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超 陳超群 巫貢曉 刁文卿
2005年1月到2009年8月筆者用全自動血培養(yǎng)儀共對1837袋單采血小板進行細菌污染檢測,檢測結(jié)果如下:
1.1 全自動細菌培養(yǎng)儀及其檢測原理 BacT/ALERT 3D微生物檢測系統(tǒng)(生物梅里埃公司)。采用比色計傳感器和反射光監(jiān)測培養(yǎng)基中的C02的產(chǎn)生和存在狀況,如果試驗樣本中存在有微生物,生物體在培養(yǎng)基中代謝酶解物,產(chǎn)生C02,放置在培養(yǎng)瓶底部的透氣傳感器的顏色從藍綠色變成黃色。
1.2 BacT/ALERT 3D需氧(BPA)培養(yǎng)瓶及厭氧(BPN)培養(yǎng)瓶的構(gòu)成 BacT/ALERT 3D需氧(BPA)培養(yǎng)瓶(40 ml/瓶)的培養(yǎng)基構(gòu)成為酪蛋白(1.7%w/v)、胰消化豆湯(0.3%,w/v)、聚茴香腦磺酸鈉(0.035%,w/v)、維他命B6-HCL(0.001,w/v)和其他混合氨基酸及提純水中的碳氫化合物底物,在真空狀態(tài)下注入含有 C02的氧氣。BacT/ALERT 3D厭氧(BPN)培養(yǎng)瓶(40 ml/瓶)的培養(yǎng)基構(gòu)成為酪蛋白(1.36%w/v)、胰消化豆湯(0.24%w/v),聚茴香腦磺酸鈉(0.375%w/v)、甲茶醌(0.00005%w/v)、血晶素(0.00005%w/v)、酵母菌抗取液(0.376%w/v)、維他命 B6-HCL(0.0008%w/v)、磷酸烯醇丙酮酸(鈉鹽,0.08%w/v)、還原劑和其他溶于純凈水中的含氨基酸及碳水化合物,在真空狀態(tài)下注入含有CO2的氮氣。
1.3 標本來源與采集 機采血小板來自2005年1月至2009年8月在珠海市參加無償獻血的人群,采用MCS+900和TRIMA ACCEL血細胞分離機采集,血細胞分離機根據(jù)獻血者的性別、身高、體質(zhì)量、Hct和Plt自動計算出其血容量,目標循環(huán)數(shù)、目標時間以及需要處理的容量。機器單采血小板的目標血小板產(chǎn)量為2.5×109/袋按照操作說明書進行采集,機采血小板采集完畢經(jīng)計數(shù)及檢驗合格后,置22℃熱電血小板培養(yǎng)箱振蕩保存24 h以上,然后通過血小板袋上連接的樣本袋或通過COMPODOCK無菌接管儀接袋取樣。
1.4 樣本接種 在凈化工作間的超凈工作臺內(nèi)。用2%碘酊及75%酒精對培養(yǎng)瓶、樣本袋進行消毒,用無菌注射器從樣本袋中取樣,然后分別接種到一個BPN瓶、一個BPA瓶中。然后按BacT/ALERT 3D的操作說明書把接種好的培養(yǎng)瓶置于儀器的孵育槽中培養(yǎng)。
1.5 結(jié)果判斷及處理 BacT/ALERT 3D通過軟件判讀陽性瓶和陰性瓶.培養(yǎng)至7 d未出現(xiàn)陽性報告則取出按“無菌生長”報結(jié)果。培養(yǎng)期內(nèi)出現(xiàn)陽性報告則取出培養(yǎng)瓶進行轉(zhuǎn)種及涂片,轉(zhuǎn)種及涂片均為陽性的進行菌種鑒定。
2.1 血小板的細菌篩檢篩檢了1837袋單采血小板,其中初篩為陽性的4袋(0.2%),經(jīng)復篩確認陽性的1袋(0.05%)。
2.2 陽性報警時間 根據(jù)BacT/ALERT 3D微生物監(jiān)測系統(tǒng)的自動記錄,出現(xiàn)陽性報警的時間為127.9 h。
2.3 復撿陽性鑒定 BPN瓶復檢陽性的細菌經(jīng)過鑒定為痤瘡丙酸桿菌。
目前機采血小板已越來越廣泛用于臨床的治療。但機采血小板是在(22±2)℃的連續(xù)振蕩的條件下進行保存,這個溫度是大多數(shù)細菌生長的最適溫度,獻血者處于菌血癥狀態(tài)或皮膚消毒不徹底,穿刺針消毒不嚴格、穿刺時的空氣污染、保存方法不適當、人為因素等均可造成血小板的細菌污染。由輸注污染血小板等血液成分導致的菌血癥一直保持在一個固定的水平,并且時常有死亡病例發(fā)生[1,2]。
加強篩選過程中對獻血者的問訊,排除處于菌血癥狀態(tài)的獻血者,可以有效地減少細菌污染血液的發(fā)生。規(guī)范采血前的皮膚消毒和采血過程的無菌操作可以顯著減少在采血過程中細菌進入血袋的可能性。而為了減少皮膚深層細菌污染的危險,除去采血過程中最初采集的10~20 ml的少量血液已被證明可以顯著減少細菌污染血液的危險。但是上述措施只能減少而不是杜絕血液的細菌污染,因此對血小板進行細菌篩檢成為可以采取的進一步減少血液細菌污染危險的措施。歐洲部分國家的法律已于2001年規(guī)定將血液細菌篩檢作為血小板常規(guī)檢測項目。香港紅十字會血站也于1997年開展了這項工作。美國從2004年3月規(guī)定只有經(jīng)過細菌篩檢的血小板才能保存7 d[3]。
筆者檢測到的陽性率為0.05%,與歐美[4-6]、香港[4]等報道的結(jié)果基本相符。目前國內(nèi)對單采血小板的細菌篩檢措施是將細菌篩檢的血小板鎖定,待24 h后結(jié)果為陰性再放行,該措施被證明在控制和預防血小板細菌污染方面是非常有效的。但筆者所檢測到的陽性結(jié)果是在24 h后才監(jiān)測到,雖然筆者在檢測結(jié)果出現(xiàn)陽性后第一時間對該袋血小板進行追蹤,但未能阻止該袋血小板用到臨床。從這可看到目前的血小板細菌篩檢措施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血站還應(yīng)考慮如果在24 h后7 d內(nèi)出現(xiàn)確認陽性結(jié)果時,如何建立和實施血液收回程序,確定需要收回的血液、收回責任人及其職責,確保能夠快速收回已發(fā)放的血液。同時加強同臨床醫(yī)生的合作溝通,減少不必要的血小板輸注;不斷改進細菌污染的檢測技術(shù),逐步建立單采血小板安全輸血監(jiān)測體系。
[1]姜升陽,韓穎,許金波.濃縮血小板中細菌污染狀況與對策.臨床輸血與檢驗,2005,02.
[2]Morel P,Debeir J,Noel L,et al.Incidents transfusionnels par Contamination Bact6rienne(ITCB)des Produits Sanguins(PSL):apports des donn6es nationales de cinq ann6es d’H6 movigilance.Transfus Clin Biol,2000,3(Suppl):286-290.
[3]Lui H,Yuen K,cheng TS,et al.Reduction of platelet transfusion-associated sepsis by short-term bacter culture.Vox Sang,1999,77:1-5.
[4]Silva MA,Gregory KR,Carr-greer MA,et al.Summary of the AABB inter organizational task force on bacterial contamination of platelets:fall 2004 impact survey.Transfusion,2006,46:636-641.
[5]Fang CT,Chambers LA,Kennedy J,et al.Detection of bacterial contamination in apheresis platelet products:American Red Cross experience,2004.Transfusion,2005,45:1845-1852.
[6]Pere P,Salmi LR,F(xiàn)ollea G,et al.Determinants of transfusion associated bacterial contamination:results of the French BACTHEM case-Control study.Transfusion,2001,41:862-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