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小紅 吳曉安 高春玲 陳建清 董書春 熊博文
頭頸部惡性腫瘤 70%~80%的患者就診時已是局部晚期或晚期。對于這部分患者,放射治療是其主要的治療手段[1]。然而頭頸部腫瘤患者放射治療后頸部皮膚會因為毛細血管擴張而出現(xiàn)紅斑,進而出現(xiàn)色素沉著、小血管內(nèi)微血栓形成,導致局部缺氧及繼發(fā)細胞損傷、死亡,出現(xiàn)脫皮、潰瘍、出血、壞死等,影響放療的順利進行。近期我科使用三乙醇胺乳膏預防頭頸部腫瘤患者的放射性皮膚損傷取得較好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我院 2009年 1月至 12月收治經(jīng)病理檢查確診的首程放療的頭頸部惡性腫瘤 54例,其中男性 32例,女性 22例,年齡 20~77歲。鼻咽癌 30例,喉癌 8例,下咽癌 5例,舌癌及口咽癌各 4例,韋氏環(huán)淋巴瘤 3例。所有患者隨機分為用藥組(28例)和對照組(26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具有可比性。
所有病例均為初治首程放療,放射采用 6MV X線,200 cGy/f,5 f/w,總劑量 DT50~70Gy。
輻射防護方法:①放射治療開始及過程中兩組患者均進行相同的宣教,指導患者射野皮膚盡量保持清潔、干燥,宜穿柔軟、寬松、衣領大的棉質內(nèi)衣。避免陽光暴曬和風吹,減少摩擦,勿用過冷或過熱的水洗澡,不用肥皂等刺激性強的洗滌濟,勿用毛巾搓揉皮膚,皮膚瘙癢時可輕拍局部,勿搔抓皮膚。②用藥方法:用藥組第 1次放療后即給予三乙醇胺乳膏涂沫在照射野皮膚并超出 1 cm左右的范圍,厚 1~2mm,直至透出乳膏見不到皮膚為止,并輕輕按摩以使藥物滲透到皮膚深處,每日早晚各 1次,至放療結束;放療期間于每日放療前 4 h停用三乙醇胺,及時用軟布或棉簽擦盡剩余藥物。對照組按常規(guī)皮膚護理,不涂抹任何藥物。對兩組患者每周進行評估,觀察記錄皮膚反應發(fā)生的時間、程度、深度及持續(xù)的時間。
根據(jù) RTOG急性放射性皮膚損傷分級標準[2],0級:無變化;Ⅰ級:表現(xiàn)為皮膚濾泡樣暗紅色斑或脫發(fā)或干性脫皮或出汗減少;Ⅱ級:表現(xiàn)為皮膚觸痛性或鮮色紅斑或片狀濕性脫皮或中度水腫;Ⅲ級:表現(xiàn)為皮膚皺褶以外部位的融合性濕性脫皮或凹陷性水腫;Ⅳ級:表現(xiàn)為潰瘍或出血、壞死。
應用 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采用 χ2檢驗和確切概率法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 t檢驗進行比較分析。
急性放射性皮膚損傷發(fā)生率:對照組和用藥組均為 100%。但用藥組嚴重程度顯著低于對照組。輕度放射反應(Ⅰ +Ⅱ級)用藥組為 89.3%(25/28),對照組為 53.8%(14/26)。重度放射性反應(Ⅲ +Ⅳ級)用藥組為 10.7%(3/28),對照組為 46.2%(12/26)。兩組急性放射性皮膚損傷有統(tǒng)計學差異,χ2=9.78,P值<0.05,見表 1。
對照組中有 4例出現(xiàn)Ⅳ級皮膚損傷,被迫中止放射治療,給予清創(chuàng)換藥、濕潤燒傷膏外敷及全身抗菌藥物等處理后,半月后痊愈。
表1 兩組皮膚反應發(fā)生率(例,%)
兩組出現(xiàn)于放療劑量 40 Gy以前的放射性皮膚損傷發(fā)生率分別為 96.1%(25/26)和 32.1%(9/28),兩者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χ2=23.69,P<0.01)。
放射治療是頭頸部惡性腫瘤的主要治療方法,但隨著放射劑量的增加,射線對照射野皮膚的損傷會越來越重,其發(fā)生的原理為細胞核 DNA吸收了輻射能,導致可逆或不可逆的 DNA合成和分化,由此引起細胞基因的改變進而引起一系列皮膚反應和損傷。研究表明皮膚受照射 5 Gy就可形成紅斑,20~40 Gy可形成上皮脫落及潰瘍,嚴重者可出現(xiàn)經(jīng)久不愈的潰瘍[3,4]。治療放射性損傷,以往無有效藥物,預防也較為困難,一般出現(xiàn)后多采用停止放療、休息及抗炎治療等對癥處理,治療的中斷使得放療的生物學效應減低,給患者增加新的痛苦,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進一步影響生存率和腫瘤控制的時間。
三乙醇胺(商品名為比亞芬)是 1種水包油型的乳膏,此乳膏具深部水合作用,涂抹后可將其中的部分水分(約 42%)轉移至皮膚表層,并可通過楔合效應減少局部創(chuàng)傷皮膚的水分丟失(約 75%),預防和減輕照射野皮膚的干燥。通過滲透和毛細作用原理,起到清潔和引流的雙重作用,通過舒張局部血管、加快血液流速,改善放射治療后的血液循環(huán)障礙、減輕水腫,同時又加快滲出物的排出,促進皮膚新陳代謝,補充丟失脫落的表皮細胞,促進受損細胞的再生修復,還可改變白細胞介素 1和白細胞介素 6之間的比例,刺激成纖維細胞增生,增加膠原的合成,從而促進損傷組織的愈合、預防放射治療后纖維化和硬化的發(fā)生[4,5]。本組患者皮膚反應發(fā)生率均為 100%,但用藥組患者反應出現(xiàn)時間比對照組晚,且大多數(shù)僅出現(xiàn)Ⅰ、Ⅱ級放射性皮膚損傷,因此對于頭頸部腫瘤放療患者,從第一天放療后即使用三乙醇胺乳膏保護放射野皮膚,可以提高皮膚耐受性,使放射治療反應出現(xiàn)晚、程度輕,可較好地預防放射性皮膚損傷,使放射治療得以順利進行。
[1] 孫 燕,石遠凱.臨床腫瘤內(nèi)科手冊〔M〕.第 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718.
[2] 殷蔚伯,谷銑之.腫瘤放射治療學〔M〕.第 3版.北京:中國協(xié)和大學出版社,2002:1108.
[3] 李素艷,高 黎,殷蔚伯,等.金因肽對急性放射性黏膜炎及皮炎的作用〔J〕.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2002,11(1):30.
[4] 曾子君,林印如.比亞芬預防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胸壁放射性皮膚損傷的效果〔J〕.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2007,15(6):789.
[5] 孫永敏,陳 剛,江瑞霞,等.比亞芬預防放射性皮膚損傷的療效觀察〔J〕.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2004,13(4):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