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爽,馮連貴,丁賢彬,孫江平
(1.重慶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400042;2.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預防控制中心,北京100050)
近年來中國艾滋病病毒(HIV)性接觸傳播,尤其是男男性傳播,越來越受到各界的關注。中國艾滋病防治聯(lián)合評估報告(2007)顯示[1],在估計的70萬HIV感染者中,經(jīng)同性性接觸傳播占11.0%,2007年男男性行為人群(ma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估計數(shù)比2005年增加近3萬人。近年來,幾個城市相繼報道MSM人群HIV感染呈上升趨勢[2-3]。重慶市MSM人群HIV感染率由2006年的10.4%上升到2007年的12.5%[4-6]。MSM人群中多性伴、低安全套使用率、高性病感染率是促使艾滋病在該人群中傳播的因素。了解HIV感染者的行為特征,為MSM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建議。
1.1 男男性行為人群和HIV感染者的界定 男男性行為人群是指有過插入性口交或肛交同性性行為的男性,包括男同性戀者(gay)、男雙性戀者(bisexuality,Bi)、男男性服務工作者(money boy)和大量偶爾或長期參與男男性活動的男異性愛者(male heterosexual)。HIV感染者是指在健康體檢、自愿咨詢檢測、出入境檢查、獻血檢查、專項調查和哨點監(jiān)測等工作中發(fā)現(xiàn)的HIV抗體陽性者,無臨床癥狀和體征。非HIV感染者指參加了2006年與2007年MSM專題調查判定HIV抗體為陰性者。
1.2 資料來源 本研究資料來源于重慶市2006年與2007年開展的男男性行為人群專題調查資料。調查問卷內容包括一般人口學特征、艾滋病相關知識、性行為和吸毒史、接受干預服務情況等。
1.3 實驗室檢測 梅毒檢測初篩采用快速血漿反應素環(huán)狀卡片試驗(RPR),試劑采用上海實業(yè)科華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梅毒快速血漿反應素診斷試劑。梅毒確診實驗采用珠海麗珠試劑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梅毒螺旋體抗體診斷試劑。艾滋病檢測初篩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ELISA),艾滋病確認采用蛋白印跡實驗(WB)。
1.4 指標定義與統(tǒng)計分析方法 艾滋病知識知曉率的計算方法:按照國家督導評估方案艾滋病相關知識設計8個問題,回答其中6個正確,評價為對艾滋病知識知曉[7]。接受艾滋病干預服務情況的定義:最近1年接受過安全套發(fā)放、潤滑劑發(fā)放、同伴教育、性病檢查或治療、艾滋病咨詢或檢測、艾滋病宣傳材料6項中任何1項者就納入接受過艾滋病干預服務指標。無保護性性行為:最近6個月發(fā)生插入性性行為時不是每次都使用安全套;保護性性行為指最近6個月發(fā)生插入性性行為時每次都使用安全套。資料經(jīng)epidata3.02錄入后,用SPSS1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比較HIV(+)與HIV(-)都相關行為特征用χ2檢驗。
2006年與2007年共計調查了男男性行為人群2044人,其中HIV感染者234人,HIV抗體陰性者1 810人。比較HIV感染者與非HIV感染者一般情況結果(表1)提示,HIV感染者與非 HIV感染者相比年齡較大(40歲以上年齡組,26.0%vs 11.8%),已婚所占比例較大(46.2%vs 23.9%),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較高(35.1%vs 14.9%),自我認同性取向以非同性性取向所占比例較大(47.4%vs 38.8%),艾滋病防治知識認知水平較低(85.5%vs 90.3%),過去1年接受過艾滋病預防干預服務的也較低(66.2%vs 72.7%)。
比較分析HIV感染者與非HIV感染者性行為、吸毒史、自報性病感染史和梅毒感染率等艾滋病相關行為特征發(fā)現(xiàn)(表2),HIV感染者發(fā)生首次性行為的性伴女性所占比例高于非HIV感染者(53.4%vs 41.5%)、最近6個月發(fā)生插入性性行為的男性性伴數(shù)多于非HIV感染者(79.0%vs 65.1%),最近6個月與男性發(fā)生無保護性性行為的比例高于非感染者(73.4%vs 64.9%),最近6個月與女性發(fā)生性行為的比例高于非感染者(36.8%vs 23.1%),最近1次與女性發(fā)生性行為時安全套使用率更低(18.4%vs 35.6%)、自報性病感染史高于非感染者(21.1%vs 15.4%)、梅毒感染率HIV感染者高于非感染者(19.2%vs 7.6%)。HIV感染者與非感染者吸毒史均很低(3.9%vs 4.8%)。
表1 男男性行為人群HIV感染者與非HIV感染者一般情況比較〔n(%)〕
續(xù)表1 男男性行為人群HIV感染者與非HIV感染者一般情況比較〔n(%)〕
表2 男男性行為人群HIV感染者與非HIV感染者艾滋病相關行為特征比較〔n(%)〕
續(xù)表2 男男性行為人群HIV感染者與非HIV感染者艾滋病相關行為特征比較〔n(%)〕
近年來,幾個城市報告的男男性接觸人群HIV感染率均呈上升的趨勢[5-6,8-10],MSM人群中發(fā)生無保護性性行為的比例較高,梅毒感染率也較高,這些因素促進了HIV在MSM人群中的傳播。本研究通過對比HIV感染者與非HIV感染者的艾滋病相關行為特征,結果表明,MSM人群中HIV感染者發(fā)生首次性行為的性伴中女性占較大的比例,80%左右的人性伴數(shù)均在1個以上,與男性發(fā)生肛交時安全套使用率低,最近6個月發(fā)生無保護性性行為的比例較非HIV感染者高,自我報告性病感染率也較高,梅毒感染率遠遠高于非HIV感染者,這些因素都是導致這部分人群感染HIV的高危因素。
同時,在MSM人群中的HIV感染者年齡較非HIV感染者大,文化程度低,已婚的比例較高,最近6個月與女性有性行為史的比例也遠高于非HIV感染者,并且與女性發(fā)生性行為時安全套使用率較非HIV感染者低,提示這部分人群作為重要的傳染源與橋梁人群將艾滋病由MSM人群向一般人群傳播。由于MSM人群隱匿,難以接觸,感染HIV后更擔心自己的陽性身份被暴露,不愿接受咨詢服務、流行病學調查和干預服務,感染HIV后并不愿將其陽性身份告訴其性伴,從而導致其性伴感染HIV,加速了HIV在MSM 人群中的傳播,也促進了艾滋病由MSM人群向一般人群的傳播,因此,加強對MSM人群的干預工作,特別是針對HIV感染者及時檢測發(fā)現(xiàn),告之陽性結果,提供陽性咨詢,采取適宜的方式告之其性伴,從而避免艾滋病再繼續(xù)傳播。
研究還發(fā)現(xiàn),MSM人群中的HIV感染者文化程度低、年齡偏大、艾滋病防治知識認知水平較低、接受干預服務的比例也較低,這提示在開展MSM人群艾滋病防治時應擴大干預覆蓋面,盡可能覆蓋年齡較大、已婚、難以接觸的MSM 人群,提高他們的防護意識,從而預防艾滋病的繼續(xù)傳播蔓延。但MSM人群中無論是HIV感染者還是非HIV感染者有吸毒史的比例均很低,提示吸毒并不是促進艾滋病在該人群中傳播的影響因素。
[1]中國國務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員會.中國艾滋病防治聯(lián)合評估報告(2007)[EB/OL].[2008-01-11].http://www.chinaids.org.cn/n443289/n443292/6438.html.
[2]He N,Wong FY,Huang ZJ,et al.Substance use and HIV risks among male heterosexual and money boy migrants in Shanghai,China[J].AIDS Care,2007,19(1):109.
[3]Ma X,Zhang Q,He X,et al.Trends in prevalence of HIV,syphilis,hepatitis C,hepatitis B,and sexual risk behavior amo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Results of 3 consecutive respondent-driven sampling surveys in Beijing,2004 through 2006[J].J Acquir Immune Defic Syndr,2007,45(5):581.
[4]馮連貴,丁賢彬,盧戎戎,等.重慶市男男性接觸人群高危行為和性病艾滋病感染率調查[J].熱帶醫(yī)學雜志,2007,5(7):483.
[5]馮連貴,丁賢彬,呂繁,等.重慶市男男性行為人群艾滋病干預效果初步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9,30(1):180.
[6]馮連貴,丁賢彬,盧戎戎,等.重慶市男男性接觸者艾滋病病毒感染率及其影響因素[J].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08,42(12):870.
[7]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預防中心.中國艾滋病防治督導與評估框架(試行)[B].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7.
[8]Ma X,Zhang Q,He X,et al.Trends in prevalence of HIV,syphilis,hepatitis C,hepatitis B and sexual risk behavior amo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results of 3 consecutive respondent-driven sampling surveys in Beijing,2004 through 2006[J].J AIDS,2007,45(5):581.
[9]He Q,Wang Y,Lin P,et al.Potential bridges for HIV infection to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in Guangzhou[J],China AIDS Behav,2006,10(4 Suppl):S17.
[10]Choi KH,Ning Z,Gregorich SE,et al.The influence of social and sexual networks in the spread of HIV and syphilis amo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in Shanghai,China[J].J AIDS,2007,4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