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躍奎
《長亭送別》以景物描寫設置戲劇環(huán)境,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的離愁別緒,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正宮][端正好]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碧云天”,碧色乃青綠色,這里的“碧云”應該是黑云,再加上是暮秋時節(jié),是送別場景,所以應該是“愁云慘淡萬里凝”、“黑云壓城城欲摧”的壓抑、煩悶、凄涼、愁苦與寂寞的心境。
“黃花地”,黃花即菊花,枯萎、凋零、殘敗的菊花撒滿地上,隨著蕭瑟的秋風胡亂翻飛,點染出十分悲涼傷感的心境。
“西風緊”,一個“緊”字,既點化出秋風的大、急、狂、烈和冷以及人的落寞惆悵,又點染出“碧云天”中彤云密布、漫天翻滾以及“黃花地”中葉隨風落、風攆花撲、花敗葉損的凄冷與悲涼,讓人感到無限的落寞、惆悵和衰敗。
“北雁南飛”,大雁是大型的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引起游子思鄉(xiāng)懷親之情與羈旅感傷,同時,鴻雁在古典詩詞中也常作為信使的象征,但也多被寄寓惆悵、哀婉、失意、落寞等情懷。這里的大雁既寄托了崔鶯鶯對張珙即將離去的懷親掛念之情,也寄寓了自己在張珙離去后的百無聊奈的煩悶與落寞,更體現出崔鶯鶯的希望與矛盾的心理。幾多的愁思、傷感、無奈和矛盾都凝聚在這“北雁南飛”上。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我們在注意它的煉字和擬人手法時,切不可忽略它還運用了設問的修辭方法,它使人深沉地感受到了離別給人的苦痛與摧殘?!叭尽?、“醉”二字,寫木葉不是被風霜而是被離人淚不斷浸潤,色彩漸漸變紅,不堪“西風緊”,于是在秋風中紛紛離開樹枝,飄然墜落于地。這里的“霜林醉”不是要渲染一種“霜葉紅于二月花”似的楓葉流丹、艷麗熱烈、生機勃勃、陶然而醉的迷人秋色,而是用擬人手法,借木葉也難堪離別樹枝之傷愁,并像很懂人事一樣為愁所擾而借酒消愁,卻不但沒有消愁削憂,反而更加沉郁凝重。楓葉尚且如此,離人又何以堪。
此曲的景物描寫,把蕭瑟的秋景與悲慘的心境化而為一,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離愁,蒙上一層沉郁憂傷的感情色彩,創(chuàng)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傷的悲涼意境。
[脫布衫]下西風黃葉紛飛,染寒煙衰草萋迷。
“下西風”即[端正好]中的“西風緊”,點染凄涼、衰敗、落寞的情懷?!包S葉紛飛”讓人深感調零、殘敗、蕭瑟、肅殺的悲涼?!叭竞疅煛?,一個“染”字讓人聯(lián)想到煙霧越來越多、越來越稠,又因為一個“寒”字,不禁讓人頓感悲涼。“衰草萋迷”則讓人感到心中的朦朧與慘淡、迷惘與渺茫、失落與幻滅。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煙暮靄相遮蔽。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
青山、疏林、淡煙、暮靄似乎很不解人間風情,或有意遮擋在面前阻塞了去路,或故意陡然變得茂密擋住了視野,或驟然聚集一片迷茫,讓崔鶯鶯孤零零地悵然癡立、極目難尋,眷戀、悵惘、怨恨而又無奈。偏偏此刻已是日夕薄暮,本是當歸之時,卻連揮淚遠別都難以天隨人愿,情何以堪。而一個“古”字不知又平添了多少蒼涼的況味,“無人語”既寫張珙離去后夕陽古道的寂寞,更寫崔鶯鶯從此欲語無人的凄涼?!昂淌颉闭Z出《詩經·王風·黍離序》,相傳西周滅亡后,周大夫長途跋涉來到西周都城,看到過去的宗廟宮室都成了長滿禾黍的田地,觸景傷懷,無限感慨,就作《黍離》詩一首。后來微子其朝見周王時,路過殷墟,看到宮室毀壞,長滿禾黍,非常哀傷,就作一首《麥秀》歌。這里的“禾黍秋風”描繪了一幅蕭索、凄涼、荒蕪的景象,渲染了悲涼寂靜的氣氛,寄托了沉重的愁思?!奥狇R嘶”打破了日夕薄暮、古道青山的可怕的寂靜,可也撕碎了鶯鶯本就傷透的心,聽到了馬的叫聲卻不見騎馬遠去的人兒,其心又何以勝。
[收尾]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
因青山阻隔、疏林遮蔽、寒煙濃稠、山色迷茫,視野變得狹窄,人物仿佛置身于被越圍越小的籠匣之中,心情也更加凝重窒悶?!氨蕖保~動用,用鞭子抽打,抽打碧云天,抽打青山、疏林、淡煙、暮靄,一鞭抽去,風急云涌,一束殘陽撕破天宇,也掀動了鶯鶯的心緒,故煩惱才多得沉得無以復加——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總之,文章寫景,不是單純地把景物當作描寫對象,而是站在抒情主人公的角度,把看到的不同景物產生的相應感受寫出來,與主人公的離愁別恨渾然天成,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