應則需要重新考慮它們的可行性。日常生活中人們總會遇到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困難,有選擇地提供幫助也無可厚非,如果這些都由公安機關給予包辦或解決,勢必會挪占十分有限的公安資源。讓公安機關去扮演一切包辦的社會保姆角色,未免欠妥當。所以還是要以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來建設服務型警務。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社會的管理已經(jīng)形成了多元性,社會大眾服務的需求在不斷增長,其服務體系的構建和服務力量的提供,同樣需要多元化的模式,“警察包打天下”很難做到。這就要求引入其他社會力量,同時讓公安機關在社會公共服務中起帶頭引領作用,通過政府引導、市場調節(jié),去挖掘、依靠、整合民間的力量,然后將這種資源和力量由公安機關調配,再投放到公共安全服務的領域中去,這就是所謂的“警力有限、民力無窮”,這種模式不是推諉責任,而是要求公安機關在理念和功能上有更高的創(chuàng)新、更大的發(fā)揮、更廣泛的作為。
要構建好服務型警務,就要做群眾的貼心人。提高群眾工作能力無疑便是擺在警察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了。一方面要堅持從老百姓關心的小事做起、真正把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事做好,在一點一滴中累積人民群眾對公安機關的信任,贏得人民群眾對民警的支持,增進人民群眾同警察的感情。另一方面要善于化解小矛盾。這就需要民警具有較好的溝通和協(xié)調能力。一些鄰里、家庭等民事糾紛看似小事,但如果得不到及時的化解和排除,往往會引發(fā)新的矛盾,所以對此類事情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并主動去處理、早處理,爭取及時化解小矛盾,不留隱患。全國優(yōu)秀人民警察王霆就是這方面杰出的代表,他所建立的陽光社區(qū)聞名遐邇。王霆是一名普通的片警,幾年來,憑借他為社區(qū)群眾的貼心服務和辛勤耕耘,培育了與社區(qū)群眾間的濃濃溫情,他所分管社區(qū)的 18個家屬院沒發(fā)生一起重大刑事和治安案件,在人民群眾面前為公安隊伍贏得了極大的贊譽。所以說在群眾服務工作上,應鼓勵責任區(qū)民警發(fā)揮聰明才智,因地制宜,創(chuàng)造性地工作,探索出更好更多的社區(qū)服務工作方法,不斷豐富我國社區(qū)服務型警務的內(nèi)涵,從而推動整個服務性警務的建設。
在日常的公安工作中,打擊和管理似乎與服務型警務的建設有所沖突,但實際上它們與服務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首先打擊犯罪與服務性警務建設好比專政與民主的關系,對極少部分人實行專政是為了更好地實行民主,同樣對違法犯罪的堅決打擊是為了能夠向社會大眾提供更好的保護與服務,它們是相輔相成,互不沖突的。值得一提的是,在實際公安工作中,對公安機關的考核往往以破案率、發(fā)案率為重點,而服務方面由于標準缺失或難于統(tǒng)計衡量,又因周期太長難以一時見效,提供服務似乎有些得不償失。針對這些情況,公安機關的領導就需要從思想上進行徹底的轉變,認識到建設服務型警務與打擊犯罪并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互促進的。沒有領導的重視、沒有警務人員的熱情參與,服務型公安機關的建設就會成為一句空話。其次,我們必須樹立“管理治安為人民”的理念,摒棄“為了治安管人民”的思想,將管理寓于服務之中,將服務寓于管理之中,逐漸淡化管制的色彩,增加服務的含量,以服務的態(tài)度面對群眾百姓。如交通、消防、出入境、戶籍及涉及治安的特種行業(yè),大多與企業(yè)生產(chǎn)和群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近年來,各地的工作實踐反復證明,通過優(yōu)質的窗口服務,是能夠有效達到管理的目的。只有這樣服務性警務建設才會有質的轉變,才會邁向一個更高的臺階。
[1]李海月,廖偉嬪.現(xiàn)代美國警察服務職能的發(fā)展[J].河南公安??茖W校學報,2006,(3).
[2]陳建民.關于構建服務型警務的幾點思考[J].上海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4).
[3]邵華.關于推進服務型公安機關建設的幾點思考[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04,(2).
[4]鄧九生,張志華.“有求必應”的理性思考與正確解讀[J].江西公安??茖W校學報,2009,(9).
責任編輯:儀宏斌
D631
A
1009-3192(2010)06-0106-03
2010-08-20
陸偉,男,安徽宿州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2008級公安管理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