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學酒店管理專業(yè)的李萱一直夢想著做一次餐飲公司,不僅實現自己的學業(yè)價值,也會為自己的人生目標鋪就一個比較理想的階梯。應當說,這是有心人的首要選擇。于是,東瞅西尋,機會終于來了。2004年,李萱和一個合伙人在北京開了一家做宴會外賣服務的公司。李萱的合伙人是一位擁有10余年外賣經驗的“海歸”,一直在海外工作的他,曾同時掌管5個餐飲部門,可謂是具備豐富的管理經驗和專業(yè)知識。李萱暗想:有這樣一個得力合伙人,公司哪有做不好的,業(yè)務哪有做不成的。
“宴會外賣”是一個在我國新興的餐飲細分行業(yè),屬于酒店宴會部的服務項目之一,專指晚餐,雞尾酒會,茶等自主餐活動以外賣的形式服務于此,一般付款方式是按照個人餐食標準計算如自助燒烤100元。這個行業(yè)利潤較高,有時能達到50%。該服務,適用于企業(yè),學校等公共機構以及“白領”人員的家庭聚會和“綠領”人員的家庭休閑。
最初,李萱他們?yōu)槌柟珗@附近寫字樓里的公司做了幾場司慶、公司聚餐和新聞發(fā)布會等活動,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也為公司賺取了不少的利潤。然而接下來的問題就讓李萱百思不得其解了。不久后,李萱的公司在客戶開發(fā)方面越來越難,手頭上接的訂單也越來越少。她的目光不得不移向她的合伙人身上進行思索:他可是具備豐富的管理經驗和專業(yè)知識,為什么他沒有豐富的客戶資源呢?這還不算,她的合伙人還表現出極大的缺乏開拓客戶的能力。在這種無奈的情況下,李萱決定公司附帶做工作餐業(yè)務,這種業(yè)務也就是人們知道的快餐業(yè)務。因為做工作餐的運作資金不需要很多,不需要很多就可以搞定。相比較起“宴會外賣”業(yè)務來循環(huán)周期短,而且靈活。她認為,北京的商業(yè)圈很多,快餐市場相對穩(wěn)定,其發(fā)展已日漸成熟,盡管利潤不高,只要數量得以提高,生意不但好做,而且利潤也不愁不凸顯。這樣,公司以宴會外賣為主打,以快作餐為輔助業(yè)務的整體運作方案出臺了。
然而,設想得很好的業(yè)務運轉方案,真正運轉起來往往不是單純業(yè)務運轉方案的簡單問題,它需要一定人力和其他運轉成本去保障,否則,就會因捉襟見肘而將原來設想好的業(yè)務運轉方案拖垮“停擺”,讓“運轉”成為“不轉”。李萱就實實在在地應驗了這個不得有任何懷疑的邏輯推理。她在后來公司承辦的幾次宴會外賣業(yè)務活動中,立時顯示出了人手不足,顧東顧不了西的局面。確實有點不從心了。而作為保障公司業(yè)務收支平衡的快餐業(yè)務卻又不能停下,否則,公司的品牌形象就會受到嚴重影響。同時,李萱發(fā)現,快餐正在拖累宴會外賣的業(yè)務,兼做快餐實在是“急”中所作的錯誤決定。因為,自己的公司雖然一直都在忙碌著,可又一直處于虧損狀態(tài)。在快餐市場拼打的人們都心知肚明,快餐市場其實是一個壟斷性很強的行業(yè),產業(yè)過于被動,而且負責人回扣太多,加上食品會差價懸殊,量少又導致了自然管理成本提升,讓自己的公司左沖右突也難以從自己“設計好”的“泥淖”中自拔。2005年6月,李萱在自己精疲力竭中與合伙“忍痛割愛”——散伙了,自己用心血和汗水打造的公司也由此關門了,并且負了沉重的債務。
記者曾經采訪到李萱,李萱滿臉的憔悴和無奈。好像不想說什么,但最后還是搖了搖頭,苦笑一下說:“大概是我過于天真了,既把超前的判斷看成了實現真金白銀的真理,也把好人簡單地看成是自己的合伙人,第三,還是管理沒經驗,單純地認為經營上有訂單就行,最后弄得自己有訂單卻做不了?!?/p>
點評:還好,聰明的李萱總算醒悟。不錯,一腔的激情和不懈的努力絕對是自己成功的前提。前提是什么呢?而絕對不是想起啥來就干啥,而是實實在的市場分析和項目評估。離開市場準確的分析和項目評估,一腔激情豈不是“亂來情”,“不懈努力”豈不是瞎努力?通過李萱的例子,完全可以看得出來她至少犯了三個方面的錯誤:其一,選的項目不適合中國國情。設想,“宴會外賣”是純粹賣給白領階層的,而中國的白領階層有條件享受這種服務的,到底有多少?憑心而論沒多少。其二,要好人確實具有“宴會外賣”的豐富經驗,而且事業(yè)非常輝耀,但他為什么“海歸”?“海歸”回來又搞不切合中國實際的“宴會外賣”項目,自然他沒有興趣。其三,任何一個項目投資都會牽涉到“經營和管理”兩個課題,少任何一個都不行,忽略一個都會給自己帶來滅頂之災。事實給李萱帶來無須爭辯的結局。相信李萱幡然醒悟后會有一個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