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旭明
(湖南科技學院外語系,湖南永州425100)
從劉重德先生“信、達、切”標準看美國俚語漢譯*
郭旭明
(湖南科技學院外語系,湖南永州425100)
俚語是一種非正式文體,但在美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使用非常廣泛。研究美國俚語漢譯有助于中國讀者更好地了解美國文化。本文在分析美國俚語語言特點和語用功能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劉重德先生的翻譯標準“信、達、切”來探討美國俚語的漢譯實踐。
美國俚語;翻譯標準;信、達、切
英語俚語是一種不規(guī)范的語言變體,原指某些特殊階層、行業(yè)或囚犯、黑幫使用的行話和黑話。后來,英語語言不斷發(fā)展,英語俚語的含義和使用范圍越來越廣。美國俚語更是融入了美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人們不管是在街頭巷尾,還是報紙雜志、學術(shù)期刊、文學作品以及電影電視當中都能看到或聽到大量俚語。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翻譯是跨文化交際的橋梁,美國俚語漢譯能幫助中國讀者更好地了解美國文化。但是,翻譯不是簡單的語際轉(zhuǎn)換,我們在翻譯美國俚語時既要考慮其語言特點和語用功能,還必須運用科學的翻譯標準或原則來指導其翻譯實踐。
美國俚語的第一大特點就是簡潔隨意。正因為較之莊重嚴肅甚至有點呆板沉悶的標準語,美國俚語顯得更加簡潔,更富于個性和表現(xiàn)力,美國人在日常交往中更多地使用俚語而非標準語。例如,“hop”(俚語)和“l(fā)ance”(標準語)都有“跳舞”之意,但在美國人的日常交流中,我們聽到更多的是“hop”而非“l(fā)ance”,因為相比之下,“hop”更加隨意,更加充滿活力,能使人聯(lián)想到“grass hopper”(蚱蜢)在草地上蹦蹦跳跳時的生動形態(tài),給人一種快樂活潑的感覺;而“l(fā)ance”則較為正式,會使人聯(lián)想到那華麗的舞會、優(yōu)美的舞姿和考究的服飾等,給人一種過于莊重嚴肅的感覺。
美國俚語的第二大特點就是新穎別致。一方面,隨著經(jīng)濟和科技的迅速發(fā)展,新生事物的不斷涌現(xiàn),人們需要新造一些俚語來表達這些新鮮概念,如:“fallout”(放射性塵埃)、“hack”(黑客)、“warez”(盜版軟件),“e-commerce”(電子商務(wù)),“Karaoke”(卡拉OK);另一方面,隨著語言的不斷發(fā)展,一些常用詞被賦予新的含義,或一些常用詞的某一詞義有了引申或轉(zhuǎn)移,從而舊詞新義,如:“jazz”一詞,原來僅指產(chǎn)生于新奧爾良的一種音樂,即“爵士樂”,后來,隨著“爵士樂”的流行,人們對這種音樂風格有了更多了解,“jazz”一詞也隨之產(chǎn)生了許多相關(guān)詞義,如“活潑、喧鬧”(She’s just full of jazz.她渾身是勁兒。),“Groove”原指“唱片的紋路”,后來在此基礎(chǔ)上產(chǎn)生了俚語“in the groove”,表示“正流行”或“正處于最佳狀態(tài)”,如“The band is really in the groove tonight.”(樂隊今晚演奏得精彩極了。)(吳麗興,2002:96)。
美國俚語的另一特點就是幽默風趣。美國人生性幽默,喜歡采用比喻等修辭手段創(chuàng)造俚語,例如,“chicken heart”本指“少女的心”,喻指“膽小鬼”;“couch potato”本指“長在沙發(fā)上的土豆”,喻指“整天躺在沙發(fā)上看電視的人”;“upper storey”本指“更上面那層”,喻指“頭腦”;“beanpole”本指“豆架”,喻指“又瘦又高的人”;“fox”本指“狐貍”,喻指“迷人的時髦女郎”;“fat cat”本指“肥貓”,喻指“有錢有勢的人”。這樣形象生動且幽默風趣的俚語,在美國俚語中俯拾皆是。
美國俚語因其簡捷隨意、新穎別致與幽默風趣受到美國人的青睞。但來自不同社會群體或集團的成員使用不同的俚語來表明身份,并加強其與所屬群體其他成員之間的聯(lián)系。例如,學生們可能會說“brutal”(很棒的)、“flunk sb.”(某人不及格)、“fender-bender”(一件小事)、“apple polish”(拍馬屁)之類的俚語;爵士樂團成員喜歡用“Gabriel”(喇叭手)之類爵士樂專用俚語;罪犯們偏好使用“rap sheet”(犯罪記錄)、“fool around”(不務(wù)正業(yè))、“screw around”(鬼混)、“cumshaw”(小偷小摸)、“half-inch”(盜竊)、“tea-leaf”(竊賊)等含義隱晦的俚語與同伴交流;吸毒者與毒販們則會用“Mary and Jane”(大麻)、“Miss Morph”/“morphine”(嗎啡)、“narcotics”(毒品)、“Junkie”(吸毒者)、“mule”(販毒者)等俚語來談生意。
美國俚語還反映美國人對社會現(xiàn)實或他人的態(tài)度與情感。例如,“boys in the back room”(政客),“the badger game”(為政治目的服務(wù)的各種欺詐和恐嚇行為),“the big lie”(對政治經(jīng)濟有影響的某一重要問題的有意歪曲)等俚語則表達了美國普通老百姓對政府、對政客們的不滿之情;“You are so cool.”(你太棒了),“His jokes killed me.”(他說的笑話把我笑死了)表達了說話人的喜愛和贊美之情;而“Don’t talk shit.”(別胡說八道!),“Damn the rain!”(該死的雨!)則表示說話人的憤怒或厭煩之情。
正因為美國俚語有著鮮明的語言特色和豐富的語用功能,所以我們在翻譯時要對原語進行認真分析,并選用恰當?shù)姆g標準或原則來指導其翻譯實踐,從而使目的語充分再現(xiàn)原語風格和內(nèi)涵。
中西方翻譯實踐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曾有許多學者就翻譯標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我國最廣為人知的莫過于嚴復的“信、達、雅”。嚴先生的翻譯標準對翻譯實踐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但也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后來,劉重德先生在嚴先生的翻譯理論基礎(chǔ)上提出了自己的“信、達、切”標準。
所謂“信”,即“信于內(nèi)容”;“達”,即“達如其分”;“切”,即“切合風格”。“信”要求譯者“深刻領(lǐng)會語言的實際情景”,“活現(xiàn)說話者的神情和口氣”,并注意“考慮讀者對象”?!斑_”要求譯者在保證譯文通順的基礎(chǔ)上力求表達的深淺也與原文一致。“切”則要求譯者翻譯時以原文風格為準繩,實事求是,酌情處理,恰如其分,切合原文風格,該“雅”當“雅”,該“俗”則“俗”。
筆者認為,劉重德先生的“信、達、切”標準較之嚴復先生的“信、達、雅”標準更科學,能更好地指導美國俚語的翻譯實踐。因為美國俚語本一非規(guī)范文體,其中有些還非常不雅,甚至粗俗,翻譯時當然要“信”,要“達”,但不能求“雅”,翻譯美國俚語時應(yīng)當求“切”,對于那些“不雅之詞”要以通俗易懂甚至同樣不雅的譯文來處理,使其切合原語風韻和寓意,盡可能保持原語豐姿。
按照“信、達、切”的翻譯標準,“信”是第一位的。劉重德先生一再強調(diào),翻譯時要從原作的字里行間去理解原作暗含或引申的內(nèi)容。這就要求譯者不能只滿足于對原文的字面理解,要根據(jù)上下文,準確把握原文的真正內(nèi)涵,更不能任意發(fā)揮,主觀增刪原文內(nèi)容。
美國人喜歡把一些常用詞搭配起來構(gòu)成新的俚語,實際含義與其表面指稱含義大相徑庭。翻譯這類貌合神離的俚語時千萬不要望文生義,而要結(jié)合上下文語境來理解、翻譯。如:
(1)“Don’t have a cow!I’ll pay for the damages.”誤譯:不要母牛!我會賠償其損失的。
正譯:別大驚小怪!我會賠償其損失的。
(2)“The comedian got the bird,because of his bad performance.”
誤譯:那喜劇演員因表演拙劣得了一只鳥。
正譯:那喜劇演員因表演拙劣讓人喝了倒彩。
(3)Tom:Lucy,how do you like the movie Hero?
Lucy:Wow,the movie is really bad!Iwant to watch it again.
在上面的對話中,Lucy到底是覺得電影好還是不好呢?如果不好為什么還想看?其實“bad”在這里是個俚語,并不是“糟透了”的意思,而是表示“太棒了”。因為“Wow”有驚奇或欽佩之意,綜觀全句,我們可以看出她非常喜歡這部電影,因此,根據(jù)上下文,“bad”在這里要譯為“好極了”。
翻譯美國俚語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中國讀者更好地了解美國俚語及其相關(guān)文化信息。譯文如果結(jié)里結(jié)巴,使人看了不知所云,那就失去了翻譯的意義。因此,翻譯美國俚語時,在保證“信于內(nèi)容”的前提下還要注意“達如其分”?!斑_如其分”不僅要求譯文文字通順,還要求譯文表達的深淺也應(yīng)力求與原文接近或類似。比如:
A:“I really want to watch tonight’s movie,but I want go to Dr.Brown’s lecture too.”
B:“You can’t have your cake and eat it too.”
上面第二個句子如果譯作“你不能又吃蛋糕又擁有蛋糕”,讀起來就有點拗口,如果改譯為“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則讀起來瑯瑯上口,且達如其分。
又如喜劇《老友記》中有這么一個場景:六個朋友去慶祝Chandler和Monica訂婚,Monica看到昔日男友Rachel跟Ross正在一起親吻,心里很不是滋味,便說:
Monica:You are not gonna steel my thunder tonight!
Rachel:I’m not stealing anything,Mon,tonight is your night.
譯文:
Monica:今晚你不會搶我風頭吧。
Rachel:不會的,你放心吧,今晚的主角是你。(于涵,2003:14-87)
按照字典解釋,“thunder”指“雷聲”或“雷鳴般的掌聲”,如果把“steel my thunder”譯為“偷我的掌聲”,不太通順。聯(lián)系上下文,Monica看到舊日男友又有新歡,心中難免產(chǎn)生醋意,覺得舊日男友和女友的出現(xiàn)會吸引客人眼球,因而影響宴會氣氛,所以“搶風頭”用在這里可以形象地表達女主人公的心理特點,既通順,又恰當。
譯者在翻譯美國俚語時要綜合考慮美國俚語的語言特點和語用功能,并結(jié)合上下文語境,實事求是,酌情處理,從而使譯文恰如其分,切合原文風格。
比如,若把“That chick ismy sister.”譯作“那個女孩子是我的妹妹”,意思是對了,但不符合說話者的口吻,因為選詞太正式,表達太規(guī)范。原文中說話者故意選用俚語詞“chick”而非正式詞“girl”就是想表達他與妹妹之間的那份隨意與親昵之情。此處若換用口語體,譯作“那妞是我老妹”則正好切合原文內(nèi)涵與風格。
又如:
And now 2000 women want his number.The guy could be a crack head,a transvestite,a flasher,a junkie,a chain-saw murder or someone really sick.
譯文一:現(xiàn)在有2000位女士想要他的電話號碼。那個人可能是癮君子,易裝癖者,暴露狂,吸毒者,電鋸殺人犯,或者真的就是有病。
譯文二:現(xiàn)在有兩千多號女的想和他搭訕。可那家伙沒準兒是個煙鬼,娘娘腔,暴露狂,毒販子,殺人狂,要不就真有病。
原句中有很多俚語。譯文一嚴格按照字典解釋來譯,沒有明顯錯誤,但與原文風格明顯不符,因為譯文較之原文太僵化、太正式。而譯文二,采用口語體,用詞比較隨便,富于生活氣息,恰如其分地表達了說話者那種幽默與調(diào)侃的語氣。
綜上所述,鑒于美國俚語的語言特點和語用功能,譯者不僅要保證譯文“信于內(nèi)容”,“達如其分”,還要“切合風格”,只有這樣,才能把美國俚語的真正內(nèi)涵最大限度地傳輸?shù)綕h語當中。
[1]胡家英.美國俚語的基本特征及其社會功能[J].學術(shù)交流,2003:154.
[2]劉重德.試論翻譯的原則[J].湖南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1):114-119.
[3]劉重德.翻譯原則再議——在海峽兩岸文學翻譯研討會上的發(fā)言[J].外國語,1993,(3).
[4]劉重德.三談“信達切”原則——兼與彭君商討學風問題[J].福建外語,2000,(4):44.
[5]劉重德.文學翻譯十講[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6]湯文.淺談嚴復的“三字”翻譯標準[J].科技信息,2008,(21):170-171.
[7]王栻.嚴復集(第5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6.
[8]吳麗興.美國俚語芻議[J].重慶三峽學報,2002,(21):96.
[9]于涵.美語口語俚語[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3.
[10]張琦.IT時代新新美語[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02.
2010-10-11
郭旭明(1973-),女,湖南益陽人,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