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東
(齊齊哈爾市圖書館 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5)
在我國,素質教育概念最初是針對中小學的應試教育,為減輕學生負擔,使學生全面發(fā)展,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而提出來的。90年代以來,我國教育理論界對“素質”“素質教育”“文化素質教育”“人文素質教育”等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加強大學生素質教育,尤其是對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育,弘揚教育的人文精神,應成為現(xiàn)代教育的迫切課題。人文精神的培育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同時也是塑造國民性格、適應國家現(xiàn)代化建設和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
1.人文素質教育的內涵和意義
所謂素質,是指人在先天稟賦的條件下,依靠后天環(huán)境、教育和個人努力所形成的相對穩(wěn)定的內在品質。大學生的基本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yè)、身體心理素質等內容。其中文化素質(主要指人文素質)是其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部分。那么,何為人文素質呢?“人文”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易經(jīng)》賁卦的象辭上:“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天下?!边@里的“人文”指的是文明、文化。它標志著文明與野蠻的區(qū)分,是人之為人的根本特性。對于大學生來說,良好的人文素質是形成良好業(yè)務素質乃至思想道德素質、身體心理素質的重要基礎,加強人文素質的培育,就其內涵而言,就是要將人類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主要指人文科學),包括哲學、經(jīng)濟學、政治學、倫理學、史學、法學、文藝學、語言學和藝術學等通過教育影響、環(huán)境熏陶和學生個人努力使之形成和發(fā)展成為大學生的特定人格、氣質和修養(yǎng),成為人的相對穩(wěn)定的內在品質。它對形成大學生的知識結構、文化涵養(yǎng)、道德觀念、價值觀念、審美修養(yǎng)、思維品質和創(chuàng)新意識等都有著重要作用。
2.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失位及其后果
隨著世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進步及其在生產上的廣泛應用而帶來物質財富的高速增長,社會對科學技術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客觀上造成了人們片面地強調科學教育,忽視了人文教育的事實,尤其是人類進入20世紀以來,人類日益遭受著伴隨科技發(fā)展而出現(xiàn)的諸如人在自然界地位的喪失,忽視對人生價值、人生意義的追求與關切,道德的滑坡以及生態(tài)失衡、環(huán)境惡化等一系列危機。人們愈來愈深刻地反思到,我們不僅要重視科技,同時也要關注人文。人們應該直面人類的生存危機,呼喚人文精神的回歸。
然而,當代大學教育中人文素質教育失位現(xiàn)象較為明顯,主要表現(xiàn)為人們把大學教育的性質定位在單純性的知識教育和技能培養(yǎng)上,尤其是理工科學生,人文知識就顯得較為薄弱。理工科大學生的文化教育基本上仍局限于德育、政治教育,至于陶冶情操、發(fā)展個性、了解文化傳統(tǒng)等方面,依然十分薄弱。有些文科學生的人文素質也比較缺失,教師看重的是學生寫作能力、閱讀、表達等技能的培養(yǎng),教育目的是把學生培育成秘書、語文教師、編輯、記者等,大學文科教育變成了職業(yè)培訓,把學習與做人割裂開來,強調專業(yè)訓練忽視博雅教育,而違背了教育的本意。教育的本意是培養(yǎng)真正的人,而不是成為某種工具式的器材。在美國20世紀80年代就主張大學無論主修什么專業(yè),都要具備相當程度人文科學的修養(yǎng)。如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技術學院的理科學生都在接受一種嚴肅的人文教育,有學者認為這是美國高等教育具有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原因所在。陶行知先生強調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睆摹白稣嫒恕背霭l(fā),教育同技能訓練、知識熏陶緊密相關,強調教書育人,包含信念、品格、和倫理規(guī)范的人的全面發(fā)展,然而,在當今大學生中間,以自我為中心,缺乏社會良知,缺乏同情心、責任感、正義感的現(xiàn)象并不少見。許多高校不學生沉溺于網(wǎng)絡,缺乏學習動力和目標,逃課成了家常便飯,多門功課不及格,。據(jù)媒體披露江南某高校某日課堂出勤率方面有過調查,缺課嚴重令人震驚。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普遍班級每天缺課率都在5%~20%,有的班級高達30%~40%以上,取其平均值,以保守的10%計算,那么,1.5萬的在校生,每天至少有1500名學生會以各種理由缺課,這絕非是正常的病事假而能解釋得通的。實際上大多缺課學生表面看似由于沉溺于上網(wǎng)、打游戲、聊天、逛街、睡覺、打工等造成,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歸咎于這些學生人文素質的缺失,以及對人生價值、人生意義的消極和冷漠。還比如該校文科某系大四有一女生,缺課原因竟然就是因為喜歡睡懶覺。系領導、老師、同學,甚至動員了她家人都來勸導和幫助她,但她就是沒有毅力克服而一再曠課,原先真懷疑她精神或生理上出現(xiàn)了什么問題,但經(jīng)相關部門鑒定后均無異常,最終在她畢業(yè)前夕,被學校除名了,現(xiàn)實對她也許是無情的,甚至是殘酷的。但試想一下,這樣的人,即使有一身好本領,踏上了工作崗位,也是難以勝任工作的。難怪媒體披露出某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指導中心會有這樣的調查顯示:“企業(yè)接受大學生后一兩年內流失率在30%以上,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他們人文素養(yǎng)欠缺而造成,比如,不善與人溝通相處、生活自理能力低、社會公德與公益意識不夠、缺乏高尚的生活目標等,因為吃不了苦而被淘汰的高達50%,一些企業(yè)都反映在大學生‘就業(yè)難’的同時,用人單位也普遍存在著‘選材難’,應當教育和訓練大學生如何做人,學會與人溝通,增強團隊精神……”中國科學界期望獲諾貝爾獎,真可謂望眼欲穿,作為奧運金牌大戶的中國,與諾貝爾獎卻一直未能沾邊,原因何在呢?諾貝爾獎獲得者是大師而非巧匠,僅高深的專業(yè)知識是不夠的,還需具有非凡的創(chuàng)造力和超群的睿智卓識,而這一切得益于他們深厚的人文素質。且不說巨匠愛因斯坦堪稱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即使是當代的楊振寧,從他關于文化和教育發(fā)展的卓見高識中,就能看出他深厚的人文功底。恰如楊振寧所言:“我雖然是獻身于現(xiàn)代科學,但我對于我所承受的中國傳統(tǒng)和背景,引以為自豪?!蔽覈⒉蝗狈σ涣鞯膶<?,卻鮮見公認的大師。究其原因,或許就在于我國科學家缺乏深厚的人文素質,缺乏“功夫在詩外”的訓練。
3利用圖書館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
理想的人文素質的建構應該在教育中完善、在積累中成就。所以,就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的建構而言,一般是在學校的教育中進行和相對完成的,但就大學生來說,除接受學校全面推廣加強人文素質教育以外,包括培養(yǎng)他們學會與人相處、增強團隊精神以及對自然的親和力等,更應充分利用圖書館資源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高等院校圖書館是一個時代思想最先進、知識最密集、文明程度最高的特殊場所,那里不僅擁有豐富的文化館藏、先進的技術手段,而且有著完善的服務設施和優(yōu)雅的學習環(huán)境。英國哲學家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數(shù)學使人縝密,博物使人深沉,論理使人高尚,邏輯使人善辯??傊?,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大學時期是人的性格最重要的塑造期,學生很多性格特征都是在這一段時期學習培養(yǎng)形成的。圖書館的優(yōu)秀作品是提高大學生自身的人文素質和培養(yǎng)大學生健全性格的教科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1988年的一次調查表明,在以猶太人為主的以色列,14歲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讀一本書,全國450萬人,就有100萬人辦有圖書證。幾十年來,諾貝爾的得主,猶太人所占的比例遠比其他民族高。曾飽受世界上最深重的災難,卻在經(jīng)濟、科學和藝術等方面為世界貢獻了一大批杰出的天才:馬克思、達爾文、弗洛伊德、愛因斯坦等。大學生利用圖書館的具體做法是:多讀哲學、經(jīng)濟學、政治學、倫理學、史學、法學、文藝學、語言學和藝術學等書籍。通過利用歷史、語言文學領域內的權威人士如:孔子、屈原、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等人的感召力,在增進對人類語言文學全面系統(tǒng)了解的素質水平上提高、完善自己的同時,從人文學科的歷史性特點出發(fā),注重對歷史上擁有崇高人格的英雄的崇拜,激勵其對人類文明做貢獻的少壯雄心。通過感悟歷史、感悟人類智慧和文明的結晶,通過與前人溝通形成厚重的人格,在潛移默化中建構自己的人文素質。
大學生學會如何將圖書荷載的社會主體意識、價值取向和科學理性思維,植根在心中,將會變成一種精神力量和軟約束機制并在人文科學的潛移默化中運用圖書館特有的教育性和滲透性實現(xiàn)對自我的文化塑造和人文素質的提高。
面對21世紀知識經(jīng)濟的挑戰(zhàn),高校必須改變這種不利于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局面,從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入手,充分利用圖書館的有利條件,營造一種有利于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人文環(huán)境,增加大學生的人文知識,提升大學生的人文品味,培養(yǎng)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從而提高學校培養(yǎng)人才的規(guī)格和質量,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以適應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