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和
(麗水學院醫(yī)學院,浙江 麗水 323000;麗水衛(wèi)生學校,浙江 麗水 323000)
談違紀生的教育及建檔工作
陳建和
(麗水學院醫(yī)學院,浙江 麗水 323000;麗水衛(wèi)生學校,浙江 麗水 323000)
違紀生;教育;建檔
當今中專生眼界開闊,思想活躍,自我意識及自尊心強,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和理解,求知欲旺盛,成人感十分明顯,較多考慮個人友誼和對真、善、美的追求。這是中專生的主流。然而,一部分中專生也存在一些不正常心理,且由此引發(fā)了許多違法違紀行為。若對這些行為加以客觀分析、正確認識,并設計合理思想政治教育程序和方法,將有利于促進中專生身心健康發(fā)展,探索出中專生思想道德教育規(guī)律。
為嚴肅校紀校風,學校根據(jù)相關規(guī)定對違紀生給予批評教育或不同程度的紀律處分。據(jù)此,對違紀生的教育資料歸檔分為2類。
對雖有違紀行為,但根據(jù)學生管理條例夠不上處分的學生,可給予批評教育。此類違紀生的轉(zhuǎn)化教育資料大多來自于班主任,班主任可將其基本情況、有針對性的轉(zhuǎn)化教育計劃、教育結果等材料建成可隨時利用的檔案。有關教師能持檔追蹤監(jiān)控,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并可將教育進程中取得的成績,暴露的不足,目標實施的進展情況、意見和建議等,定期作出評價、小結、記錄,以便班主任對此類違紀生的教育方案進行調(diào)整、修改。轉(zhuǎn)化教育工作較復雜,班主任應不遺余力地將其進行到底,直到違紀生“康復”“痊愈”。
對于嚴重違反校紀校規(guī)的學生,學校不但要對其進行紀律處分,更重要的是對其進行轉(zhuǎn)化教育,直到處分撤銷。在此過程中形成的材料及經(jīng)驗,包括處分文件、轉(zhuǎn)化教育計劃、家庭聯(lián)系冊及撤銷處分文件等應及時收集、整理、歸檔。
對違紀生進行處分,實質(zhì)上是另一種教育措施。加里寧曾說:“教育是對教育者心理上施行一種確定的、有目的和有系統(tǒng)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身上,養(yǎng)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質(zhì)?!苯處熞寣W生養(yǎng)成自己所希望的品質(zhì),就需做大量、艱苦的疏導、溝通工作。受過紀律處分的學生,往往心理失衡,如果調(diào)節(jié)不當或不及時,就會產(chǎn)生自卑心理,甚至認為自己一無是處而自卑自棄,或?qū)處煷嬗幸尚?、戒心等。因此,教師應了解違紀生的心態(tài)和性格特征,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輔導工作,使其對自己和處分都有正確的認識。
教師應真心實意地尊重、愛護違紀生,并將嚴格要求滲透在愛之中。魯迅先生曾說:“教育植根于愛,愛是教育的前提?!苯處煈鲃雨P心、愛護、尊重違紀生,在生活上細心體貼,在學習上幫助提高,并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違紀生。教育實踐告訴我們,愛是一種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師付出的愛可以溫暖一顆冰冷的心,使浪子回頭。當違紀生體驗到教師對自己的一片愛心和殷切期望時,將變得“親其師而信其道”,進而信任教師,把教師的嚴格要求看做是愛的表現(xiàn),并樂于接受。
教師應當尊重、信任違紀生,逐步消除他們的疑慮和自卑心理,喚起其自尊心。在此基礎上,針對違紀生的具體情況,教師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堅持正面教育,使他們一分為二地看待自己和處分,認識到有過錯并不可怕,只要認真吸取教訓,就能“吃一塹,長一智”,變壞事為好事。
教師只有以平等、愛護的態(tài)度對待違紀生,尋找、捕捉他們的閃光點,才能做好違紀生轉(zhuǎn)化教育工作。同時應注意違紀生受挫后的情緒,避免造成嚴重后果。
對違紀生要求過高,他們會認為高不可攀,望而卻步;要求過低,不利于培養(yǎng)其學習毅力和克服困難的決心。因此,要做到“大目標,小步走”,循序漸進。
教師可以布置一些違紀生力所能及的任務,在其完成之后給予適當獎勵;也可鼓勵他們參加各種興趣小組、社團,參與校園活動、班級建設,向積極、健康、有意義的生活邁進。
讓違紀生有被肯定、被表揚的機會,能夠展示閃光的一面,從而樹立自信。例如,護理班一女生,厭學,成績落后,曾因夜不歸宿而被學校處分。其他學生大多輕視她??伤璩煤谩⑽杼冒?,學校開文藝晚會時,她的精彩表演贏得師生陣陣喝彩,也為班集體獲得榮譽。班主任不失時機地抓住這一亮點,特別召開了“歡迎你早日歸隊”的主題班會。會上,班主任對她作了適當?shù)脑u價,并給予其應獲得的榮譽。讓她在成功的喜悅、溫暖的關懷中,逐步樹立進取心;同時,給她指明努力的方向。從此,她刻苦學習,改過自新,以優(yōu)異的成績獲得了畢業(yè)證書。
為了深入探索育人規(guī)律,及時掌握學生思想狀況,建議各學校建立健全學生思想教育檔案、學生心理保健檔案,以便較好地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及潛在意識,必要時對其思想活動、情緒周期進行監(jiān)控,以預防不良行為的發(fā)生。
G40-058
B
1671-1246(2010)01-00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