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曄 黃一洪
(軍事經(jīng)濟學院襄樊分院 湖北 襄樊 441118)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80多年的光輝歷程中,“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作為我軍最根本的建軍原則,作為我軍的軍魂,始終沒有動搖過?!包h對軍隊絕對領導”何以能成為我軍最根本的建軍原則,我們?yōu)槭裁匆冀K不渝地堅持這一原則,本文的目的就是以一種總體性的眼光,從哲學角度對這一原則作簡要解析。
我們在處理和認識黨與軍隊的關系時要遵循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不能犯主觀主義和教條主義錯誤,在中國的特殊國情下,黨與軍隊的關系應如何定位以及我們黨抓軍隊領導權的目的是什么,要進行認真考察,這其實是一個認識論和價值論的問題。
從認識論的角度講,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原則,是我們黨在吸取第一次大革命失敗的慘痛教訓、深刻認識中國的特殊國情、不斷總結(jié)人民軍隊建設實踐經(jīng)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確立的。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后,我們黨發(fā)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等一系列武裝起義。南昌起義爆發(fā)并取得成功后,起義軍按照中央既定戰(zhàn)略離開南昌,南下廣東。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有人脫離革命隊伍,甚至成建制的逃跑、叛變。南昌起義雖然開始了我們黨獨立領導軍隊的新時期,然而當時這支隊伍只是在上層領導機關和軍官中有少數(shù)黨員,基層基本沒有黨、團員。聶榮臻指出:“在舊軍隊中,無論有沒有我們黨的領導,無論黨的工作是強還是弱,如果不經(jīng)過根本改造,原有的組織形式和思想作風是不可能適應新的革命任務的。而改造這些軍隊的最好方法,必須要有黨的基層組織?!?927年10月,南昌起義保存下來的部隊在贛粵邊境的大庾地區(qū)進行了整編。整編的重點是加強黨對部隊的領導,重新登記了黨、團員,調(diào)整了黨團組織,成立了黨支部。當時起義部隊雖然還不懂得把支部建在連上,但實行了把一部分黨、團員分配到各個連隊去,加強了黨在基層的工作。毛澤東作為人民軍隊的主要締造者,創(chuàng)立并確立了 “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這條原則。1927年9月,在秋收起義部隊的“三灣改編”中,毛澤東提出“支部建在連上”的思想,在軍隊中建立黨的各級組織。在1929年的古田會議上,毛澤東又提出,黨必須成為部隊的“領導中樞”。到1932年,正式形成了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概念??箲?zhàn)初期,毛澤東總結(jié)長征途中同張國燾的分裂主義、軍閥主義作斗爭的經(jīng)驗教訓,明確地提出了“我們的原則是黨指揮槍,而決不容許槍指揮黨”的著名論斷。
從價值論的角度講,“沒有一個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毛澤東的這個著名論斷充分反映了在中國建立和建設一支新型人民軍隊的極端重要性,深刻闡明了無產(chǎn)階級建立自己軍隊的根本目的之所在。人民要想翻身求解放,必須奪取國家政權,而軍隊則是奪取政權的骨干力量。毛澤東指出,中國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在中國,主要的斗爭形式是戰(zhàn)爭,而主要的組織形式是軍隊”。新中國的成立,更加有力地證明了這樣一個歷史結(jié)論:“中國革命的勝利,主要是依靠我們黨所領導的完全新型的與人民血肉相連的人民軍隊,通過長期人民戰(zhàn)爭戰(zhàn)勝強大敵人取得的。沒有這樣一支人民軍隊,就不可能有人民的解放和國家的獨立。 ”。
對“黨對軍隊絕對領導”原則的分析,如果僅僅停留在什么是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上,就太概念化、表面化了。與“什么是”相比,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何以成為可能、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如何實現(xiàn),則更重要,更具現(xiàn)實意義。
黨要實現(xiàn)對軍隊的領導,必須要擁有獨立的武裝。建黨初期,我黨對掌握軍權,發(fā)展獨立軍事力量的問題,認識是模糊甚至錯誤的。陳獨秀把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歸結(jié)于國民黨不宣傳和組織群眾,專心致力于軍事運動上。他在《國民黨的一個根本問題》一文中說:國民黨“勉強用種種反革命的力量來做革命的軍事行動及建設革命的政府,實在是此路不通!”他從孫中山因沒有發(fā)動群眾而屢遭失敗的教訓,得出了軍事運動不能搞的結(jié)論,從而堅決反對共產(chǎn)黨組建自己的軍隊。由于陳獨秀反對黨對軍事斗爭的領導,反對搞軍事行動等右傾機會主義錯誤,致使轟轟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歸于失敗。大革命的失敗,使黨內(nèi)大多數(shù)人認識到黨必須掌握軍權,發(fā)展自己獨立軍事力量的重要性。毛澤東在“八七”會議上提出,“從前我們罵中山專做軍事運動,我們則恰恰相反……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槍桿子取得的”。他認為,“要解決農(nóng)民問題……單靠農(nóng)民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須有軍事的幫助。如果有一二個團的兵力,這個起義就可以發(fā)動起來”?!氨﹦拥陌l(fā)動是要奪取政權。要奪取政權,就要有兵力?!?/p>
上述歷史事實表明,要正確解決黨與軍隊的關系,必須首先解決黨與政權、政權與軍隊的關系。陳獨秀由于不明白黨要奪取政權,不明白黨與政權的關系,所以也不明白黨必須掌握軍權的重要性。“八七會義”前后,中國共產(chǎn)黨各地方組織,在中共中央統(tǒng)一部署和領導下,發(fā)動了一系列武裝起義,開始創(chuàng)建革命軍隊。有了軍隊,“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才成為可能。
毛澤東基于歷史和革命實踐的深刻教訓,提出黨對軍隊絕對領導原則的實現(xiàn)要依靠黨對軍隊在組織上的絕對領導、黨對軍隊在政治上的絕對領導和黨對軍隊在思想上的絕對領導等三個方面。
其一,黨對軍隊在組織上的絕對領導。軍隊的最高領導權和最高指揮權集中于黨中央和中央軍委;不容許向黨鬧獨立性,不容許其他任何政黨和團體插手軍隊和發(fā)展組織;在部隊各級建立黨的組織,部隊的一切重大行動都必須經(jīng)黨組織集體討論決定;在建軍體制上,實行“黨委制”,即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制。毛澤東在《關于健全黨委制》一文中說:“黨委制是保證集體領導,防止個人包辦的黨的重要制度。”“一切重要問題 (當然不是無關重要的小問題或者已經(jīng)會議討論解決只待執(zhí)行的問題)均須交委員會討論,由到會委員充分發(fā)表意見,做出明確決定,然后分別執(zhí)行?!?/p>
其二,黨對軍隊在政治上的絕對領導。這是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核心內(nèi)容。毛澤東明確指出:“中國的紅軍是一個執(zhí)行革命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睆娬{(diào)要對軍隊加強政治領導,用黨的綱領、路線、方針和政策規(guī)范軍隊的一切行動。軍隊應以黨的宗旨為宗旨,以黨的目標為目標,以黨的任務為任務,軍隊自覺為黨的綱領、路線、目標而奮斗。防止“以軍隊控制政權,離開無產(chǎn)階級領導的危險”。毛澤東指出,軍隊是執(zhí)行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的,因此,軍隊除了打仗之外,還要做宣傳、組織群眾的工作,還要奪取和建設政權,反對單純軍事觀點,反對軍隊控制政權。
其三,黨對軍隊在思想上的絕對領導。毛澤東指出:“我們感覺無產(chǎn)階級思想領導的問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彼枷腩I導,就是用馬克主義教育部隊。毛澤東在《古田會議決議》中寫道:“紅軍第四軍的共產(chǎn)黨內(nèi)存在著各種非無產(chǎn)階級的思想,這對于執(zhí)行黨的正確路線,妨礙極大。”他指出紅軍中存在的單純軍事觀點、極端民主化、絕對平均主義、主觀主義、個人主義、流寇思想等錯誤思想的來源及危害,具體提出了糾正的辦法,制定了思想教育的制度。
這樣,黨通過組織、政治和思想等三個方面把我軍完全置于黨的絕對領導之下。
列寧指出,事物是對立面的綜合與統(tǒng)一。“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原則內(nèi)部包含著諸多要素的對立統(tǒng)一,政治、國家、政黨、軍隊,四者雖有差異,卻又高度統(tǒng)一,它們的辯證關系是“黨對軍隊絕對領導”原則的重要理論依據(jù)。
軍隊與政黨之間內(nèi)在的本質(zhì)關系表明,軍隊不可能真正“非黨化”,我軍置于黨的絕對領導下是黨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的核心領導地位所決定的。政黨是階級利益和意志的集中代表者,軍隊則是階級統(tǒng)治和階級斗爭的工具,只能接受和服從政黨的領導。無產(chǎn)階級是根本利益高度一致的階級,這就決定了作為無產(chǎn)階級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只能是一個統(tǒng)一的政黨,而作為維護無產(chǎn)階級利益的工具——人民軍隊,只能置于統(tǒng)一的無產(chǎn)階級政黨的領導之下。
軍隊與政治之間內(nèi)在的本質(zhì)關系表明,軍隊絕不可能非政治化,我軍永遠是執(zhí)行黨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軍隊作為國家政治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來都是完成政治任務、為階級利益服務的暴力工具。在當今,某些西方大國打著所謂“人權高于主權”、“為價值觀而戰(zhàn)”的旗號,屢屢動用軍隊對別國肆意進行軍事干涉,甚至挑起局部戰(zhàn)爭,不惜剝奪別國人民的生存權,正是為了實現(xiàn)其稱霸世界的政治目的而服務。因此,一些西方國家所謂軍隊不參與政治完全是一種欺人之談。
軍隊、國家、政黨之間內(nèi)在的本質(zhì)關系表明,以“軍隊國家化”否定黨領導軍隊是荒謬的,我國的國體和政體決定了黨領導軍隊與國家領導軍隊是高度統(tǒng)一的。國家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因此,軍隊屬于國家,決不可能是超階級、超政黨的。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成為執(zhí)政黨,我們這支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納入了國家體制之中,同時也就成為社會主義國家的軍隊。黨、軍隊和國家三者在階級屬性、奮斗目標和根本宗旨上有著高度的統(tǒng)一性,這決定了黨領導軍隊與國家領導軍隊是完全一致的。
[1]粟裕:《激流歸大?!貞浿斓峦竞完愐阃尽罚缎腔鹆窃愤x編之一,戰(zhàn)士出版社1979年版。
[2]聶榮臻:《南昌起義的歷史意義和經(jīng)驗教訓》,《星火燎原》選編之一,戰(zhàn)士出版社1979年版。
[3]《毛澤東軍事文選》內(nèi)部本,戰(zhàn)士出版社1981年版。
[4]《毛澤東選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5]《中國共產(chǎn)黨黨史全鑒》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