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霞
(湖北大學,湖北 武漢 430062)
2009年5月25日,新浪網與人民論壇網聯(lián)合推出關于社會心理問題的調查問卷,在受訪的2070人中,竟然有70.8%的人認為自己心理壓力過大。①人民論壇“千人問卷”調查組:《70.8%的受調查者認為自己“繃得很緊”——繃緊狀態(tài)下不同群體感受調查》,載于《人民論壇?政論周刊》,2009年5月B刊。它從一個側面顯示,隨著社會轉型加速,我國各類群體面臨的心理壓力增大,各種社會心理問題紛繁呈現。在這種背景下,社會對媒體提出了新的要求:媒體不僅要實現傳統(tǒng)功能,還要適應新情況,在療治社會心理方面擔當起責任。新聞評論傳播意見性信息,對引導受眾積極調整心理應對機制能發(fā)揮積極作用,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實現療治社會心理的功能。
我國正處在社會的轉型期,由粗放式工業(yè)社會向現代工業(yè)社會過渡;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由封閉式社會向開放式社會過渡。社會的轉型給人們的工作、生活帶來了很多變化,如果沒有及時調整心理應對機制,就會造成一系列社會心理問題。
在粗放式工業(yè)社會向現代工業(yè)社會轉變過程中,當人們在既往的生活模式中形成的心理定勢,無法應對現代社會問題時,就會沖擊原有的心理模式,如果沒有及時建立新的心理應對機制,就會給人們帶來心理問題。例如,對快節(jié)奏的生產與生活方式的不適應感;對社會變革中出現的新鮮事物不理解以及抵觸情緒;對社會變革帶來的矛盾和困難,在找不到有效的解決途徑時,就會產生危機感或恐懼心理,這都是由于沒有及時建立起相應的心理機制所造成的社會心理問題。
在計劃經濟時期,人們“一切行動聽指揮”,習慣了由國家和組織來安排生活,形成了對政府、單位和組織高度依附的心理。但是到了市場經濟時期,企業(yè)有了充分的自主權,可以根據市場的需求來安排生產和銷售,自負盈虧;個人也需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這一方面放開了對企業(yè)和個人發(fā)展的束縛,但在另一方面也給人們慣于依附的心理帶來沖擊,使人們在市場經濟中產生身無所依的無助感,長期發(fā)展下去就會造成社會心理問題。
在封閉式社會,人們在狹小的人際圈內活動,交往的人都是自己所熟悉的親友或鄰里,彼此都相互了解,有相對穩(wěn)定而暢通的感情紐帶。但是在現代社會,很多人都成為生產、經營流水線上的一個被動而又機械的環(huán)節(jié),于是,社會上“出現了大量隔絕疏遠的個人,他們以各種各樣的專業(yè)方式相互依賴,但缺少中心統(tǒng)一的價值觀和目的”①劉文:《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心理模式正在形成——改革以來中國社會心理變遷的主要特征》,《管理教育學刊》1996年第1期。。在這種因分工而組建的社會群體內,在生產經營快節(jié)奏的緊逼下,人人都可能是自己的競爭對象,會危及自身的生存,因此人們的交往都是淺層次,不能觸及心靈深處。這樣長期開放而又松散的群體關系會讓人產生孤獨感,不良情緒得不到有效釋放就會導致心理問題產生,阻礙人們正確認識和判斷社會上出現的新鮮事物,阻礙人們利用正確途徑解決社會上出現的新問題。
1.焦慮心理。焦慮是“由于個體從事有目的的活動過程中遇到障礙或干擾,致使個人動機不能實現,需要不能滿足的情緒狀態(tài)”②《心理學大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表現在對現代社會快節(jié)奏生活方式的不適應和對物質生存的擔憂,人們沒有心情和精力過多關注媒體所報道的信息,只是匆匆地了解對他們獲取利益可能有用的信息。這種焦慮心理使人們不能全面、深入獲取社會信息,最終導致人們在處理出現的社會新問題時,感到力不從心,產生更深的焦慮感。
2.孤獨、冷漠心理。孤獨、冷漠是“個體感覺無法與他人建立密切關系,不能有效地獲得友誼和愛情,離群索居,回避人際交往”③《心理學大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的心理狀態(tài)。市場經濟的確立與發(fā)展,促使社會不斷將選擇的權利交給個人,使人作為生存意義與文化意義的主體得以展現。但是作為生存主體的個人,在獲得生存的自主權以后,又成為生存的漂泊者;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在離開整體時,又容易使個體淪為喪失生存根基的文化漂泊者。漂泊者長期孤獨、冷漠的心理易導致他們逐漸喪失社會責任感,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參與度降低,不利現代社會公共精神的培養(yǎng)。
3.恐懼、無助心理。恐懼是“有機體面臨危險刺激或預期有害刺激時所產生的一種強烈的情緒反應”④《心理學大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導致恐懼心理的關鍵因素是主體自身缺乏應付可怕情景的能力。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們,由于對快節(jié)奏的生存方式不適應,就會產生恐慌心理;在謀生的過程中,現實社會生活冷酷競爭的場面往往會讓人們心有余悸;由于社會制度的不完善,一些社會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會讓人們喪失安全感;知識經濟要求快節(jié)奏的更新知識,也使人們對應付社會生活感到力不從心。各方面的壓力讓人們對現代社會生活產生了恐懼。
4.受挫心理?!缎睦韺W大詞典》對于受挫的解釋是:“個體動機、愿望、需要和行為受到內外因素阻礙的情景和相應的情感狀態(tài)?!雹荨缎睦韺W大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F代社會激烈的競爭體現在方方面面,并不是每個人在任何時候都是成功者。當失敗、受挫的情緒在內心蔓延,人就失去了再次迎接挑戰(zhàn)的信心,甚至失去面對生活的勇氣。
“新聞評論是各種大眾傳播媒體普遍運用的、面向受眾傳播的有關新近(或正在發(fā)生的)事實的意見性信息?!雹蘩罘▽?《新聞評論:發(fā)現與表現》,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第3頁。針對中國社會轉型和市場經濟發(fā)展中的重大問題和事件進行分析、預測和解讀,新聞評論能夠使社會大眾獲得關于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聯(lián)系變動的整體認知,從而把握社會發(fā)展的脈搏和自我社會價值定位。運用理性的深度消除人們由于對周圍社會認知的不確定性而造成的心理壓力,緩解社會變化帶來的無根性、失落感和社會焦慮現象,指導大眾在社會轉型期積極調整自我觀念和行為,減少自我行為的盲目性和短期性,建立適應現代社會要求的心理應對機制,療治因社會變革引發(fā)的心理問題。其具體療治功能如下:
新聞評論傳播意見性信息,對新近發(fā)生的新聞事實進行解讀,揭示其本質規(guī)律,這就有助于讓焦慮的人們對現代社會出現的新問題形成正確的認識,消除因不確定性引起的焦慮、浮躁情緒;對國家政策的解讀和代表媒體表明態(tài)度,會讓茫然的受眾看到希望,找到精神的歸屬;介紹新事物、新方法、新理論,可以補養(yǎng)受眾因生活快節(jié)奏帶來的知識更新不足。發(fā)揮好新聞評論的作用可以幫助“人們用自己的思維整合社會的變化,去理解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從而指導自己的行為”,新聞評論就能“成為人們認識與理解世界的一個重要的參照。”①楊新敏:《當代新聞評論學》,載于《當代新聞傳播學讀本?第二輯》,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6年8月,第28頁。就能實現知識補養(yǎng)功能,讓對現代社會生活充滿困惑的受眾主動尋求新聞評論的幫助,消除內心的焦慮、浮躁心理。
例如,來大陸投資的臺商不僅要經營管理好自己的企業(yè),還要將兩岸關系發(fā)展進程納入自己的經營思路內,如果兩岸關系出現僵局,就會阻礙臺資企業(yè)在內地的發(fā)展,這會給臺商及其員工造成巨大心理壓力,臺商會擔心在內地的資產受到損害,其員工也會擔心自己的工作不保,面臨再就業(yè)問題。他們常常會因為擔心這些問題,出現焦慮、苦悶的情緒,如果這些不良情緒得不到及時疏導,就會產生心理問題。2009年9月1日“達賴竄訪臺灣”事件就一度成為大陸臺商憂慮的焦點。2009年9月3日,鳳凰衛(wèi)視的《時事開講》就播出了《馬英九借達賴轉移其救災不利罵聲》,針對“達賴竄臺”事件進行詳細的解讀,指出這一事件不過是臺灣當局的又一政治鬧劇,北京政府對此已經做了成熟、冷靜的處理,兩岸關系雖然受到影響,但只是損傷到皮毛而已。對于“達賴竄臺”事件的解讀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臺商及其員工的擔憂,排解了他們的苦悶,緩解了他們內心的壓力,這樣新聞評論就實現了對社會心理的療治。
再如,新農村建設活動開始后,農村基層組織傳統(tǒng)的工作方法,已很難與現代新型農民日益高漲的民主訴求相適應,許多地方出現無人管事、無章理事、無錢辦事狀況,這讓正在轉型中的農民處理當前面臨的困難時,出現焦慮、浮躁、挫敗的情緒,如果這些不良情緒得不到正確地疏導,不僅會影響新農村建設的進程,還會影響新型農民健康心理的培養(yǎng)。針對這一狀況,《焦點訪談》于2009年12月10日播出《群眾的事群眾定》,通過介紹河南省鄧州市運用“四議兩公開”工作法解決基層農村老大難問題,讓農民明白建設新型農村要不斷地更新觀念與工作方法。這種做法不僅有助于提高農民的現代社會意識,而且為其處理社會問題提供了范例。當農民找到了正確解決問題的途徑,其內心的不良情緒自然就會得到消解,并且還會增強建設新農村的信心和積極性。這樣,新聞評論就實現了對社會心理的療治。
“在新聞評論的構成要素中,情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要素,并經常作為事實信息和意見信息的粘合劑或發(fā)酵劑?!雹诶罘▽?《新聞評論:發(fā)現與表現》,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第11、29頁。尤其是電視新聞評論,更是傾注著人文情懷關注社會變動中人的境地和命運,從而與受眾產生和諧的心理共鳴。通過收看電視新聞評論,孤獨的漂泊者可在大眾傳媒為其構建的精神領地里找到心靈的依托,重新回到了游離已久的精神家園。
例如,生活在鋼筋混凝土城市里的人們,由于生存壓力的增大,人際關系也變得冷漠,在工作、生活中既得不到別人的關愛,也不想去關愛別人,長期處于孤獨、苦悶的情緒中。隨著媒體對人文關懷的不斷強調,當今的電視新聞評論節(jié)目不僅傾注了對當事人命運的關注,而且還以傳播關懷、善良、愛心、責任、人性為立足點。如,2008年5月14日《焦點訪談》在播出的《生命的大營救》中將一名醫(yī)護人員在倒塌的大樓前用嘶啞的聲音竭力地呼喚著自己同事名字的畫面呈現在人們面前時,受眾感受到的是人們在災難面前真切的情感;當看到救援部隊為了不對被困群眾造成更大的傷害,放棄工程機械手段,選擇人搬手扒的方式將傷者不斷救出時,受眾感受到的是對生命的尊重和愛護。在這一刻,受眾的心與災區(qū)人民的心一起跳動,災區(qū)感人的事跡也在溫暖著自己孤獨、冷漠的心。
孟德斯鳩認為:“言論自由乃是人的一切自由權利中最重要的權利,沒有這一自由,其他自由無從談起。”③新聞媒體應當成為“一個交換評論和批評的論壇”,這一要求意味著新聞媒體應當把自己看作是公眾討論的公共傳遞者。④李法寶:《新聞評論:發(fā)現與表現》,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第11、29頁。新聞評論應采取不同的方式為公眾提供表達的通道。公眾通過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同時也注意到其他群體的利益要求,不僅能平衡各方利益,實現社會的和諧,同時也能增強受眾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信心,排解內心對現實社會的不滿與困惑,疏通對現代社會變化不適應而產生的糾結,培養(yǎng)公眾的現代公共精神。
例如,受眾對社會腐敗現象的不滿情緒、對自己利益受損的憤怒情緒、對國家建言獻策的表達欲望,如果得不到有效釋放和滿足,長期郁結在內心,就會形成心理問題。而媒體開辟群言性專欄、刊登讀者來信使公眾有了表達和互動的渠道,讓公眾的不良情緒得到發(fā)泄,公眾的話語權真正實現。如《人民日報》開辟的“今日談”、“人民論壇”;《廣州日報》開辟的“都市早茶”,“今日時評”;《解放日報》的“新世說”,“解放論壇”;《工人日報》的“工運時評”都為公共話語搭筑了平臺。隨著網絡、手機等新媒體的迅猛發(fā)展,公眾發(fā)表意見的渠道將更加多樣化、公開化,這既是社會民主化所催生的產物,又是全社會公民意識培養(yǎng)的契機。
“新聞評論對于一個民族的理性與智慧的品質的養(yǎng)成至關重要?!雹贄钚旅?《當代新聞評論學》,載于《當代新聞傳播學讀本?第二輯》,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6年8月,第31、29頁?!瓣P涉到人類社會的基本價值觀念?!雹跅钚旅?《當代新聞評論學》,載于《當代新聞傳播學讀本?第二輯》,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6年8月,第31、29頁。通過對社會熱點問題的討論,并邀請專家給予正確的分析引導,逐步使受眾掌握現代意識,增強人們抵御社會風險的能力。當受眾建立了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必備的心理機制后,再次面對社會出現的新問題時就不至于恐慌、無助,而是能夠保持冷靜、理性的頭腦看待事物,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出路。
如果受眾缺乏現代社會意識,他們在面臨困難時,容易不知所措,進而對現代社會產生焦慮、恐懼情緒,假如媒體能夠及時傳播現代社會意識,受眾就會相應地增強風險意識,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如2009年12月1日《東方早報》刊發(fā)的《愿公民意識成長倒逼公權力告別“蠻橫”》,就是通過分析“河南省沁陽市山王莊鎮(zhèn)的8名農民因散發(fā)檢舉村支書的材料,被公訴并判誹謗罪”這一新聞事件,來傳播公民與公權力平等對話不能簡單處之,而是要運用法律法規(guī)不懈地維護自身權益的現代意識,讓受眾懂得如果運用正確的方法,使其在現代社會中生活得游刃有余。這樣有助于消除公民在處理問題時出現的焦慮、無助情緒,讓受眾內心重新燃起對現代社會的信心。
新聞評論具有補養(yǎng)現代意識、傳遞人文關懷、開辟公眾表達空間、構建現代心理應對機制,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對受眾的心理產生調節(jié)、疏導作用,對現代社會心理問題有一定的輔助療治功能,其具體方法如下:
我們可以通過新聞評論傳播的意見性信息,補養(yǎng)公眾心理精神與現代意識的不足,促使人的精神與社會的整體精神達到和諧、統(tǒng)一。當前的任務就是補足人們的現代社會意識。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意識的變化往往落后于社會的變化,加之當今社會變化的急遽性,這就使得人們的意識表現出明顯滯后性。當人們遇到社會變化時,就會引起心理的震蕩,因此,新聞評論選取了很多具有現代社會意識的話題,引導人們用積極的心態(tài)正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培養(yǎng)隨時應對風險的現代意識。
例如,房價上漲過快讓很多年輕人憂心忡忡,甚至有些戀人因為買不起房子而分手。這就會讓他們產生焦慮、苦悶的情緒,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緩解,就會產生心理問題。鳳凰衛(wèi)視《時事開講》2009年10月28日播出的《美元貶值令催漲人民幣呼聲泛起》,對房價猛漲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解讀,受眾通過專家的理性分析,對房價猛漲問題有了新的認識,并學會用積極的心態(tài)解決面臨的問題,消除消極不滿情緒。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社會生活變化的頻率與幅度的加大,新事物與新現象的不斷涌現,不確定感與茫然感增加,人們對社會產生的焦慮、恐懼,還有因對社會風氣與利益受損而產生的不滿,都必須得到適當的渠道宣泄出去。只有將不良情緒宣泄出去,才能夠用平和的心態(tài)看待社會的變化,才能夠理解周圍的人與事,才能培養(yǎng)積極、健康的心理。新聞評論為我們搭建了公共話語平臺,構建了宣泄的框架,讓公眾的不良情緒有了疏通的渠道。
鳳凰衛(wèi)視特意在鳳凰網為各個知名欄目開設了互動專區(qū),這樣受眾就可以通過互動專區(qū)將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如在《天下網羅》互動專區(qū),“每日開啟熱點話題,您的觀點及‘熱詞’將在此獲得全球華人關注”;網民還可以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喜歡的“段子”發(fā)表在《鏘鏘三人行》的互動專區(qū)里。這樣受眾通過網絡將自己的意見表達出去,不僅可以發(fā)泄情緒,還有利于增強社會認同感,有助于培養(yǎng)受眾健康心態(tài)。
科技在日新月異,知識在不斷更新,生活在快節(jié)奏化,但殘留在人們心中固有的傳統(tǒng)意識與習慣卻得不到及時更新,這就導致人們應對日常生活問題常常感到力不從心。這時的新聞評論如能針對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問題及社會熱點,給專家意見和一些示范性的實例,可使人們通過新聞評論排解在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困惑,幫助人們找到幸福生活的坐標。
例如,近年來,就業(yè)形勢嚴峻,有些大學生已經意識到“畢業(yè)就意味著失業(yè)”,焦慮、無奈的情緒困擾著他們,如果得不到正確的疏導,就會產生心理問題。2009年11月1日《焦點訪談》播出的《大學畢業(yè)當兵去》就為緩解當前大學生就業(yè)心理壓力起到引導示范作用。節(jié)目一開始就指出今年征兵的突出特點是擴大了高校應屆畢業(yè)生入伍的規(guī)模,為他們提供跨出校門走進軍營的就業(yè)選擇。為了鼓勵高校畢業(yè)生應征入伍,國家新出臺了八項優(yōu)惠政策,這些優(yōu)惠政策不僅讓大學生解決了就業(yè)問題,還能施展才華,實現自我價值。這在一定程度上開啟了就業(yè)視野,消解了當代大學生因就業(yè)產生的抑郁、焦慮情緒,讓他們重新樹立對生活的信心。
心理學認為,移情易性可以通過分散、轉移患者對疾病的注意,通過談話、改變生活環(huán)境與健康娛樂等方式,轉變患者的錯誤認識,使之糾正不良情緒、改變不良習慣,恢復健康。中醫(yī)名著《續(xù)名醫(yī)類按》中談到:“失志不遂之病,非排遣性情不可”、“慮投其所好以移之,則病自愈”。通過觀看電視訪談節(jié)目,尤其是看與自己心境相類似嘉賓的講述,有助于觀眾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緒,清理觀眾淤積很久的苦澀難捱的情感。觀看節(jié)目的觀眾與嘉賓一起悲哀,一起哭泣,一起輕松的笑,情感的重負在放聲揮淚中,排解了阻礙個體揮發(fā)生命活力的壓抑、悲涼與生的斷念。其實,這個過程,猶如一個人體育鍛煉,通過汗水來排解體內垃圾從而獲得活力的過程。①楊新敏:《當代廣播電視新聞評論》,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在社會轉型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麻煩、阻力、挫折,甚至是心靈或者是肉體的傷害。觀眾在收看自己喜歡的訪談節(jié)目時,易感同身受,并能看到社會的亮色和正義。
當然,新聞評論不是萬能的,只有當受眾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新聞評論才能對受眾心理產生影響,才能發(fā)揮輔助療治社會心理問題的功能。這不僅需要媒體在疏導社會心理方面做足文章,更需要受眾的積極參與。對于傳受雙方來說,如果能認識到新聞評論療治社會心理的作用,積極主動地利用新聞評論來療治社會心理問題,正是本文的用意。
[1]李文明.新聞評論的電視化傳播[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
[2]楊新敏.當代廣播電視新聞評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
[3]崔文風,石竹.心理治療方法與應用[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1994.
[4]李法寶.新聞評論:發(fā)現與表現[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
[5]楊新敏.當代新聞評論學[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