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茂全
《鴻門宴》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中的一篇精讀課文,是我國古代記敘散文中的名篇。課文描寫的是劉邦、項羽在推翻秦王朝后首次展開的一場驚心動魄的政治斗爭。作者運用高超的對比手法,通過精練的筆觸,從不同角度生動刻畫了項羽、劉邦的個性特點,使兩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一、關乎生死大局時刻的表現(xiàn)
在鴻門宴這場扣人心弦的斗爭中,在關乎雙方生死大局的時刻,誰能夠當機立斷、果斷行事,往往就會轉危為安,勝利的天平就會偏向誰,反之將會遭到滅頂之災。然而,項羽、劉邦在此時的表現(xiàn)卻大相徑庭。
劉邦來到項羽軍中道歉,這對項羽來說是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盡管二人此時軍事力量對比項羽明顯占上風)。在宴會上,“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宴前已準備“急擊勿失”的項羽卻“默然不應”。在關乎自己政治命運的關鍵時刻,項羽在“是否殺劉邦”的問題上猶豫不決,下不了決心,以致大好機會白白溜走,項羽的婦人之仁為自己日后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當劉邦在謀臣和將士的幫助下以上廁所為由從宴會廳出來暫時擺脫困境時,也遇到一個關乎自己生死命運大局的關鍵問題:是受禮節(jié)之制進去和項羽告辭,還是以保全性命要緊不辭而別?在樊噲的建議下,劉邦果斷行動,采取不辭先逃的方式擺脫了困境,顯示出劉邦的善于應變與機動靈活。
二、面對指責時的表現(xiàn)
政治斗爭,風云變幻。在鴻門宴這場政治斗爭中,面對別人的指責,項羽、劉邦表現(xiàn)出完全不同的態(tài)度和應對策略,充分顯示出二人的個性特點。
鴻門宴上,樊噲闖帳的氣勢折服了項羽,但樊噲并沒有就此罷休,反而滔滔不絕指責項羽的過失,從秦王的虎狼之心說到楚懷王的約定,更突出了劉邦先破秦入咸陽,封閉宮室,還軍霸上的目的是“以待大王來”(阿諛),指出如此有功之人您卻要殺他,“此亡秦之續(xù)耳”。面對樊噲的指責(替劉邦狡辯),項羽理屈詞窮,“未有以應”,只說了一個字“坐”。這充分暴露了項羽拙于應變、盲目自大的個性。
而劉邦面對項羽責備自己“欲王關中”這個做法,盡管“王關中”是他夢寐以求的大事,但在目前形勢下,為了保全自己,他卻竭力否認,為自己巧言狡辯,指出是“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果然使項羽對自己放松了警惕,顯示出了劉邦能夠隨機應變、能言善辯的個性特點。
三、對軍事機密的態(tài)度
戰(zhàn)爭時代,作戰(zhàn)雙方對軍事機密自然是百倍警惕、高度保密的,然而鴻門宴中項羽、劉邦對自己的軍事機密采取的態(tài)度卻有著天壤之別。
項羽在劉邦軍中有暗線曹無傷,曹無傷把劉邦的軍事機密暗中通報項羽。按理說,這個暗線一定要保護好,以后定有用處。但當劉邦向項羽辯解自己不敢“王關中”,別聽信小人之言時,項羽張口說出“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這一最應保密的軍事機密。劉邦表面不在意,然而逃脫鴻門宴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立誅殺曹無傷”。在曹無傷的問題上,充分暴露了項羽自絕敵營內(nèi)應、粗疏麻痹、心無城府的個性特點。
而劉邦對軍事機密卻守口如瓶,即使對自己人也從不透露。劉邦破秦入咸陽后,有人建議“距關,毋內(nèi)諸侯,秦地可盡王也”,這條建議正和劉邦心意,他立即采用了此項建議,只是沒來得及思考當前形勢是否成熟。果然劉邦的這個做法激怒了項羽,當張良問劉邦“誰為大王為此計者”的時候,盡管是自己最親信的謀士相問,劉邦也沒有說出此人的姓名,只稱此人為“鯫生”(淺陋無知的人),可見劉邦對軍事機密保守之嚴密,體現(xiàn)出劉邦不露聲色、沉穩(wěn)機智的個性。
四、用人策略
作為將領,用人策略往往決定自己事業(yè)的成敗。
僅從鴻門宴斗爭的過程來看,項羽所用的將士有范增(項羽的亞父)、項伯(項羽的叔父)、項莊(項羽的堂弟),雖然其他將士未出現(xiàn),但仍可從側面看出項羽用人唯親。即使這樣,自己的叔父項伯竟會把軍事機密連夜告訴敵軍謀士張良,真是養(yǎng)奸貽患。
而劉邦的將士們團結一心,幫助主公擺脫困境。有不畏危險、敢闖宴會的樊噲,有根據(jù)形勢出謀定計的張良,真是謀臣能從容定計,將士能見危受命,體現(xiàn)出劉邦知人善任、任人唯賢的用人策略。
對比的主要功能是突出人物的本質(zhì)特征,加深印象。通過以上四方面的比較,項羽和劉邦的個性特點得到鮮明的展現(xiàn),在讀者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作者單位:銅川市耀州區(qū)
教育體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