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樹宏
丹陽市人民醫(yī)院(212300)
近年來,中國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發(fā)病年齡逐步提前。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預測至2015年中國糖尿病患病率將達到10%,糖尿病患病人數(shù)將超過1億[1]。其中2型糖尿病的比例達到90%,它給患者極大帶來的痛苦,給社會和家庭造成沉重的負擔。糖尿病的主要危害是由其各種急、慢性并發(fā)癥所引起,雖然目前缺乏有效的根治方法,但科學合理的綜合治療卻能滿意控制糖尿病的病情,避免、減少或延緩各種急、慢性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對于新診斷2型糖尿病的治療,傳統(tǒng)的方法是先糖尿病宣教,飲食控制,適當運動,在此基礎上監(jiān)測血糖,若血糖不達標,則加用口服藥物如胰島素促泌劑、糖苷酶抑制劑、雙胍類等降糖藥?,F(xiàn)今,廣大糖尿病專家學者提倡新診斷2型糖尿病使用胰島素強化降血糖。丹陽市人民醫(yī)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予56例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甘精胰島素皮下注射聯(lián)合拜糖蘋、二甲雙胍口服降血糖治療,取得良好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在丹陽市人民醫(yī)院內(nèi)分泌科住院或門診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112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所有患者治療前均查肝腎功能正常,排除嚴重心、肝、腎疾患,排除孕婦、擬妊娠或哺乳期婦女,排除合并有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影響血糖的疾病,排除合并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而于近期使用過皮質(zhì)類固醇激素。112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56例。其中一組患者給與甘精胰島素皮下注射聯(lián)合拜唐蘋、二甲雙胍口服,以下簡稱為甘精胰島素組;另一組患者僅予拜糖蘋及二甲雙胍口服,以下簡稱單純口服藥物組。其中甘精胰島素組中女性27例,男性29例,平均年齡(50±0.6)歲,平均體質(zhì)量(70±0.5)歲,病程1~12個月,平均病程(6±0.7)個月,平均空腹血糖(11.2±0.7)mmol/L;單純口服藥物組中女性28例,男性28例,平均年齡(52±0.5)歲,平均體質(zhì)量(69±0.7)歲,病程約1~13個月,平均病程(6±0.3)個月,平均空腹血糖(12.0±0.8)mmol/L。
兩組患者確診后均立即給予糖尿病知識教育,控制飲食,適當運動,監(jiān)測血糖,治療前測體質(zhì)量,查HbA1c及肝腎功能。其中甘精胰島素組給予患者每晚睡前約22:00時皮下注射甘精胰島素強化降血糖,同時聯(lián)合拜糖蘋、二甲雙胍口服控制血糖。單純口服藥物組患者口服拜糖蘋及二甲雙胍控制血糖。兩組患者治療療程均為12周,治療過程中適時調(diào)整藥物劑量。兩組患者治療后12周均復查HbA1c,復查肝腎功能,復測體質(zhì)量,并且觀察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
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0.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連續(xù)計量資料用(±s)表示,非正態(tài)分布數(shù)據(jù)均進行自然對數(shù)轉換,組間比較用t檢驗,治療前后資料進行配對t檢驗。
兩組治療前后空腹血糖及早晚餐后2h血糖均有明顯下降(P均<0.05),HbA1c亦明顯下降(P<0.05),但甘精胰島素組血糖、HbA1c下降更明顯,更接近理想水平,兩組比較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體質(zhì)量均有明顯下降,兩組P均<0.05,見表1。
兩組治療后均復查肝腎功能正常。其中兩組各有8例患者出現(xiàn)腹脹和(或)排氣等胃腸道不良反應,單純口服藥物組有2例出現(xiàn)口腔金屬味及輕度腹瀉,所有患者均經(jīng)一段時間的堅持治療后胃腸道不適明顯減輕。兩組患者各有1例因未能及時進食而出現(xiàn)輕微低血糖反應,經(jīng)及時對癥處理好轉。所有不良反應者無1例停止治療。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及體質(zhì)量的比較( )
2型糖尿病發(fā)病的兩個基本環(huán)節(jié)是胰島β細胞功能異常和胰島素抵抗(IR)。其治療的關鍵是如何安全、有效、平穩(wěn)地控制血糖。英國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證明,糖尿病診斷時,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的功能已經(jīng)至少降低了50%,如不及時控制病情,每年將會以超過5%的速度繼續(xù)下降[2]。傳統(tǒng)的治療新診斷2型糖尿病的方法是在飲食運動的基礎上加用胰島素促泌劑、雙胍類、α-糖苷酶抑制劑、胰島素增敏劑口服。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口服藥物由于使用方便,患者依從性高,給許多2型糖尿病患者緩解了病情。但是部分患者存在口服藥物治療繼發(fā)失效的事實促使我們增加其他的治療手段。雖然雙胍類藥物、α-糖苷酶抑制劑、胰島素增敏劑不太會繼發(fā)失效,但是單以雙胍類、α-糖苷酶抑制劑、胰島素增敏劑口服治療2型糖尿病又往往難以使患者血糖控制較為理想,因為口服這些藥物并不能徹底解除患者體內(nèi)存在的IR,不能滿足機體對胰島素的需要。近年來,給予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強化降血糖日益受專家學者推崇。Weir等新近提出2型糖尿病患者自然病程中的胰島細胞功能分為5期;第1期為正常代償期;第2期為穩(wěn)定代償期;第3期為輕度失代償期;第4期為中度失代償期;第5期嚴重失代償期[3]。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其胰島β細胞功能常惡化至3~4期[3]。胰島素強化治療后,患者血糖明顯下降,解除了高血糖對胰島β細胞的毒性,改善了IR,且胰島素治療使患者肝糖原輸出減少,對胰島功能具有保護作用,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β細胞功能可從3~4期恢復至2期甚至第1期。胰島素的使用途徑目前主要有胰島素泵皮下持續(xù)泵入及胰島素皮下注射法。理論上講,胰島素泵的使用最符合人體對胰島素的需要,其次為每日多點胰島素皮下注射如每日3針短效胰島素集合每日1針長效胰島素皮下注射或每日2次預混胰島素皮下注射等。但臨床實際工作中,上述胰島素使用的方案患者常常不容易堅持。胰島素泵由于價格昂貴,治療費用較高,大多數(shù)糖尿病患者目前尚難以承受。而每日2~4次的胰島素多點注射法對于許多患者來說難以堅持,由于糖尿病發(fā)病年齡的提前,許多年齡較輕患者工作或社交活動頻繁,胰島素每日多次注射很不方便。相對來講,每日1次注射長效胰島素患者更易接受。由于長效胰島素僅僅提供患者基礎胰島素的需要量,對于餐后血糖無法良好控制,故單獨使用長效胰島素患者血糖難以達標,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更是只能選擇胰島素泵或每日胰島素多次注射法。對于2型糖尿病而言,每日單獨使用胰島素控制血糖亦存在一定缺陷,首先,胰島素需要量往往較多,容易產(chǎn)生低血糖反應;其次使用胰島素后患者體質(zhì)量會增加,從而間接導致患者胰島素抵抗加劇,久而久之,胰島素需要量逐步增加,機體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因此,給患者補充外源性胰島素的同時使用改善IR的藥物成為患者較為理想的選擇。拜唐蘋為α-糖苷酶抑制劑,其主要作用于小腸壁刷狀緣的α-糖苷酶,競爭性的抑制麥芽糖、淀粉、蔗糖的吸收,能有效的降低血糖尤其是餐后血糖。二甲雙胍能改善糖尿病患者的IR,增加周圍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抑制肝糖原異生,降低肝糖原輸出,抑制腸壁細胞攝取葡萄糖,有利于降低患者空腹及餐后血糖,降低患者體質(zhì)量及患者血總膽固醇及三酰甘油。二甲雙胍及拜唐蘋的作用不受β細胞功能受損和胰島素IR的影響,因而不會發(fā)生藥物繼發(fā)失效。我們予56例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每日晚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島及拜糖平、二甲雙胍口服控制血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颊哐敲黠@下降,HbA1c明顯下降,體質(zhì)量明顯減輕。較單純口服拜唐平及二甲雙胍相比,患者加用甘精胰島素皮下注射后,血糖、HbA1c下降更明顯,而低血糖反應未見明顯增加,故患者血糖控制更佳,而不良反應未見明顯增加。
[1]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World Diabetes Day Media Kit[EB/OL].http://www.worlddiabetesdat.org. /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Diabetes Atlas Third Edition, 2006.
[2] 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UKPDS) Group.Intensive bloodglucose control with sulphonylureas or insulin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risk of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UKPDS 33)[J].Lancet,1998,352(9131):837-853.
[3] Weir GC,Bonner-Weirs S.Five stages of evolving beta-cell dysfunction during progression to diabetes[J].Diabetes,2004,53(suppl 3):s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