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丹 張 平 欽傳艮 李幼瓊 陳仲陽
糖 調節(jié)受損(IGR)是介于正常糖耐量與糖尿病之間的一種中間代謝狀態(tài),包括空腹血糖受損(IFG)和糖耐量減低(IGT)。2003年美國糖尿病協(xié)會(ADA)建議將 IFG的診斷切點下調為5.6 mmol/l,使IFG的患病絕對人數(shù)和相對比率明顯增加[1]。近年來,糖尿病發(fā)病的慢性亞臨床炎癥學說備受關注。本文報道136例IGR患者的三年自然轉歸以及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的檢測分析。
從大型醫(yī)保體檢人群中選取3年前檢出有IFG的患者136例,男72例,女64例,平均年齡 51.03±8.74歲,根據(jù)199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分型及2003年ADA分型建議進行診斷。本次實驗以空腹血糖(FBG)和葡萄糖耐量試驗2h血糖(2hBG)水平對上述對象分組:(1)糖調節(jié)正常(NGR)組:FBG<5.6mmol/l且 2hBG< 7.8mmol/l;(2)單純IFG(I-IFG)組:FBG5.6~6.9mmol/l且 2hBG<7.8mmol/l;(3)單純 IGT(I-IGT)組:FBG<5.6mmol/l且2hBG7.8~11.1mmol/l;(4)IFG+IGT組:FBG5.6~6.9mmol/l且2hBG7.8~11.1mmol/l;(5)2型糖尿病(T2DM)組:FBG≥7.0mmol/L或2hBG≥ 11.1mmol/l,分析其 hs-CRP水平變化。并將3年前IFG患者分為:IFG1組(FBG5.6~6.0mmol/l)和 IFG2組(FBG6.1~6.9mmol/l)。分析其自然轉歸情況(因 3年前部分患者未檢測2hBG,故只以FBG水平分組)。所有對象無心腦血管病史和嚴重肝腎不全史,排除急慢性感染、應激、腫瘤及免疫性疾病。
清晨空腹抽取患者靜脈血2ml,氧化酶法檢測FBG;散射比濁法檢測空腹hs-CRP;將75g無水葡萄糖溶解于水立即口服,2h后采集患者靜脈血2ml作2hBG測定。
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兩因素間關系采用直線相關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顯著性統(tǒng)計學意義。
I-IFG組與NGR組、IFG+IGT組與I-IGT組比較,hs-CRP水平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而I-IGT組與 IIFG和NGR組、IFG+IGT組與 I-IFG組、T2DM 組與IFG+IGT組比較,hs-CRP差異非常顯著(P<0.01)。見表1。相關性分析顯示,hs-CRP與FBG(r=0.32,P<0.05)、2hBG(r=0.49,P<0.01)均呈顯著正相關。
表1 各組患者FBG、2hBG、hs-CRP的檢測值比較
IFG患者三年后的自然轉歸情況見表2。136例IFG中T2DM的發(fā)病率18.38%(25/136),其中IFG1組4例(10.26%),IFG2組21例(21.6%)后者顯著高于前者(P<0.05),轉為正常者15.44%(21/136),其中IFG1組 14例(35.90%),IFG2組7例(7.22%),后者顯著低于前者(P<0.05),66.18%(90/136)的患者維持原狀。
CRP是炎癥的一種敏感性急性時相反應蛋白,主要為肝細胞在炎性細胞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等刺激下所分泌的炎癥介質,由于其穩(wěn)定的半衰期和敏感的測定方法而成為臨床上評價亞臨床炎癥的適宜標志物。本文結果顯示,I-IGT組與I-IFG和NGR組、IFG+IGT組與I-IFG組比較,hs-CRP差異顯著(P<0.01),說明IGT患者炎癥已非常明顯。隨著IFG→IGT→T2DM,hs-CRP濃度逐漸升高(P<0.01),且hs-CRP與FBG、2hBG呈正相關,表明CRP在糖的代謝和T2DM的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其機制可能為:(1)CRP調節(jié)核轉錄因子-κ B(NF-κ B),并誘導 TNF-α釋放,引起多種炎癥相關基因的表達和炎癥介質的釋放,從而干擾胰島素的信號傳導,誘發(fā)胰島素抵抗(IR);另外,炎癥因子可觸發(fā)內(nèi)質網(wǎng)應激,導致胰島β細胞功能減退。(2)CRP刺激細胞間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內(nèi)皮黏附分子-1(SVCAM-1)產(chǎn)生,可損害血管反應性,降低胰島素分泌,增加外周IR[2]。
表2 136例IFG患者三年后的自然轉歸
IGR是糖尿病的前期病變,也是一個動態(tài)的臨床過程,有很大的可逆性,是糖尿病預防的重點人群。本組136例IGR患者自然轉歸中只有21例(15.44%)轉為正常,而發(fā)生T2DM者有 25例(18.38%),糖尿病的年轉化率達(6.19%),明顯高于鄒勁濤等[3]報道的3.3%的年轉化率。雖然本文調查病例偏少,結果難免有一定偏倚,但至少可反映出糖尿病的早期預防未引起IGR患者的高度重視,這可能與糖尿病早期缺乏典型的臨床癥狀以及糖尿病防治知識的宣傳與普及欠缺有關。本文IFG1組患者中T2DM的發(fā)病率為10.26%,提示與IFG的診斷切點下調為5.6 mmol/l,從而顯著提高了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檢出率有關,也更利于糖尿病的防治。因此,重視IGR狀態(tài)的檢測可及早發(fā)現(xiàn)IFG、IGT和炎性病變,并及時采取干預措施,逆轉IG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