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斌
(浙江省寧波中學,浙江 寧波 315100)
社會體育產業(yè)化淺析
趙 斌
(浙江省寧波中學,浙江 寧波 315100)
本文對社會體育的特點、制約社會體育開展的因素、當前社會體育的組織方式和社會體育產業(yè)化的有利因素等五個方面進行闡述,提出社會體育產業(yè)化將是一種重要的社會體育組織形式,體育產業(yè)終將得到快速的發(fā)展。
社會體育;終身體育;體育產業(yè)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以及人與社會關系的轉變,人們還越來越重視人的自由個性和個人生活的豐富性、獨特性與和諧性,重視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fā)展。社會體育的興起,是體育的發(fā)展順應社會需要的必然結果。同時,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空暇時間的增多,社會對體育休閑的需求必然擴大,有需求必然有利潤。因此,體育產業(yè)化既能滿足社會對體育休閑的需求,也將成為一種重要的經濟形式,體育產業(yè)將是一種重要的社會體育組織形式。
1.1 活動內容的適應性和參與對象的差異性
社會體育是一種牽涉面廣、層次繁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群眾性體育活動。從活動的內容來看,2001年,我國城鄉(xiāng)居民所選擇的體育活動項目前十位依次為散步、跑步、羽毛球、乒乓球、足籃排等球類活動、體操、游泳、登山、臺球、保齡球、交誼舞和體育舞蹈、跳繩等[1]。由于社會體育具有極為豐富的活動內容和組織形式,社會各階層成員的各種體育需求均可得到滿足。因此,參與對象表現(xiàn)出極大的差異性。
1.2 參與人員動機的多樣性
社會體育的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滿足參與者自身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的各種需求。但由于社會體育的參與者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個體差異,參與社會體育活動的動機和目的也是各不相同的。據2001年的統(tǒng)計結果顯示,參加體育鍛煉的目的排在前五位的為:“為了增強體力和健康”“為了散心、消遣娛樂”“因為體弱多病”“在學生時代就喜歡體育活動,并養(yǎng)成習慣”和“為了和朋友、同伴的交流”[1]??傊?,人們參與社會體育活動的目的是沿著生物的人、精神的人和社會的人的多重維度和多種需求而展開的。
1.3 活動時間的業(yè)余性和分散性
所謂活動時間的業(yè)余性,就是指由人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需要和愛好,在工作之余進行的活動,是建立在自覺自愿的基礎上的。所以,相對于學校體育,社會體育對參與者不具有任何的強制性。由于社會體育參與對象的差異性,參與人員動機的多樣性和活動時間的業(yè)余性等特點,決定了社會體育必然是分散組織活動。
2.1 經濟因素
社會體育的開展需要一定的經濟支持,社會體育的開展與地區(qū)經濟的發(fā)展成正相關?!袄?,在體育健身頻度的選擇上,北京市有41.3%的人每周鍛煉3次以上,35.1%的人每周鍛煉1 ~ 2次;天津市有29.4%的人每周鍛煉3次以上,其中36.3% 的人每周鍛煉1 ~ 2次;山西省太原市、榆次市則只有18%的人選擇每周鍛煉3次以上。從美國運動醫(yī)學會對‘適當運動’的體育人口的定義(即每周運動3次以上、每次運動20分鐘以上,且運動強度為最大心率的60% ~ 98%)看,北京市已接近美國、加拿大等發(fā)達國家體育鍛煉的水平(45%),表明了一種與經濟實力發(fā)展趨勢相吻合的特點。”[2]
2.2 體育設施和活動場地
體育設施是制約社會體育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社會體育活動場所主要集中在公共體育場所、單位的體育設施和公路街道邊等地方。但據資料表明,經濟相對發(fā)達的北京市8個城近郊區(qū)63.5%的街道辦事處沒有體育場地設施,而上海市人均只有0.1平方米的體育場地[3]。另外,城市居民大多都表現(xiàn)出愿意參加戶外體育活動的趨勢,去充分享受陽光和新鮮空氣。但是由于社會體育的業(yè)余性和組織分散性,難以保障有鍛煉意愿的人群能夠選擇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方進行鍛煉。
2.3 缺少社會體育活動的組織者、管理者和指導員
研究表明,影響社會體育活動開展的主要因素中,運動生理知識和科學鍛煉方法的欠缺(28.77%)和相關專業(yè)培訓的缺乏(20.86%)成為主要的影響因素[2],使得一部分人由于不懂鍛煉身體的方法而放棄鍛煉;另一部分人因為認為沒有鍛煉的環(huán)境氣氛擔心他人譏笑而不參加體育鍛煉。在參加體育活動的組織形式上,最多的是“與朋友同事一起鍛煉”,其次是“個人鍛煉”“與家人一起鍛煉”“參加單位組織的活動”“參加社區(qū)內組織的活動”和“參加輔導站、俱樂部的鍛煉”。因此,社會體育因為缺乏適當的組織者和管理者以及健身指導者,導致許多有健身意向的人們不能夠進行體育鍛煉。
3.1 社區(qū)、社團體育組織活動
該種方式是形成城鄉(xiāng)社會體育的主體組織形式,主要是以社區(qū)、社團為單位,活動時間主要集中在早晨和下班后閑暇時間以及周末,地點一般選擇為公共鍛煉場所。該種方式的主要特點為就近性、長期性、組織方式靈活,可以有一定組織團體集體鍛煉,也可以是個人單獨進行。
3.2 體育俱樂部
體育俱樂部是在經濟相對發(fā)達的城市已經出現(xiàn)的產業(yè)化的社會體育組織形式。俱樂部通過提供固定的鍛煉場所、健身器械、健身指導等服務,目的是以商業(yè)利潤為目的。俱樂部一般有自己的健身理念,活動方式多為室內的有氧健身活動方式為主。該種方式的鍛煉人群多為都市中的“白領”一族,多為緩解上班的疲勞和壓力,以及健身、塑身的需要進行體育鍛煉。體育俱樂部在國內發(fā)展迅速,但是體育項目多為室內活動,受場地限制、器械昂貴導致成本上升等原因,普及到大眾上存在一定困難。
3.3 以互聯(lián)網為載體自發(fā)組織的體育鍛煉活動
互聯(lián)網的出現(xiàn),為民間組織體育鍛煉提供了交流平臺,并且發(fā)展迅速。該種方式一般通過互聯(lián)網論壇形式發(fā)起,活動內容包括專門的組織人、活動地點、活動時間、組織方式、活動規(guī)定、個人要求等。該種體育方式表現(xiàn)出隨意性、免責性、活動參與者的盲目性等。導致目前出現(xiàn)許多問題,主要體現(xiàn)為安全性問題,也是限制該種方式形成系統(tǒng)性的主要原因,而網絡化也導致參與人員多局限在能夠接觸到互聯(lián)網的人群。但是該種方式的主要活動場所多為戶外的運動,戶外運動那種親近大自然,同時獲得身體鍛煉、欣賞大自然美景、放松心情的感覺、促進人良好的社會關系交往的特點,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愛好者。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人們對健康身體和豐富的生活的追求,社會體育必然向前發(fā)展,而社會體育的特點和制約因素,必然要通過某種形式得到解決。其中,在國家實行全民健身的同時,社會體育產業(yè)化,不失為一種好的組織方法。
4.1 經濟發(fā)展、追求身心健康發(fā)展為體育產業(yè)化提供了原動力
伴隨著經濟發(fā)展和人們價值觀念的改變,“花錢買健康”已經為社會所接受,也是人們體育參與最基本的價值判斷。然而越來越多的人在獲得了健康的預期同時,還獲得了諸如開發(fā)自身的潛能、豐富個人和家庭生活、消除心中的郁悶、體驗不同的生活狀態(tài)等超過預期的酬報,這種良好的評價結果使人獲得了較高的生活滿意感受,并使得人們對于體育活動的評價逐步提高和體育參與程度的逐步增加。因此,“花錢買愉悅”“花錢買刺激”可能成為體育生活中新的行為動力。研究顯示,我國20世紀末城鎮(zhèn)居民的總消費支出結構主體已經形成為“吃—娛樂教育文化服務—穿—住—用—行”,表明城鄉(xiāng)居民的消費結構已經開始向發(fā)展型和享受型演化[1]。“假日經濟”繁榮深刻證明了我國開始進入休閑時代,體育休閑也將在休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4]。
4.2 體育產業(yè)化為社會體育提供場所和鍛煉指導
社會體育產業(yè)化,將在不同程度上彌補社會體育場地不足。體育俱樂部是現(xiàn)今為止社會體育產業(yè)化的典型方式,其主要活動方式是進行器械運動、有氧健身操、游泳等室內運動,而對于戶外的一些運動尚缺乏組織。體育俱樂部在現(xiàn)有的室內活動形式的基礎上,如果能夠擴大范圍到戶外體育鍛煉,結合自身的經營組織能力,解決當前自發(fā)性的戶外運動所帶來的一些安全問題、系統(tǒng)性問題、活動參與者的盲目性,將極大擴展社會體育的方式和體育人口,也將為體育產業(yè)化提供動力。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滿足,追求身體健康和精神愉悅的需求,也將促使社會體育不斷向前發(fā)展。然而,當前場地缺少和健身活動缺乏指導嚴重影響了社會體育的廣泛開展。目前體育俱樂部和社會自發(fā)性體育鍛煉活動尚存在各自進一步發(fā)展的瓶頸,體育俱樂部暫時只能滿足部分高收入水平的人群的體育鍛煉需求,其鍛煉方式具有系統(tǒng)性和科學性,但是鍛煉方式局限于部分室內活動項目,難以滿足眾多希望通過戶外體育鍛煉,親近大自然,使身體得到鍛煉和心情得到愉悅的雙重需求。而自發(fā)組織的一些戶外體育鍛煉活動,在經濟文化相對發(fā)達的地區(qū),該運動組織形式卻得到很大的發(fā)展,自助戶外游受到廣大人群的喜愛,但是因為缺乏系統(tǒng)性、組織性和科學指導性,使得活動過程容易出現(xiàn)安全問題,也不容易長期系統(tǒng)組織。因此,在經濟的發(fā)展為社會體育的發(fā)展提供了動力和需求的背景下,綜合體育俱樂部的良好組織能力和健身指導能力,如果能進一步擴大其健身活動方式,從室內擴展到戶外,進一步滿足越來越多的人群對身、心雙重健、娛的需要,即為社會體育的廣泛開展提供適當的場所和指導,也將促進體育產業(yè)的快速健康發(fā)展。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體育產業(yè)也必將成為其活躍的組成部分。
[ 1 ] 庹權,朱沛國.體育生活方式的現(xiàn)狀及其原因探悉[ J ].湖北體育科技,2004,23(3)370-373.
[ 2 ] 汪正毅,李可,葉國鴻.從我國社會體育現(xiàn)狀看學校體育和終身體育的銜接[ J ].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7(4):317-320.
[ 3 ] 王寶金.高校體育在在社會體育中的作用[ J ].體育文化導刊,2002(3):75-76.
[ 4 ] 孫偉.國外社會體育的社會學分析[ J ].遼寧體育科技,2003,25(4):75-75.
G812
A
1674-151X(2010)04-145-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0.04.069
投稿日期:2010-02-11
趙斌(1973 ~),中教一級,本科。研究方向:學校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