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德強
(揭西縣紀達中學,廣東 揭西 515400)
方言對學生作文的影響是不爭的事實。語文教師尤其是山區(qū)中小學語文教師更應該重視。我在貧困山區(qū)揭西縣農(nóng)村中學從事語文教學工作二十余年,發(fā)現(xiàn)以客家話為主的本地方言對中學生寫作文影響很大。在批改作文中,我常常見到這樣的情況:夾雜有本地方言用語和方言表達句式的作文大有人在,甚至有個別學生喜歡(或故意)用本地話寫作文。這就造成文章句子語法混亂,文意表達不清楚甚至產(chǎn)生誤解的現(xiàn)象,從而影響學生作文的質量,也給老師批改和評講作文帶來煩惱與難題。
請看下面兩段學生作文:
“喔喔喔!”一聲聲響亮的雞公啼叫聲把我從睡覺中吵醒。老公太也時不時從隔間傳來咒罵聲:發(fā)黃種子!還唔偷起!讀書唔識像惹爺去做泥水工,到時有目珠叫冇目汁出?!绷_羅嗦嗦,聽著真是煩心。我只好爬起來洗牙洗面。梅也不食,撈起書袋,喚了一句:“阿婆,我行先!”跨出屋企,上學去了。
來到街上,我順便到包店買了兩只包和一包豆?jié){,還要了一條油炸檜,邊走邊食。日頭升到三桿高,街上真是鬧熱。腳車、電單車和中巴的喇叭賽響。人們上班的上班,讀書的讀書,賣包的賣包,熙熙攘攘,奏響了一曲《一日之計在于晨》的交響樂。我看到這種情景,想到自己讀書遲到了,猛猛踏著腳車朝學校奔去?!?/p>
(摘自揭西縣紀達中學七年級六班筆者曾任教學生韓家龍的作文《上中學的第一天》)
評析:這兩段作文描述了“我”早晨睡醒后的情景及在上學路上的所見所聞。撇開用語不當?shù)拿?,本文段所表述的?nèi)容十分生動。但是,如果不熟悉當?shù)胤窖缘睦蠋煟峙聲恢渌?,批改起來難保不頭痛,不鬧笑話?,F(xiàn)對文段中出現(xiàn)的本地方言用語加以分類說明:
(1)本地方言詞匯
雞公(公雞)、老公太(對老爺爺老奶奶的尊稱)、隔間(房間)、冇(沒有)、唔(不)、偷起(起床)、惹爺(你爸爸)、目珠(眼睛)、目汁(眼淚)、煩心(心煩)、梅(客家話指“糜”,錯別字,意為“粥”或“稀飯”或指早餐)、食(吃)、書袋(書包)、阿婆(奶奶或外婆)、屋企(家門)、油炸檜(油條)、鬧熱(熱鬧)、腳車(自行車)、電單車(摩托車),中巴(小客車)、猛猛(趕快)
(2)本地方言短語
洗牙洗面(刷牙洗臉)、包店(賣面包賣早餐的小食店)、賽響(響個不停)、讀書唔識(學習不好,考試成績差)、做泥水工(做建筑工人)、撈起書袋(背上書包)。
(3)本地方言句子
①發(fā)黃種子!還唔偷起。(“發(fā)黃種子!”是本地方言中罵人的慣用語,語同粵語中“衰仔”或潮語中的“早死仔”,意思是“不爭氣的人,懶惰的人”?!斑€唔偷起!”意思是“還不起床!”)
②有目珠叫冇目汁出。(這是客家方言中典型的慣用語。意思是“哭不出來”。)
③到包店買了兩只包。(意思是“到賣面包的小食店買了兩個面包吃”。)
④上班的上班,讀書的讀書,賣包的賣包。(意思是“上班的人群趕著上班,學生趕著上學,賣早點的小販趕著吆喝做買賣”。)
(4)本地方言句式
①老公太也時不時從隔間傳來咒罵聲。(普通話的句式是:時不時從房間里傳來老爺爺老奶奶的喝罵聲。)
②阿婆,我行先!(普通話的句式是:奶奶,我先走了?。?/p>
雖然,經(jīng)過小學階段的語言規(guī)范教育,中學生作文中出現(xiàn)明顯屬于方言的詞語、句式等情況大為減小,但類似于“洗牙”、“書袋”等本地方言詞匯和“到包店買包”的句子還是比較常見。打開互聯(lián)網(wǎng)中本地的一些聊天網(wǎng)頁,使用當?shù)胤窖酝琳Z進行文字交流的情況比比皆是。這就說明當?shù)胤窖杂谜Z對人們?nèi)粘I畹挠绊懯嵌喾矫娴?。綜合各種因素,中學生寫作文夾雜方言用語的現(xiàn)象并不奇怪。
當然,如果作文中恰當?shù)厥褂昧艘恍┓窖栽捳Z形容事物,就能增加文章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如例文中出現(xiàn)“有目珠叫冇目汁出”俗語;“腳車、電單車、中巴的喇叭賽響”中“賽響”一詞,在熟悉客家方言的讀者看來,用語簡練卻含義豐富。特別是“賽響”一詞,表達的卻是句子的意思,是指車輛、人流非常熱鬧造成交通阻塞,大家拼命搖鈴按喇叭催促,有怨煩之意?!百悺弊钟小案偁帯敝?。本地人喜歡用“賽某某”表達感嘆程度,如“賽相爭”、“賽有錢”、“賽靚”等。
中小學語文教學是規(guī)范化語言文字教育,不宜提倡方言寫作。指導學生作文,應當把夾帶方言用語當作一種語病加以糾正。
方言是語言的變體。葉蜚聲、徐通鏘著的語言學教材《語言學綱要》一書指出:語言隨著社會的分化而分化,把方言分成社會方言和地域方言。社會方言是言語社團的一種標志,俗稱:“腔”,如“學生腔”、“官腔”、“干部腔”等,當然也對作文教學有影響。例如學生作文中出現(xiàn)“這個老師真牛!”的句子,其中“真?!本褪钱斀裆鐣臅r髦用語,意思是“有勁,了不起”,它是社會方言。地域方言是語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別而形成的變體,是全民語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語言發(fā)展不平衡而在地域上的反映。地域方言俗稱“話”,如“客家話”、“廣東話”等。地域方言又分出若干次方言。次方言指本地方言,對當?shù)厝藗兊恼Z言交流起主導作用。
本文主要就地域方言特別是本地方言對中學生作文教學的影響進行探討,商討教改措施。
筆者任教地區(qū)為潮汕山區(qū)。這里的語言環(huán)境是以客家話為主導,潮州話也通用。隨著社會的開放程度越來越快,人際交流越來越頻繁,特別是電視、互聯(lián)網(wǎng)等媒體傳播的影響越來越廣泛的情況下,白話(粵方言)也在本地十分流行。特別是在學校,會講幾句白話被學生認為是很光彩很得意的事兒。很多學生的父母在廣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區(qū)做農(nóng)民工或做生意,一到假期,孩子們便回到父母身邊,自然而然,白話就成了他們模仿、學習甚至交流的主要語言了。這種因素也促成學生作文中偶爾會夾雜有粵方言,如前面作文例子中出現(xiàn)的“屋企”、“中巴”等詞,實則是受了粵方言用語的影響。這種外來方言對作文教學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图曳窖?、潮州方言和粵方言這三種地域性方言均對筆者所在山區(qū)中學生作文產(chǎn)生明顯的影響。
俗話說,“入鄉(xiāng)隨俗”。這里面所說的“鄉(xiāng)俗”必然是能為大家所認可所接受的風俗習慣,當然包括當?shù)氐慕涣鞣窖栽趦?nèi)。本地人習慣講本地話,這不奇怪。客人到了這個地方,能用當?shù)卦捙c人交流,主人高興,客人也樂得其愿。這也能理解。就是這種客觀形成的氛圍,才是導致人們習慣使用方言交流的根本原因。而這種習慣性又客觀地形成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之間的瓶頸。表現(xiàn)在作文教學中,由于學生受到方言思維習慣的干擾,無法用規(guī)范的普通話準確流暢地“我手寫我口”,造成作文的“夾生飯”,語言不純,語句不順,語法有毛病的現(xiàn)象。
“入鄉(xiāng)隨俗”的另一層含義是“入鄉(xiāng)”的“客人”樂意遷就“鄉(xiāng)俗”。這個客人會說普通話,也會說本地話,為什么選擇使用方言與人交流呢?當然是為了與主人拉近關系,增進認同感。同樣,在教學活動中,師生交流使用方言除了更方便外,其實還有一個認同感的問題。如果大家都認同用普通話交流,這對培養(yǎng)學生用普通話思維、寫作的語感很有好處。所謂語感就是“長期的規(guī)范的語言運用和語言訓練中養(yǎng)成的一種帶有濃厚經(jīng)驗色彩的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領會語言文學的能力”??上У氖牵瑢W校本應該是普通話的世界,可它“遷就”了外部方言的侵入;教師本應該是教學語言規(guī)范化的帶領者和推動者,可他“遷就”了學生方言學習的習慣;學生應該是規(guī)范化語言學習的主體,可他學習缺乏熱情,缺乏主動性,“遷就”了自己牙牙學語而來的語言模式。這一切就是消極的人為因素。這在我所在的山區(qū)學校表現(xiàn)尤為突出。方言影響教學是老大難問題,積習已久。
馬克思的唯物主義辯證法告訴我們:“內(nèi)因決定外因,外因通過內(nèi)因起作用。”因此,端正思想,統(tǒng)一認識,重視并積極面對語言不規(guī)范行為,從我做起,努力克服方言影響教學所帶來的困難,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保證。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文中:“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在教學中尤其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暗谒膶W段(7—9年級)(二)閱讀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三)寫作8、養(yǎng)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修改時能借助語感和語法修辭常識,做到文從字順,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
中小學教師繼續(xù)教育教材《中學作文教學研究》一書中也指出:“……(語言)在使用過程中,又有其共同的基本的要求,這就是規(guī)范、清晰、連貫。語言規(guī)范,指的是語言運用中的文字、語音、語法、詞匯等要符合漢語的規(guī)范要求和習慣。具體來說,文字方面,應按照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頒布的有關文件來規(guī)范我們的文字使用行為;語音方面,要發(fā)音準確、清晰,說普通話;語匯方面,構詞要合乎詞法要求,要用詞恰當;其他方面,要合乎語法、邏輯和語言表達習慣,修辭方法正確等?!?/p>
這是對語文教學的指導性意見。我總結多年語文教學實踐經(jīng)驗特別是作文教學活動中發(fā)現(xiàn)本地方言影響作文的例子加以歸納總結,參照以上意見、建議和要求,以此為路標,分析本地方言在中學生作文中具體表現(xiàn),并做出相應的教改嘗試。
(1)用錯詞語型
例:①梅(糜)也不食(吃),撈(背)起書袋,喚了句:“阿婆,我走先(先走)!”跨出屋企,上學去了。
②街上真是鬧熱。腳車、電單車和中巴的喇叭賽響。
③有目珠叫(哭)冇(沒有)目汁出。
分析:例句中“書袋(書包)、屋企(家門)、鬧熱(熱鬧)、腳車(自行車)、電單車(摩托車)、中巴(小客車)、目珠(眼睛)、目汁(眼淚)等方言詞語,在本地中學生作文中比較常見。有些方言詞匯如“中巴”、“大巴”等已成為通用詞語了。
對策:加強普通話詞匯學習,把一些常見的方言詞匯與普通話詞匯列表比較,規(guī)范用詞用語。
(2)用錯詞義型
例①:我的同桌死好。
分析:“死”在普通話中指“死亡”,是很悲傷的事情。在客家方言里,常用“死”字與形容詞搭配,表示“很”、“極”的意思。本例中“死好”是指“同桌對我很好,兩人關系融洽”,是很快樂的事兒。用詞不當,容易造成誤解。
例②:數(shù)學才三道題,我一下子就搞掂了。
分析:“搞掂”是白話用語,意思是“完成”。類似常見的有“心水”(意愿)、“陰功”(缺德)、“滾水”(開水)等方言詞語,是由于學生一時想不起合適的普通話詞匯來表述,基于方言思維的習慣,干脆就用方言詞匯代替了,因此造成語言歧義。
對策:方言詞匯往往有特定含義,不可亂用。學生作文中出現(xiàn)這些方言詞語,應歸入用詞不當?shù)恼Z病范疇加以指正。
(3)諧音錯別字型
例:①唉呀!雞公(公雞)唔啼雞麻(母雞)啼。女掌男權,劉小鳳當班長了。
②你不要和我爭班長,達古炒粄(粄,音同“板”)下鍋來。
分析:以上兩例中“雞公唔啼雞麻啼”、“達古炒粄下鍋來”均為當?shù)刭嫡Z。“雞公唔啼雞麻啼”意思是“女人得勢,代替男人掌管權力”,含貶義。其中“雞麻”一詞中“麻”(有人寫作“嫲”)就是諧音錯別字。“達古”是指名叫“達”的男性年輕人。客家方言中,雄性、男人稱“古”(也有些人寫作“牯”);雌性、女人稱“麻”。 不論“麻”、“古”均是諧音錯別字。還有,“炒粄”是當?shù)爻雒〕?,“粄”是本地客家人自創(chuàng)的諧音錯字?!盎{”在白話中叫“河粉”,潮語叫“粿(音同“果”)條”?!凹@”也是諧音錯字。這種諧音錯別字當?shù)厝朔Q“白水字”,在客家人居住區(qū)的街頭招牌上容易見到,學生耳濡目染多了,寫“白水字”(錯別字)的機會就多了。這種使用諧音方言詞語的情形也屬常見。
對策:作文中出現(xiàn)類似的諧音方言詞語,應當作錯別字看待,要求改正,替換成普通話規(guī)范詞語。
(4)語序不當型
例:①阿婆,我行先?。ㄎ蚁茸吡?。)
②老公太也時不時從隔間傳來咒罵聲。(也時不時從房間傳來老爺爺老奶奶的喝罵聲。)
③他大我。(他比我大。)
分析:以上例句均是本地方言句式,與普通話表達式比較,詞語位置擺放不同,造成語序不當,產(chǎn)生語病。
對策:出現(xiàn)此類病句,可以結合現(xiàn)代漢語語法復習進行評析,并作適當訓練,強調(diào)要用普通話語言模式進行思維、寫作。
(5)引用方言口語型
例:①發(fā)黃種子!還唔偷起。(懶人,還不起床!)
②渠(他)賣妹,涯(我)討新舅。(他嫁女兒,我娶媳婦。)
③細姨又撿只牛子,阿媽說并這(丑)。(細姨又生個兒子,媽媽說模樣很漂亮。)
④在生唔養(yǎng)伊,死哩和伊打地做風水,假孝子。(老人在世時沒有贍養(yǎng),死后給他建墓地,假作孝心。)
⑤車大炮唔使本,打斗四愛出錢。(亂吹牛沒好處。)
⑥目汁雜雜嘴叫叫。(痛哭流淚。)
分析與對策:學生作文中,這類直接引用本地方言口語的語句還是十分多見的。這些耳熟能詳?shù)谋镜厮自挕①嫡Z簡潔明了、生動形象、表現(xiàn)力強,深為本地群眾所喜歡。像“發(fā)黃種子”、“偷起”、“賣妹”、“新舅”、“打地”、“打斗四”等詞語,純屬本地方言土話,與普通話含義大相徑庭,若從字面望文生義,必然貽笑大方。當?shù)厝松四泻⒔凶觥皳熘慌W樱ㄐ∨#?,生了女孩卻覺得丟臉,叫“妹子屎”。恭喜人家男嬰長得五官端正,逗人喜愛,不能當面稱贊,要說反話“并這”,意思是“丑極了”,主人家才高興。學生聽多了記熟了,作文時很自然就會引用這些口語表情達意,造成語言不清鬧出笑話甚至產(chǎn)生誤會的事情,在作文評講中屢屢發(fā)生。因此,應該教導學生不可濫用方言土語,要換成普通話的表達方式,規(guī)范用字用語,做到文從字順,語法規(guī)范。
小孩子從出生開始接觸方言土話,有些直到上學才接觸普通話,這是生活環(huán)境使然。當?shù)厝酥饕褂卯數(shù)胤窖赃M行語言交流,這是語言環(huán)境使然,無可厚非。方言區(qū)總會有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淀,大量生動形象富有生命力的方言土話代代傳承,具有當?shù)靥厣奈幕卣?,也必然會影響當?shù)厝藗兩钆c學習,這是人文環(huán)境使然,也值得專家學者研究。但是,作為基礎教育主力的中小學校及教師,應該使用規(guī)范的教學語言開展工作,不能依戀方言土話交流,要用普通話授課。
為了引導學生擺脫對方言土話的依賴,我進行了多種辦法的教學嘗試,特別是對作文訓練課進行大膽創(chuàng)新,對作文批改進行大膽改革。以下是我的一些具體做法,以期與同行共商討。
1.要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努力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具體做法為加強以下幾項訓練。
(1)加強說話訓練。利用口語課,認真準備,訓練時除了完成教材規(guī)定的內(nèi)容外,還可以把口語交際的活動寫成作文進行交流。另外也可以利用綜合性學習課的教學要求進行社會調(diào)查,如組織學生調(diào)查社會上使用方言字的情況,要求寫成作文在班中交流。
(2)要加強對現(xiàn)代典范白話文特別是課文的朗讀訓練。如播放標準的課文朗讀錄音片,老師堅持范讀課文,指導學生多讀課文,有感情朗誦優(yōu)美的散文、詩詞等,讓規(guī)范的書面語言逐步影響學生的語言思維習慣。
(3)平時學習要加強規(guī)范詞匯、漢語言語法學習,增加學生語言素材儲備量。如采取比較法,列舉出同義詞、反義詞、近義詞并進行比較和造句練習,提高選詞、用詞的分辨能力和表達能力;列舉出不同語句的語法結構并進行練習,作出正誤判斷,從而提高對普通話句式的分析與運用的能力,以對抗方言詞匯與方言句式的干擾。
2.指導學生進行作文訓練要有針對性,特別要從書面表達上規(guī)范學生的用語,重視作文的修改過程。
(1)作文教學法林林總總一大堆。我認為,首先要緊緊跟隨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進行寫作訓練。中學階段的寫作要求顯然比小學階段的要求提高了。從小學的“寫句”、“寫話”到成篇“習作”提高到中學“寫作”過程規(guī)范化,強調(diào)寫作內(nèi)容要有真情實感,能選擇恰當表達方式,并且注重寫作環(huán)節(jié)和修改習慣等,在教材中均有具體的要求和詳細的訓練步驟。按照這些要求與步驟踏踏實實地進行練習,減少直至消除方言對中學生作文的干擾,并非堅不可摧。
(2)采用多種形式的修改方法提高作文質量。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長期以來存在一個“誤區(qū)”,即學生寫,教師改。對此,《語文新課程標準》有了新的規(guī)定,強調(diào)教師要重點評價學生寫作過程,提倡學生自改和互改。教師“解放”了,但學生和學生家長不習慣,有怨言,甚至學校的教學指揮棒不分青紅皂白也要一棍子打死。這是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體制陰影在作祟。教育家葉圣陶說:“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自己改的能力?!彼会樢娧刂赋觯骸皩W校領導迷信精批細改,家長也迷信,實在有損于學生的是:學生的主動性阻礙了,這是最大的損害?!蔽乙詾椋艘写竽懜母飫?chuàng)新的勇氣以外,還應該想些可操作性強的辦法切實提高學生自己修改作文的積極性。比如原有的作文評講課可以把教師的“一言堂”變成“大家言”的討論課,人人可評可講,可議可改,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課一得。再比如可以讓學生互改作文,不求有錯必改,但求發(fā)現(xiàn)錯在哪里,能說清為什么錯??傊瑘猿窒氯?,至少錯別字、病句之類常識性、基礎性問題就能解決好。當然,作文中夾雜方言詞匯、句式的現(xiàn)象在眾目睽睽之下必然無所遁形。
(3)讀作文是一種不錯的批改方法。人人都把自己寫好的作文讀一讀,自讀自賞,再讀給同學聽,讀給大家聽。既能加強普通話朗讀訓練,又能讀出不通不順的字詞句然后加以改正,還能讓大家在聽評中互相學習,“聽”出好詞好句,“聽”出豐富的想象力,從而使作文訓練課真正成為學生喜歡的作文活動課。
當今社會人們交際愈加廣泛,交流手段就愈加多樣化,個性化。學校不是世外桃源,教師也不是桃源村民“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就純潔民族共同語言而論,教師任重道遠。教的學生走了一批,又來了一批,一切又從頭開始。改變本地方言對中學生作文的不良影響不可能功成一役。這需要整個社會,包括家庭、學校的通力合作。如果能在這個層面上討論方言對教學的影響,將更具有教育意義。
[1]葉蜚聲,徐通鏘著.語言學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4.
[2]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組織評審.中學作文教學研究.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7.
[3]蔡高暖,貝聞喜編著.潮汕客家.中國文史出版社,2009.12.
[4]語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九年級)培訓手冊.語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