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文清,譚國華
(江西理工大學應用科學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數(shù)字繪畫情景下的裝飾紋樣元素運用
賴文清,譚國華
(江西理工大學應用科學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淵源流長,古人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記載了圖形圖象。由寫實的、生動的、多樣化的動植物形象轉(zhuǎn)化為抽象的、符號的、規(guī)范化的幾何紋飾。文章是對數(shù)字繪畫的圖象含義進行深入了解,以及結合傳統(tǒng)圖形裝飾紋樣的形式與現(xiàn)代信息符號設計之間的關系探討。重點在探尋數(shù)字繪畫和傳統(tǒng)裝飾紋樣、現(xiàn)代圖形、圖象形式美感之間關系的協(xié)調(diào);形式美服從內(nèi)容美,同時又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價值。
數(shù)字繪畫;傳統(tǒng)裝飾紋樣;裝飾性
現(xiàn)代繪畫與當代設計就好比是一對孿生兄弟,面對著吸納傳統(tǒng)與接受現(xiàn)代這兩塊不同涵養(yǎng)的芳草地時,一邊是甘甜的露水,一邊是迷人的風景,在主動與被動間,所有的藝術形式或者是藝術家?guī)缀醵济鎸χ粋€共同的生存難題,那就是生存的現(xiàn)實被已往各種文化、價值模式賦予的意義在他們心中失落后,統(tǒng)治他們生活環(huán)境的強大的意義體系,并不因為這種失落有所改變。
彩陶制作技術對原始社會人來說是一個巨大的生活飛躍,因為人們開始使用并支配了火,通過制作出來的陶器來儲存食物和水,開始了定居生活。在大量出土的陶器古文物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圖案,在眾多的圖形中,所涉及的題材十分廣泛,包括花卉、動物、人物、風景、幾何圖形等,這些器物上的裝飾紋樣,都是以表現(xiàn)美為目的的一種裝飾藝術手法。這只是狹義上對圖案的解釋,廣義上是對某種器物和建筑物實體造型結構、色彩、飾紋的設想,在工藝材料、用途、生產(chǎn)等條件下繪制成的圖形。那么,在眾多的裝飾紋中,是否還暗含了其他信息呢?在眾多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許多裝飾紋樣都被人們賦予更深層的含義,往往是心靈活動的寄托或?qū)γ篮蒙畹南蛲T谶@個角度上,中國傳統(tǒng)裝飾紋樣的意義不僅僅是為我們研究原始社會人的生活行為,更重要的是從藝術層面上反映了古人的真實心歷過程,以及形成的那種古樸、拙、真的形式美感藝術風格。雖然中國傳統(tǒng)裝飾紋樣圖案中的“規(guī)矩”備受贊賞,但其中的“情意”更是回味無窮,意境是作品的靈魂,實際上是作者主觀的“意”和客觀的“境”的緊密聯(lián)系,它表現(xiàn)在強調(diào)見物思境,觸景生情的真實感受,在藝術處理上追求“以物寫意,以行傳神,以境出情”的藝術特征。
以半坡文化的人面魚紋盆為例,這是年代最后久遠的一件彩陶器皿,通過若干抽象的魚圖形和人面的組合,把這些圖形繪制在盆的內(nèi)壁,我們可以看到這些魚的圖形幾乎都是簡化并抽象了,而且組合的方式非常耐人尋味:分別在人面的兩側和頂部,看起來似乎是人的裝飾物。然而這些特征還不足以讓人覺的這件器物的更深層意義,關鍵在這個人面的眼睛的描繪,它是閉著的。后來出土了同一時期的另一件人面魚紋盆,其中的人面眼睛則是睜開的。很明顯,這有著傳統(tǒng)文化風俗所涵蓋的“今生”和“來世”的區(qū)別;另一件是舞蹈人紋盆,在這件工藝品中,已經(jīng)逐漸對圖形有了一定的認識并有了制作上的經(jīng)驗,使得紋飾更加藝術化,在一排列隊的舞蹈人群的圖形中,有一個類似下擺的裝飾物別在人們的腰間,在胯的位置,統(tǒng)一又協(xié)調(diào),形成了非常漂亮的次序感。后來,據(jù)研究考證,在胯下的裝飾物并非下擺一類說法,而是生殖器。我們可以從中得知,前人對圖形從簡單的記載和提煉已經(jīng)到了寓意的境界。豐富的想象力是藝術追求的一個境界。想象不是空想、幻想。想象是在創(chuàng)作不十分明確、信息不夠充分時所依賴的對象,想象要以一定的知識為背景,它與聯(lián)想有一定的關系,也就是把兩個相距很遠、但是又有共同之處的東西聯(lián)系在一起。比如說“鵝毛大雪”,它就是指鵝毛和大雪雪白、輕盈的共同點聯(lián)系在一起,形容大雪紛飛的景象。
由寫實的、生動的、多樣的自然形象轉(zhuǎn)化為抽象的、符號的、規(guī)范化的幾何裝飾紋樣這一趨勢是成立的,同時,它也不僅僅是形式上的“裝飾”和“審美”,而是有氏族圖騰的神圣含義。
“熟能生巧”——許多圖象來自于具象繪制的積累和超越,是反復時間后躍為質(zhì)變的結果。因此,抽象化了的圖形包含著觀念、想像、指向的成分,它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概括、簡約地突出事物美好的特征。
在當代,觀念的改變和人們精神生活的需求正在影響社會歷史意識形態(tài),傳統(tǒng)的事物也正在發(fā)生著概念上的變化,甚至已經(jīng)是徹底的改變了性質(zhì)。作為信息技術革命的信號,信息傳媒像獅子大開口一樣,把能撕碎的和不能撕碎的都全部吞進肚子。中國的文化積淀很深,細長的歷史長河把許多古老而又美麗的文化一代又一代的傳承?!皶嬐瑴Y”,在文人的概念中“筆墨”和“書畫”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統(tǒng)一的聯(lián)合體,從裝飾紋樣到繪畫的過渡,文字的記載演變,使得這些元素得到了一個完美的結合。既然書畫本為一家,那么如今將之提到一個重要的地位去研究它,就是把他們重新放置在已經(jīng)被混亂的意識形態(tài)改變的社會的正確角度上,或者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去審視傳統(tǒng)文化如何在現(xiàn)代意識流中占據(jù)自己的觀念。就好比書法這一形式,它也是一種極為概念的書畫,只不過是我們尚未跳出這個圈,草書已經(jīng)在字上走的很遠,它更是像字與畫之間的混合體?,F(xiàn)代繪畫中的許多流派和作品中都是在字的行和韻上做文章,我們需要從它們作為符號的角度去變革。現(xiàn)代設計在明確表現(xiàn)主題后,也在進一步吸取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部分。圖案的演變過程中,使形象樸實、寫實的行轉(zhuǎn)化為抽象的、概念的抽象形的過程也發(fā)生了變化,當然,這里是指形式上的變化。好比二方連續(xù),并不只是將某一單一的圖案通過二維的橫向或者是縱向的延續(xù),而是將圖與圖之間關聯(lián)、局部和整體的聯(lián)系,由構成產(chǎn)生的次序感和形式感達成的一種協(xié)調(diào)美。
我們看到文字和圖形都在這個信息符號的媒介體中爆炸,并且有著驚人的速度去否定、模糊自己的概念,以全新的方式去影響、改變?nèi)藗兊囊庾R流,當這些與傳統(tǒng)相遇,我們應當用正確的、以形式服從意義的角度去理解他作為新生的概念。作為現(xiàn)代信息傳播的一種重要方式,文字起了很大作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字在很大程度上,因其表象、表意、表音等功能,使之成為易讀易懂的一種交流工具并成為歷史文化傳播的載體。由于地域和國家的不同,歷史文化也存在一定的差異,現(xiàn)代文明也對文字提出了更新的要求——那就是文字的讀寫功能的大眾性和普及性。符號進入了大家的眼球,它是整個信息技術革命的重要載體。自徐冰“天書”問世后,他的另一部作品“地書”更讓人深思。人們在經(jīng)歷了“天書”一次激烈的文字碰撞后,好像在“地書”中找到了一些東西:在這個裝置中,由數(shù)據(jù)線連接起來的兩臺電腦在不同地域文化的人與人之間,溝通竟然如此輕松,如果說“天書”是讓我們看到原來還有不是“字”的字,那么在他這部作品中,我們就看到了沒有“字”的字。
作為大眾傳媒的媒介,在審視昨天和定義現(xiàn)在的立場上,我們應更進一步了解各種媒介的信息功能。文字不僅僅是單一的文本形式,它應適應信息時代環(huán)境下的不同形式和定義。在某種程度上,是自我否定和重新認識,這其實給了傳統(tǒng)文化更大的空間,使得他們的存在具有多重性——另一半符號。這個過程,我理解成是一種擺脫固定模式、尋求更多途徑、達到效果的設計過程,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概念設計。
然而,根據(jù)自己從事該行業(yè)的學習和工作的這些年,個人總覺的大多數(shù)人只是把傳統(tǒng)的形式搬上來,便標榜著將現(xiàn)代設計與傳統(tǒng)元素相結合這一淺顯的概念。表面上看起來像是那么一回事,但剝?nèi)ミ@層殼之后,便空空如也。在知其表的同時,更應抓住其深層的含義:情趣、韻味、概念。抓住了本的東西,你把他拉的再遠,也不會偏離了它的方向,這才是我們應該認真面對的關鍵。在符號、圖形泛濫的今天,隨著計算機輔助制圖技術的出現(xiàn),我們應該給圖形“多身份”的概念,在不同時間、空間、時空中,它會隨著人們的觀念賦予而變化著。好比男/女頭像在不同場合也就有了不同概念一樣:男/女、非男/非女、群男/群女、手段/特征、暴力/文化等等。同一圖形的不同概念,不同圖形的同一概念,這些信息符號都把重心指向了人的行為意愿,概念設計就是把握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一個操作柄,把握這設計行為的權重,具體實現(xiàn)只是手段罷了。目前的設計前沿,信息設計系統(tǒng)將各種傳播媒介(視覺、聽覺、觸覺等三維地將各類信息集合)作為引導方式去改變?nèi)藗兊拈喿x、生活方式,并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大的便利。
由另一半的文字、另一半的符號到我們多媒介的數(shù)字形式,多元的社會,多樣的生活,多重的人格,給他們起個名字吧,那就叫——另一半美。
1 李硯祖.視覺傳達設計的歷史與美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2 趙茂生.中國藝術教育大系——裝飾圖案[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9
3 孫曉玲.談設計專業(yè)的傳統(tǒng)圖案學習[J].裝飾,2004
The use of Decorative Pattern Elements under the Digital Painting Circum stance
Lai Wenqing, Tan Guohua
The origi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when ancient people began to record the graphic images in the early time. The realistic, vivid and diverse flora and fauna images were changed into abstract, symbolic, and standardized geometric designs. This article makes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image meaning of digital painting, and discus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decorative graphics patterns and modern information symbol’s design. The key is in the search for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digital painting and traditional decorative patterns, modern graphics, images beauty; Formal obeys content, while it has the value of a relative independence.
digital painting; traditional decorative pattern; decorative
J205
A
1000-8136(2010)33-01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