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洪英,董麗華,季方茹,雷力力
(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3)
藥品不良反應(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xiàn)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或意外的有害反應[1],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統(tǒng)計表明,全世界每年死亡的患者中,有1/3的人不是因為疾病,而是因為藥物的不良反應所致。為了解我院 ADR發(fā)生的特點及規(guī)律 ,促進 ADR監(jiān)測工作的深入開展,保障患者用藥安全,提高臨床合理用藥水平,本文就我院2009年收集到的39例 ADR報告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
對我院2009年收集并上報的 39例 ADR報告 ,分別從報告人、患者性別及年齡、引發(fā) ADR的藥品種類、給藥途徑、ADR涉及器官或系統(tǒng)及臨床表現(xiàn)等方面進行統(tǒng)計、分析。
利用全國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測網絡之檢索統(tǒng)計功能,用Excel表和手工篩選方法,分別對 ADR報告按患者年齡、男女比例、引發(fā) ADR的藥品種類、給藥途徑、ADR損害類型等方面進行統(tǒng)計、分析。
39例 ADR報告中 ,男 20例 ,女 19例。年齡 4~ 73歲。
見表1。
表1 引發(fā) ADR的藥品種類、例數(shù)及構成比
見表 2。
表2 導致 ADR的給藥途徑分布
見表 3。
表3 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統(tǒng)及臨床表現(xiàn)
在39例 ADR中,男女比例幾乎相等,與性別沒有顯著關系。這主要是進入中年以后,肝腎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減退,工作生活壓力較大,身體處于疲憊狀態(tài),機體對藥物的代謝、排泄功能隨之降低,ADR的機會增加[2];60歲以上患者 ADR的發(fā)生率較低,與文獻報道[2]有出入,究其原因主要與我院ADR不報、漏報,導致收集的樣本量不夠大有關。老年人由于各臟器功能均呈不同程度減退,藥物在體內代謝、排泄減慢,加之用藥劑量沒有適當酌減,所以極易造成藥物在體內蓄積,產生不良反應;其次,80%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多種疾病共存、合并用藥多,因此,藥物之間相互作用也是導致老年人 ADR增多的原因 ,因此 ,老年患者用藥應慎重,盡可能減少藥物合用種類,嚴格控制用藥劑量。
由表1可知,中藥制劑所致 ADR 15例,占38.5%,較其他種類藥多,其中中藥注射劑引起的 ADR 14例,究其原因,一方面因為中藥注射劑成分復雜,有效成分不明確,質量標準相對較低等,藥品直接進入血液易造成不良反應;另一方面臨床使用不規(guī)范,缺乏辨證論治也是造成不良反應的原因[3]。因此,建議醫(yī)生在用藥過程中嚴格遵守《中藥注射劑臨床使用基本原則》:嚴格按照藥品說明書、禁止超說明書范圍用藥;謹慎聯(lián)合用藥;加強用藥監(jiān)護,發(fā)現(xiàn)異常,立即停藥。39例 ADR中,抗感染藥 8例,占20.5%,低于國內相關報道[6],主要與我院 ADR不報、漏報 ,收集的樣本量不夠大有關??垢腥舅幬锉慌R床廣泛使用,涉及很多科室,無指征用藥及聯(lián)合用藥、圍手術期預防用藥時間過長、用藥劑量偏大等現(xiàn)象普遍存在,這些都是導致其引發(fā) ADR的重要原因,也是導致細菌耐藥的原因,因此 ,應加強抗感染藥物的使用與管理,降低相關 ADR的發(fā)生。
由表 2可知,39例 ADR報告中,28例是由靜脈滴注給藥引起的 ,占不同給藥途徑比例的 71.8%,靜脈滴注高發(fā) ADR的主要原因是目前臨床上藥物治療偏重于靜脈給藥,因藥物直接進入血液,受溶媒、微粒、藥物混合配伍、藥液濃度、滴注速度及內毒素等因素影響,極易發(fā)生 ADR。因此,臨床醫(yī)生在用藥過程中能口服給藥盡量不靜脈給藥,能單一用藥不聯(lián)合用藥,避免配伍不當而導致 ADR。
由表3可知,皮膚及其附件損害發(fā)生率最高,占總例數(shù)的35.9%,與文獻報道[2]一致,其可能與兩個因素有關:(1)皮膚反應的臨床表現(xiàn)易于觀察和診斷,而且不易與其它疾病相混淆。(2)各種藥疹主要為變態(tài)反應所致,而且目前臨床上常用的藥物有的本身即為全抗原,有的則是半抗原,進入人體后,較易引起變態(tài)反應[5]。ADR發(fā)生程度以輕癥為主,嚴重的 ADR 9例,占 23.1%,其中陰莖異常勃起6例(注射用藻酸雙酯鈉)、過敏性休克 1例 (甘露聚糖肽注射液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1例(注射用磷霉素鈉)、呼吸困難伴血糖一過性升高1例(注射用磷霉素鈉),經住院 ,及時搶救治療 ,僅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患者死亡,其余均恢復正常。
綜上所述,藥品是一種特殊商品,是一把雙刃劍,在發(fā)揮治療作用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不良反應,醫(yī)療機構在治病救人的同時,應揚長避短,發(fā)揮其有益的治療作用,減少其不良反應,積極開展藥品不良反應宣傳、監(jiān)測和報告工作,不斷提高醫(yī)務人員合理用藥水平,保障患者用藥安全,防止藥品不良反應重復發(fā)生。
[1]李俊.臨床藥理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57
[2]盧清濤.我院105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 [J].中國藥房,2009,20(8):619
[3]張麗,趙怡婷,陳冰.623例中藥不良反應報告分析 [J].中國醫(y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09,9(2):151
[4]賀密會,周踐,周筱.1534例 ADR報表分析 [J].藥物不良反應雜志,2004,6(3):189
[5]張愛琴,白玉國,劉翎.我院2004年藥品不良反應分析[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06,26(5):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