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東秀 王 霞
自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國經濟持續(xù)增長,大量外資不斷涌入,外貿出口不斷攀升,導致我國外匯儲備也在快速增長。根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統(tǒng)計數(shù)字,截至2009年12月,中國的外匯儲備已達到23,991.52億美元。伴隨著我國外匯儲備的飛速增長,關于人民幣升值的呼聲,以及在金融危機下我國外匯儲備不斷縮水等問題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那么,在現(xiàn)階段了解我國外匯儲備現(xiàn)狀,分析快速增長的原因和帶來的問題很有現(xiàn)實意義。
在搞清楚外匯儲備這個概念之前,我們有必要先認清什么是國際儲備。所謂國際儲備指的是一國的貨幣當局或其他官方機構所持有的,主要用于平衡國際收支、維持本國貨幣匯率的穩(wěn)定以及應付各種緊急支付,在國際上可以普遍被接受的一切流動資產。根據(j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國際儲備資產構成的有關規(guī)定,一個國家的國際儲備資產主要包括:黃金儲備、外匯儲備、會員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以及會員國所持有的特別提款權。外匯儲備指的是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和政府機構所集中持有的可兌換貨幣和用它們表示的支付手段。與世界上的絕大多數(shù)國家一樣,我國的國際儲備資產也包括以上四種形式。其中,外匯儲備是我國國際儲備資產的主要形式,占全部國際儲備額的90%以上。下面就我國的外匯儲備現(xiàn)狀做具體分析。
1、外匯儲備增長迅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國的外匯儲備也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過程。建國之初,我國外匯儲備規(guī)模還是非常小的,如1950年只有1.57億美元。隨著改革開放以及大力鼓勵出口政策的指導下,我國的外貿進出口和利用外資形勢明顯好轉,到1990年底外匯儲備首次突破100億美元。在此之后,我國外匯儲備進入了快速而穩(wěn)定增長的階段。1996年底突破1,000億美元,2006年2月份增長到8,536億美元,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上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接著我國的外匯儲備不斷創(chuàng)出新高。2006年10月底突破萬億美元,達到10,096.26億美元。到2008年底,我國的外匯儲備余額已達到19,460億美元,超過世界主要七大工業(yè)國外匯儲備規(guī)模的總和。2009年6月末,我國的外匯儲備存量突破20,000億美元。圖1描述了1990~2009年度我國外匯儲備余額增長狀況,可以看出我國外匯儲備近年來呈現(xiàn)快速增長的趨勢。從2000年到2009年平均增長速度達32%。在金融危機波及全球,導致全球經濟低迷,對我國的出口造成一定的影響,2007年的外匯儲備增長速度為43%,2008年下滑到27%,2009年為23%。(圖1)
2、我國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國家外匯管理局和中國人民銀行,自1992年起定期發(fā)布外匯儲備余額的相關數(shù)據(jù),但對外匯儲備的構成不予公布,因此只能通過國外官方公布的相關數(shù)據(jù)和已有的研究來了解我國外匯儲備的大致構成。
目前,全世界主要的儲備貨幣有美元、日元、英鎊和歐元等。我國的外匯儲備幣種也主要包括這四種貨幣,而且美元的比重較大,歐元的比重正在逐步上升。2003年根據(jù)美國財政部的數(shù)據(jù),國內學者李振勤推測,我國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大致為美元70%,歐元15%,日元 10%、英鎊5%。到2004年,美元比例有所下降,大致為60%。2005年12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次以季度報告的形式發(fā)布了全球外匯儲備的貨幣構成及主要儲備貨幣官方持有量的變化。根據(jù)張文政、許婕穎的測算,我國外匯儲備幣種結構現(xiàn)狀如表1所示。因此可見,我國外匯儲備構成中仍以美元為主要儲備貨幣。(表1)
一國外匯儲備的主要來源有兩個渠道。一個是經常項目順差,另一個是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還有部分外匯儲備是通過國際投資資本,即所謂的“熱錢”流入我國。我國外匯儲備的持續(xù)增長也主要是通過這些渠道,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國際收支雙順差,即經常項目與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是導致外匯儲備迅速增長的直接原因。其中,也有我國特殊的金融制度,即強制性的結售匯制度和國際資本投機的因素。
1、經常項目和資本與金融項目的雙順差。出口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世界各國都充分認識到出口在創(chuàng)造就業(yè)機會,拉動經濟快速增長中的作用。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以及2001年加入WTO,我國出口額節(jié)節(jié)攀升。目前,出口導向型的激勵政策仍是我國政府所倡導的。根據(jù)表2可以看出,2002~2008年我國經常項目順差的增長相當驚人。從2002年到2008年,經常項目順差增長了6倍多,平均增長率達到40%。2002~2007年經常項目一直處于快速穩(wěn)定增長狀態(tài),2008年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出口受挫,增長率為負的4.5%。經常項目作為外匯儲備的主要來源之一,因此逐年增長的經常項目順差形成了我國巨額的外匯儲備。(表2)
其次,由于我國經濟快速健康穩(wěn)定地發(fā)展,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大量外資到我國尋找發(fā)展機會。同時,我國廉價的勞動力和優(yōu)惠的外資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資到我國開辦工廠,或從事加工貿易。因此,外商直接投資在某種程度上也推動了我國外匯儲備的激增。從表2可以看出,從2002~2008年間資本和金融項目一直是順差,形成了外匯儲備的另一個主要來源。
2、強制性的結售匯制度。我國的外匯儲備管理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過程。1979年以前,對外匯管理體制屬于高度集中,是以行政管理為主的統(tǒng)收統(tǒng)支的外匯管理體制。隨后,為了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fā)展的需要,從1994年起,實行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市場匯率并軌,并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1996年分別對中小企業(yè)的外匯收入和外匯銀行外匯頭寸做了嚴格的規(guī)定,對每家外匯銀行都核定了外匯周轉頭寸的上下限;中小企業(yè)的出口外匯收入只能保留上年外匯的20%,超出這一限額的必須賣給外匯指定銀行。這種強制性的結售匯制度,導致銀行和企業(yè)都無法按意愿持有外匯,中央銀行以國家外匯儲備的形式持有大量的外匯。同時,央行為了穩(wěn)定匯率不得不用人民幣換取相當數(shù)量的外匯,結果導致外匯儲備的持續(xù)增長。
3、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導致了一些國際游資的流入。一般以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凈誤差與遺漏項的數(shù)值來測算游資即所謂的熱錢在我國的規(guī)模。熱錢的迅速增加也是導致我國外匯儲備快速增長的原因之一。亞洲金融危機爆發(fā),大量熱錢外流,在2004年后,國家政策擠壓股市和房地產市場中的泡沫,導致熱錢的滯留成本增加,因此游資部分流出。2005年之后,隨著人民幣升值預期,熱錢洶涌流入。因此,只要存在人民幣升值的預期,那么就會有大量的游資流入國內,以套取利潤。
汲取亞洲金融危機和墨西哥金融危機,各國充分認識到一國外匯儲備的重要性。它具有穩(wěn)定匯率、調節(jié)國際收支、增強在國際上信用水平及調節(jié)宏觀經濟的作用。因此,各國在努力增加外匯儲備的同時,千萬別忽視了外匯儲備并不是越多越好,它必須與一國經濟發(fā)展的實際情況相適應。外匯儲備過多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如造成資源浪費、導致基礎貨幣投放增多、誘發(fā)通貨膨脹等。我國巨額的外匯儲備也帶來了一些令人深思的問題。
1、通貨膨脹的壓力增大。由于我國1994年的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實行了強制性的銀行結售匯制度,中央銀行為了回收市場上過多的外匯,不得不向市場上投放大量的基礎貨幣,這一效應更會通過貨幣乘數(shù)引起貨幣供應量的成倍增加。目前,我國的外匯儲備已超過2萬億美元,相當于央行向市場投放了與之相等的人民幣基礎貨幣,通過貨幣乘數(shù)的放大作用影響物價,通貨膨脹的壓力越來越大。
由于外匯占款的增加,央行為了進行外匯沖銷而投放了的大量基礎貨幣。為了緩解通貨膨脹的壓力,雖然央行通過發(fā)行央行票據(jù)和國債來沖銷基礎貨幣的投放,但這只能在短期起到抑制基礎貨幣的過度投放。因為在票據(jù)和國債的到期日,還是會發(fā)放等額的基礎貨幣,最終形成通脹的壓力。
2、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加大。隨著官方匯率與市場匯率的并軌,以及我國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根據(jù)外匯市場的供求原則,必將形成人民幣升值的預期。近年來,美日等西方國家極力主張人民幣大幅升值。從我國近年來的數(shù)據(jù)看,人民幣一直處在升值的狀況,而且由于巨額的外匯儲備,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會一直持續(xù)。隨著人民幣的升值以及會進一步升值的預期,導致國際游資大量流入國內以套取利潤。國際游資的大量流入又進一步推動外匯儲備的增加,外匯儲備供大于求,又進一步導致人民幣升值預期的惡性循環(huán)。
表1 我國外匯儲備幣種近似結構
表2 2002~2008年國際收支順差結構 (單位:億美元)
3、外匯儲備投資收益低。外匯儲備可以用于收益較高的股權投資,或購買國外先進的設備技術以及購買黃金、石油等戰(zhàn)略資源等,滿足我國經濟發(fā)展的需要。我國的外匯儲備原則一直是在安全性的基礎上,取得儲備資產的盈利性。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國家外匯儲備運營的經濟效益十分低下,如主要投資于美國國債,盈利性差。
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指出:“把所有借債國的資產負債表合在一起看,就好像是新興市場以較高的利率從發(fā)達國家借錢,然后以國庫券和其他低回報率證券的形式把大部分錢再借給發(fā)達國家”。我國為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不斷用優(yōu)惠政策來刺激外商投資,同時將巨額的外匯儲備投資于低回報的美元資產。根據(jù)美國財政部網(wǎng)站的年度報告顯示,近年來我國投資于美國證券的資產約占當期外匯總額的60%~70%。其中,購買債券的資產占到總投資的95%以上,且以長期債券為主,短期債券投資不到8%,而用于股權投資的外匯非常少,約占投資總額的1%~3%。外商在我國經濟快速發(fā)展的契機獲得了高額的回報,而我國外匯投資的回報有限,深陷斯蒂格利茨怪圈。隨著外匯儲備規(guī)模的進一步增大,作為一種國民財富,不斷地投資低收益的資產,必將造成國民福利的大量損失。
[1]翁學琴.中日巨額外匯儲備的成因及運作比較[J].新金融,2006.9.
[2]王愛儉,劉先鋒.中國外匯儲備管理投資多元化研究[J].天津社會科學,2007.2.
[3]楊帆.人民幣匯率研究[M].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