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梅
吉林省雙遼市中醫(yī)院,吉林 雙遼 136400
中風,多由氣血逆流,運行失常產(chǎn)生風、痰、火、瘀而致病。中風后遺癥是腦血管意外后留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強語塞,肢體偏身麻木等功能障礙。筆者自1998年以來治療中風后遺癥180例,電針治療150例,療效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本組180例均為我院門診病人,符合1986年全國第二界中風診斷標準,電針組150例,其中腦血栓后遺癥120例,腦出血后遺癥25例,腦栓塞后遺癥5例,其中男110例,女40例;年齡最大64歲,最小35歲;病程最長6年,最短1個月。針刺組30例,腦血栓后遺癥10例,腦出血后遺癥17例,腦栓塞3例,男性22例,女8例;年齡最大70歲,最小28歲;病程最短35天,最長5年。
2.1 取穴 電針組和針刺組均取,上肢:肩髃、手三里、曲池、外關、合谷;下肢:環(huán)跳、風市、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太沖。
2.2 操作方法
2.2.1 針刺組選0.35×(40~60)mm毫針,快速進針,運用補虛瀉實手法,瀉針30分鐘,10天為一療程,每個療程之間休息3~4天,共觀察4個療程。
2.2.2 電針組在針刺組療法的基礎上,采用上海華誼醫(yī)用儀器廠生產(chǎn)的BT701-B型電麻儀,將一對電極置于上肢兩個腧穴上,另一對電極置于下肢兩個腧穴上,選用持續(xù)波,刺激強度以患者肢體肌肉出現(xiàn)輕微抽動,病人能耐受而不產(chǎn)生痛感為度,通電20分鐘,每日1次,10次一個療程,每個療程之間休息3~4天,共觀察4個療程。
3.1 療效標準 根據(jù)1983年全國中醫(yī)內科學會中風病療效評定標準?;救悍e分增加13~14分以上;顯效:積分增加10~13分;進度:積分增加在6~9分;無效:積分少于5分。
3.2 治療效果 結果顯示,電針組基本治愈率為66.7%,針刺組基本治愈率為30%,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P<0.01,有顯著性差異。顯示出電針組在提高治愈率,減少后遺癥方面優(yōu)于針刺組,見下表。
中風后遺癥是老年人的多發(fā)病,病死率及病殘率都很高,嚴重地影響了病人的生活質量。本文通過電針法與針刺法對照,試圖找出治療中風后遺癥更有效的治療方法。祖國醫(yī)學認為中風后遺癥是由于氣虛不能運血,氣不能行,血不能榮,氣虛血滯,脈絡痹阻,而致肢體廢不能用,《景岳全書·非風》曰:“非風麻木不仁等證,因其血氣不至,麻木不已則偏枯痿廢,淅至日增?!贬槾淘谟谑杞?jīng)通絡,舒筋活血,使氣血運行正常,電針在針刺的基礎上起到進一步的刺激作用,以達到氣血運行正常的目的。電針的作用機理在于機械與電流刺激觸及機體的局部感受器,由刺激引起興奮,發(fā)生沖動沿神經(jīng)末梢或神經(jīng)干傳至神經(jīng)中樞,中樞依照當時的機能狀態(tài)產(chǎn)生一種調整機能,以克服機體原來不能協(xié)調的異?,F(xiàn)象,從而獲得治療效果,臨床觀察結果顯示,電針法在提高治愈率減少后遺癥方面優(yōu)于針刺法。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S].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6,1(19):55.
[2]賈玉勤,牟方波.通腑瀉熱治療急性腦出血52例[J].長春:中醫(yī)學院學報,2001,17(1):14.
[3]楊孟林,華剛,孟靜.針藥并用治療中風偏癱160例[J].吉林中醫(yī)藥,2006(20):48.
[4]王琪,趙建軍.舒肝解郁為主治療腦卒中后抑郁癥90例臨床觀察[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7,23(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