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春燕
(江陰市華士高級中學,江蘇 江陰 214421)
哲學是一門“授以知識,啟人智慧”的學科。我在講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與哲學》中《理想是人生的奮斗目標》這一知識點時,感覺學生對什么是理想做到了知其然,然而對于知其所以然,卻無法真正理解。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應該做到關注生命的成長,使教學過程成為一種美的享受,讓學生的心靈和情感都得到升華,從而取得理想的教育成效。
理想既源于現(xiàn)實,又高于現(xiàn)實,同時,還可以轉化為現(xiàn)實。那么,理想怎樣轉化為現(xiàn)實,成功怎樣實現(xiàn),現(xiàn)實的此岸如何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除了讓學生知道理想的概念之外,成功還需要哪些主觀因素呢?這是我在教授這一內(nèi)容時覺得應該讓學生明白之處。
教學必須回歸生活,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他們熟悉的、親切的學習環(huán)境,是每位學生的真正需要。以往的教學情境設置所采用的內(nèi)容也可能來自于“生活”,但是,往往由于這種“生活”不是學生自己親自感受和觀察到的生活,不是他們正在過著的、體驗著的生活,因此不能構成學生自己的生命活動,不能給他們以真正的觸動。
我在教授這一知識時經(jīng)常聽到學生如此感慨:“為什么成功總是離我那么遠?”為此我在課堂上給學生講了這樣一個實例:
先把一只老鼠緊緊攥在手里,老鼠用盡全身力氣也逃不出去。這只老鼠掙扎了一段時間后,不再抵抗了,幾乎一動不動。這時再把它放到一盆水里,它立刻沉了底,根本沒有試圖游水逃生。再把另外一只老鼠不經(jīng)過手攥階段直接放到水里,它很快游到了安全的地方。
環(huán)境固然重要,更為重要的是你自身的努力。成功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當條件具備、一切順利時,成功的獲得也許并不值得驚訝,只是身處逆境、身陷困境時,你還愿意爭取嗎?
其實學生缺少的是對成功的一種態(tài)度。態(tài)度是什么,對于事情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動,怎么看,怎么辦,完全取決于你自己。積極的態(tài)度是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當你堅信自己能成功時,你必能成功。
態(tài)度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后天習得的,是個體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中,通過交往接受別人的示范、指導、勸說而逐漸形成的。所以,單純的說教是達不到教學效果的。
理想是人生的奮斗目標,只知道概念是不夠的,在端正態(tài)度的基礎上,還必須讓學生知道想象力的重要性。所以我在《理想是人生的奮斗目標》這節(jié)課的課堂設計中加入了大量的實例。
實例一:大量的名人名言,給學生以心靈的震撼。
所謂天才人物本來就是指那些十分富于幻想的人。……天才人物總是積極主動地使用幻想能力??傊?,他們在思考問題時總是用幻想來開道,……在幻想的遙遠彼岸獲得啟示之后再返回到現(xiàn)實之中,因而思想的跨度極大。(高橋浩)
今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幻想、夢想和預言,即對潛在的明天的想象。(托夫勒)
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愛因斯坦)
讓學生在名言警句中獲得直接的感受。
實例二:老年的托爾斯泰婚姻事業(yè)都不是很如意,當他沉浸于無法自拔的悲傷、仰天長嘆、苦苦思考時,無意間卻看到窗外樹上的一只烏鴉,這只烏鴉在樹上來回徘徊,最后突然振翅一躍,飛上長空。托爾斯泰幡然醒悟:人不也需要有一雙能飛翔的翅膀來沖破現(xiàn)狀嗎?
展開討論:愛因斯坦所說的“能飛翔的翅膀”是指什么?我們的成功需要想象力嗎?通過課堂討論,學生知道人的一生中,總有難以達到的境界,總有無法企及的深度,總有不能逾越的高度。所以,不能沒有想象,想象力是心靈的眼睛。只有打開想象力的翅膀,才會有力地展開幻想的翅膀,充滿活力的思想浪潮才會不止歇地翻騰。人的任何愿望,只有經(jīng)過想象力的階段,并且與信心、計劃相結合,才能轉化為現(xiàn)實。一個人如果不能“想得美”,那他怎能有開發(fā)自己能力的欲望,怎會投入精力去獲得成功呢?所以,打開想象力的翅膀,“想得美”又何妨,為自己設計一個最美的將來,它才會引領著你不斷走向成功。
我在設計《理想是人生的奮斗目標》時,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故事情景,讓學生了解自信對成功的重要性。
實例:珍妮是個總愛低著頭的小女孩,她一直覺得自己長得不夠漂亮。有一天,她到飾物店去買了只綠色蝴蝶結,店主不斷贊美她戴上蝴蝶結挺漂亮,珍妮雖不信,但是挺高興,不由昂起了頭,急于讓大家看看,出門與人撞了一下都沒在意。
珍妮走進教室,迎面碰上了她的老師,“珍妮,你昂起頭來真美!”老師愛撫地拍拍她的肩說。
那一天,她得到了許多人的贊美。她想一定是蝴蝶結的功勞,可往鏡前一照,頭上根本就沒有蝴蝶結。
其實高中新課程所倡導的是一種“教與學”的新課改觀念,強調(diào)因學而教,而不是因教而學。在這種新的觀念下,教師采取的教學方式,必須保持與生活零距離接觸,貼近社區(qū)、學校和學生的實際,從中提取鮮活的生活素材,嘗試設定現(xiàn)實的情境,汲取學生切身的生活體驗,與學生展開直接的、面對面的對話,化解學生學習,甚至是生活中的難題。這樣,學生才會習得富于真實情感的、能動的、有活力的知識,學生的人格才會在理想與現(xiàn)實的碰撞中得到真正的陶冶,學生的知識、能力才會在生活化的情景中獲得真正提升。高中學生在本質上仍然是孩子,是發(fā)展中的學生,給予生活化的故事使他們體驗自信的重要性,可謂水到渠成。
要充滿希望。歐亨利的“最后一片葉子”始終沒掉下來。只因為生命中的這片綠,病人竟奇跡般地活了下來。人生可以沒有很多東西,卻唯獨不能沒有希望。希望是人類生活的一項重要的價值。有希望之處,生命就生生不息。你抱著下坡的想法爬山,便無從爬上山去。如果你的世界沉悶而無望,那是因為你自己沉悶無望。改變你的世界,必先改變你自己的心態(tài)。
目標實現(xiàn)之后怎么辦?我不是成功了嗎,我要不要再努力了?經(jīng)常有學生產(chǎn)生這樣的疑問。在《理想是人生的奮斗目標》的教學設計中,我也注意不斷找準學生的知識盲點進行設計。我采用了這樣一則實例:
早期的登月太空人艾德林在登月成功后不久即發(fā)生精神崩潰,事后他在一本書上寫到,導致他精神崩潰的主要原因是他忘了登月之后他仍然要生活下去。除了登月之外,他再沒有其他可供追求的目標了。據(jù)說企業(yè)界的一些高層主管在他們退休之后,大概只能活18個月。
目標的實現(xiàn),就是成功?如果是這樣,成功不免膚淺。成功是什么?學生最后和我一起探討的結果是:不斷超越自己。
我們往往看重的是追求的結果,卻常常忽略了追求本身,其實比成功更為可貴的是追求本身。每個追求者都渴望成功。攀登者的眼里永是山頂上高高飄揚的紅旗,永在前方的驕陽是夸父不停追趕的目標。但有人因成功而停止追求,他不是真的成功。單純追求成功,只是不斷趨向既定目標,在達到夢寐以求的高度后會流于虛空,會寂然相對,會英雄落寞。任何一次目標的達成,只是你無限人生發(fā)展鏈條中的一環(huán),如果你認為自己達到了終點,那你就錯了。成功并非追求的終極,而是追求本身,追求使年輕和不再年輕的心永不落伍。
通過《理想是人生的奮斗目標知道》的課堂反思,我知道高中的哲學課堂,重要的是如何使學生認同我們主流價值觀而不流于說教,如何實現(xiàn)學生學習過程中知、情、意、行統(tǒng)一,如何使充滿叛逆、想要挑戰(zhàn)權威的中學生認同書本理論觀點?這是長時期擺在政治課和所有政治教師面前的難題。
[1]何東亮,丁瑜主編.師范教育心理學.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97.
[2][美]羅伯特·賓厄姆·唐斯.塑造文明和心靈的巨人及其思想.華夏出版社,2006.
[3]葉良周.教育是一門藝術——讀《我以性命擔保她行》有感.中國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