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婷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西廂記》自被認為是經(jīng)典以來,人們就對相國夫人有了固定的成見,被認為是封建禮教勢力的代表。甚至有過激的認為她是刁鉆勢力,專門破壞好事,是破壞鶯鶯與張生幸福的惡劣人物。是該遭到批判的,被否定的,頭上還會被冠以封建衛(wèi)道者的帽子,她的一切行動都是以維護相國門第利益為出發(fā)點的封建家長。“謊到天來大”是她“不講信義冷酷無情,殺伐決斷”的具體表現(xiàn)??傊?,她是一個不擇手段,維護門閥利益和封建禮教的反面人物。
但是歷史唯物主義辯證法告訴我們看待一個人物要客觀,公正,要把人物放到特定的環(huán)境中去評價。在當時的那個封建環(huán)境下去批判老夫人的門第觀念,家族利益思想等只能說是現(xiàn)代人從中得到的啟示和教育,是給我們現(xiàn)代的借鑒,因為我們要考慮那個時代的政治文化背景,不可能寄予和期待開明自由個性的現(xiàn)代化思想出現(xiàn)。即使崔鶯鶯我們也不能說是她主觀能動的追求自由戀愛要求個性解放。她也是猶豫再三,思忖矛盾糾結(jié),是受到男女之大防等封建禮教的壓迫而反彈的結(jié)果。老夫人亦是如此,步步都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才定下來的,其實不去說大多數(shù)人對她的批判,她就是那個時代中一個關(guān)心愛護女兒的慈母典型。為了女兒的幸福和家族的興盛。她用盡自己的一切思索和智慧。
崔老夫人一直處于極其錯綜復(fù)雜的情況下,因為她背后站著的事整個封建社會制度,而她面對的是自己捧在手心的愛女。文中一開始就是老夫人的簡單自我介紹,“老身姓鄭,夫主姓崔,官拜前朝相國,不幸因病告殂。只生得個小姐,小字鶯鶯,年一十九歲,針指女工,詩詞書算,無不能者。老相公在日,曾許下老身之侄,乃鄭尚書之子鄭恒,為妻。因俺孩兒父喪未滿,未得成合……我想先夫在日,食前方丈,從者數(shù)百,今日至親則這三四口兒,好生傷感人也呵!”可見老夫人是單身支撐整個相國府,況且人走茶涼,相國府已然呈現(xiàn)出衰敗之勢,她負擔沉重,還有兩個孩兒,一個未嫁一個還小,家族和家庭都讓她不得不恪守一家之主的道德形象。老夫人是治家嚴謹?shù)?,法本長老說:“夫人處事溫儉,治家有方,是是非非,人莫敢犯?!奔t娘說:“俺老夫人治家嚴肅,有冰霜之操?!倍鴱睦戏蛉俗约旱难哉勁e止看,她也確實是個通情達理、治家有方之人,是以意志堅定的形象出現(xiàn)在眾人面前的。
而作為一個普通的母親來說,女兒是作為家里的寶貝被疼愛,婚姻自然也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彼宰鳛橄鄧Ы鹱匀桓又匾曔@一點,老夫人對女兒的注視疼愛之心溢于言表。在她看來,鶯鶯“針黹女工,詩詞書算,無不能者”,這其實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對女兒才華的贊賞,也因此而引以自豪。她命紅娘:“你看佛殿上沒人燒香呵,和小姐閑散心耍一回去來”。在服喪期間看到女兒悶悶不樂就在不違背禮法的原則下讓女兒去散心,自己則承擔喪夫之痛之余還要照顧倆孩兒和整個家族,作為一介弱質(zhì)女流著實很艱辛。在女兒發(fā)育成長的同時作為一個母親也是在擔憂著女兒長大了,思春季節(jié)該如何防范和引導,稚嫩的女兒需要母親成熟的眼光,擇婿選為鄭恒也是為了作為女兒幸福的歸宿,家族威望保住的支持。但是當孫飛虎兵圍普救寺,指明索要鶯鶯時,她便立刻去見了女兒:“孩兒,你知道么,如今孫飛虎將半萬賊兵圍住寺門,道你‘眉黛青顰蓮臉生春,似傾國傾城的太真’,要擄你做壓寨夫人。孩兒,怎生是了也?”焦急、關(guān)切之情溢于言表。接著又擔心道:“老身年六十歲,不為壽夭;奈孩兒年少,未得從夫,卻如之奈何?“‘俺家無犯法之男,再婚之女,怎舍得你獻于賊漢,卻不辱沒了俺家譜?’”作為一個疼愛女兒的母親不會忍心將她獻于賊人,只要女兒平安,她甚至可以豁出自己的性命保護她,雖是家譜也重要,作為理智的主人總是有些輕重緩急之分,但是女兒的性命是最第一位的,超過了貞德婦節(jié)之類的道德倫理。不然也不會允諾退賊者把女兒許給他。矛盾下的緩兵之計就是先穩(wěn)住人心,這樣既可以保住女兒和家族仆人等的性命也可以爭取救援的機會。在女兒鐘情于張生之后雖然反對但還是保留了一份余地,并不是做的特別絕。既是考慮到女兒的痛苦也是考慮到報答張生的救命之恩。兄妹相稱是不得已的萬全之策,在賴婚后張生憤怒欲走時沒讓他一走了之而是讓紅娘帶去休息。生病時還是遣紅娘去探望送藥,感恩又內(nèi)愧的心還是真切可鑒的。在發(fā)現(xiàn)張生鶯鶯私合時雖大怒而未采取責罰措施。說明她內(nèi)心雖然不贊同這一對人兒,可也是只能無奈嘆息而不能狠心拆離。生生存了一份疼愛與憐惜。
至于說到老夫人賴婚的情節(jié)時,也是要站在老夫人的角度看到她的考慮,當時選擇鄭恒是一個最好的選擇,家世,經(jīng)濟,地位各方面都是匹配的,時至今日很多家長還是將就門當戶對,對子女的婚姻大事多少有些干預(yù)和指示。這一點并非無理恰是為了鶯鶯以后的精神和物質(zhì)的預(yù)料。如果沒有共同的價值觀可能會造成女兒心靈的空虛,如果物質(zhì)的匱乏會導致千金之軀的女兒受苦受累,也會被別人看不起,貽笑大方之家。唐因受魏晉以來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習慣影響,“范陽盧、滎陽鄭、清河、博陵二崔,隴西、趙郡二李等七姓恃其望族,恥與他姓為婚,(皇上)乃禁其自婚,(大姓)于是不復(fù)行婚禮,密裝飾其女以送夫家?!彼蕴熳髦系募易迓?lián)姻,父母都是希望子女得到幸福將來的生活無憂,所以對于相國夫人來說找一個門當戶對的事最合適不過的了。張生則是無業(yè)游民一個。再說女子要三從四德,相國死了之后就是一家之主,許配的事相國生前已經(jīng)定下來了,是夫君的遺愿,合乎封建倫常。后來寺警中張生解救了整個相國府許婚后老夫人考慮再三后悔婚,重金酬謝,兄妹相稱,其實老夫人心里也是很復(fù)雜的,她何嘗不知道這樣是毀了信譽名聲,但是思忖的結(jié)果就是鄭恒,其一作為一個大家族要讓女兒嫁給一個白衣書生多少不放心,而鄭恒是自己的侄子,知根知底,親上加親,多少能夠照顧到女兒多點。其二怕鄭恒鬧事,他的性格是粗魯又蠻橫。其三當時的婚配其實是兩方面的悔婚,早就有一紙婚書托給鄭恒,算再婚的話當時的法律道德上都要受到責備,甚至懲罰,整個相國府的利益可經(jīng)不起折騰。其四,張生其實開始的確只是垂涎鶯鶯的美貌,鶯鶯也只是看其風流才子形象在少女懷春之際才會兩人一見鐘情,張生將來能給鶯鶯帶來幸福嗎,這是一個值得懷疑的問題,所以老夫人不能拿自己的女兒的幸福做賭注,作為過來人和長輩,有這個義務(wù)為子女鋪好路找好人,況且那個年代始亂終棄是常有的事,缺乏安全感的事不能讓自己的女兒碰著,為了考驗張生,在這對有情人私自幽會結(jié)合惹怒后無奈應(yīng)允婚事后,又提出了上京應(yīng)試考狀元的要求,“則是俺三輩兒不招白衣女婿,你明日便上朝取應(yīng)去,我與你養(yǎng)著媳婦。得官呵,來見我;駁落呵,休來見我!”在“送別”中再一次強調(diào):“俺今日將鶯鶯與你,到京師休辱末了俺孩兒,掙揣一個狀元回來者。”說明她考慮問題的出發(fā)點是鶯鶯的幸福,這里沒有什么虛與委婉的賴婚。因為張生如果考中得官,則鶯鶯終生幸??傻帽U希绻恍摇榜g落”,鶯鶯則受苦終生,這便是作為母親的良苦用心。我們豈能用一個封建衛(wèi)道者就將其慈母之心否定了呢?因此后來張生高中而鄭恒謊說張生已娶當今尚書之女,崔夫人聽后大怒毅然婚配張衡也是情有可原的。也可見崔夫人在此時女兒的幸福名聲是勝過家族的利益權(quán)勢的。
綜觀崔夫人的一切所作所為都是經(jīng)過精心又糾結(jié)的思慮了,她的愛女之心是占據(jù)主要地位的,掙扎、猶豫、動搖在封建禮教,婚姻家長包辦制,家族利益考慮中,衡量再三后取舍。我們應(yīng)該要體諒老夫人的良苦用心和艱難心里斗爭。在整個戲劇中老夫人也是起到了關(guān)鍵的作用,是崔張愛情的試金石,像總導演般控制全場的氣氛和沖突。我們要從一個母愛的角度去寬容,從一個喪夫持家的女人的角度去理解,看到封建家族的母親視野中看到那些無奈、矛盾、明理守禮下的深深疼愛。
[1]王實甫著.張燕瑾校注.西廂記(元).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
[2]侯虹斌著.怕是風流負佳期.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
[3]吳國欽著.西廂記.藝術(shù)談.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