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軼鳴
( 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山西 太原 030027;中國人民大學,北京 100872)
漢字發(fā)展的源頭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以前,但是作為一種成熟的能夠用來記錄漢語的完整的符號體系應以殷商甲骨文為最早。《說文解字》對字義的解釋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義,對我們理解古書上的詞義更有幫助。
這兩個字都屬于“六書”中的會意字。在甲骨文中,他們的左邊部分是相同的,都像一個高腳盤中盛滿了豐盛的美食。區(qū)別在于,“既”字的右邊是一個面對美食坐著的人,只是他的嘴巴扭向了相反的方向,是一種吃飽了不想再吃的表情?!墩f文·皂部》:“既,小食也。從皂,祔聲?!绷_振玉謂“即象人就食,既象人食既。許君訓既為小食,誼與形為不協(xié)矣”。而“即”字的右邊和“既”相同,只是姿勢不同,面對豐盛的美食就要開吃了。這也就推出了兩個字的最初字源?!凹取弊值谋玖x是“吃完了”,“即”字的本義是“將要吃”。那么從他們的本義可以抽象地推出最常見的含義。“既”字可以推出虛化意義“已經”,例如在《燭之武退秦師》中“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一句,講的就是秦國和晉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自己將要滅亡了。作為副詞,修飾謂語“知”?!凹础弊挚梢酝瞥觥翱拷?、接近”之義,例如在《詩經》中有這樣的詩句:“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意思就是指氓這個男子傻傻的笑著抱著布匹來和我換絲,其實他真正來的目的不是換絲,而是來接近我跟我商量婚事。
在漢語語法學中“用法”等于“詞性”。按照詞在句中的位置和意義,詞有實詞和虛詞之分。通常情況下,我們把有實在意義、能夠充當句法成分的稱之為實詞;沒有實在意義、不能充當句法成分,附著在實詞后表示一定語法意義的稱之為虛詞。不同的論著對實詞、虛詞分類不同,筆者認為,實詞主要包括七類,即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代詞、數詞、量詞;虛詞包括四類,即語氣詞、助詞、連詞、介詞。其中,特別要指出的是副詞的歸類,因其能充當句法成分,能夠直接在句中作狀語,有實在意義,因此認為它是實詞。
“既”字的主要用法為副詞。用作時間副詞和范圍副詞是比較常見的。①當作時間副詞時,表示“已經、不久”,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既罷, 是指澠池之會結束不久之后。既:已經。罷,完畢。 拜為上卿:拜(他)為上卿。論功行賞,官職再次擢升,由卑而尊,由賤而貴,地位大變,并特別點明“位在廉頗之右”,以此交代了矛盾的根由和故事的起因。②當作范圍副詞時,表示“全部、都”,如《屈原列傳》:“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這一句的意思是說,楚國的百姓在懷王客死他鄉(xiāng)之后,對當初勸懷王入秦的子蘭有很大的成見。③“既”字也可以用作程度副詞。例如:“晉武帝始登阼,探策得一。王者世數,系此多少。帝既不說,群臣失色,莫能有言者?!?《世說新語》)意思是晉武帝司馬炎剛登基的時候,用蓍草占卜,得到了數字一。要推斷帝位能傳多少代,就在于得到數字的多少。因為司馬炎只得到一,他很不高興,群臣也嚇得臉色發(fā)白,沒人敢出聲。這個例子中的“既”就表示程度,用來修飾限制形容詞謂語。當然,我們從語法角度也可以推出?!暗奂炔徽f”這幾個字中,“帝”為名詞,做主語,“不”是否定副詞,在句中作狀語,修飾限制謂詞“說”,而在主語和謂語之間不可能有任何其他句法成分,因此推出“既”為副詞,表示程度。同理,“既”作程度副詞還可以放在詞組之前,例如:殷既錯天命,微子作誥父師、小師。(《商書·微子》)理解為,殷紂非常暴虐無道,錯亂天命,其兄微子知道紂一定會滅亡,以作言誥告父師箕子、少師比干。這句也可以從語法角度分析,“既”位于主語“殷”和動賓詞組“錯天命”之間,起到修飾限制作用,表程度。
“即”字在用法上比較豐富。可作實詞中的動詞、副詞,也可做虛詞中的連詞、介詞。①作動詞時,表示某種具體的動作行為。比如我們所熟悉的國君“即位”,就是登上了王位。再如今天的成語有“若即若離”,“可望而不可即”,都是表示具體的動作行為。②作副詞時,表示修飾限制謂語。比如王安石在《傷仲永》中的“即書詩四句”,譯作“立即”。再如,“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傳·襄公八年》)意思是民眾中死亡逃跑的人,不是他們的父親兄長,就是他們的子女兄弟。“即”字理解為“不是……就是……”。③作連詞時,表示某種關系。例如:“小即小,天生的口不曾合。”(《西廂記諸宮調》)這里表示讓步關系,譯作“雖然”。再如“即有不稱,妾得無隨乎?”(《列女傳》)意思是如果有了不能稱大將職責的情況發(fā)生,我這個老婦人難道能不隨著一同受處罰嗎?也就是指打了敗仗,表示假設關系。④作介詞時,其后往往跟名詞性詞語。如:“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史記·項羽本紀》)這句中,“即”引狀態(tài)存在的場所,和它的賓語放在謂語之前,理解為就在某時某刻或某地。
詞的虛化就是實詞向虛詞發(fā)展演變的過程。進一步說,就是促使詞語的組合關系和語法功能與詞義發(fā)展發(fā)生對應的變化。
“既”字最早用作動詞,后來逐漸演變?yōu)楦痹~和連詞。
1.“既”的副詞化。 “敦弓既堅,四緱既鈞。”《大雅·行葦》三章)其中“敦弓”即天子所用的雕弓,緱是一種箭。這句意思是指彩繪的雕弓非常剛勁,每人都有同樣四枝箭。暗指天子善于射箭這種技藝。后一個“既”可理解為“全、都”?!八木椉肉x”就是四支箭全都射中了。“堅”指天子的彩繪的雕弓剛勁有力,因此前一個“既”既不能解釋為“已經”,也不能解釋為“全、都”,而是表示程度的副詞,用來修飾“堅”。
2.“既”的連詞化。 “既”字除了作副詞之外,還可以做連詞,這也是容易被忽視的一種用法。我們舉個例子,已而呂后問:“陛下百歲后,蕭相國既死,令誰代之?”(《史記·高祖本紀》)這句話中,“蕭相國既死”就是說“蕭相國如果死了”,“既”字連接分句,表假設關系,可以理解為“假如、如果”,是表示假設關系的連詞。再如《水滸傳》第二回:“既然令郎肯學時,小人一力奉教?!?/p>
“即”字最早也用作動詞,后來逐漸演變?yōu)楦痹~、連詞和介詞。經歷了由實詞逐漸演變?yōu)樘撛~的語法化過程。
1.“即”字的副詞化?!凹础庇蓜釉~虛化為副詞,而副詞作為句法成分,實際上仍然表示實詞的含義,屬于實詞的范疇。比如“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理解為已經把他們招撫來,就要把他們安撫下來。其實這個意義就是從“既”的本義引申出的意義。再如“楚成王以商臣為太子,既欲置公子職。”(《韓非子·內儲說下》)這句話意思是:楚成王把商臣立為太子,不久又想立小兒子職為太子,譯作“不久、隨即”,修飾謂語“置”。
2.“即”字的連詞化?!凹础庇蓜釉~虛化為副詞,再由副詞虛化為連詞,其在語法上表示假設關系。當然,其表示命令的意義逐漸消失。同時,“即”和“使”是從很松散的修飾關系發(fā)展到后來凝固在一起,變成我們熟悉的詞組“即使”。例如“即使其兩目盲,尚當與女,何況但眇?是吾兒誤吾!”(《魏略》)這句話中的“即使 ”表示假設性讓步,先承認假定的情況,再轉入正意。再如“即使他已經不再說這個問題,我也得重新申明我的觀點”。
3.“即”字的介詞化。介詞通常情況下表示和動作行為有關,但卻不是具體的動作行為?!凹础弊鹘樵~通常后面跟名詞。當然并非所有名詞都可以跟在“即”之后,主要是地點名詞和時間名詞。(1)“即”+地點名詞。如:穆公弗聽,而即楚謀我。(《左傳·成公八年》)這句話中,“即”+地點名詞“楚”,已徹底轉化為狀中關系,共同修飾限制動詞“謀”,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地點。即楚:接近楚國,謀我:謀算我晉國。整句的意思是,穆公沒有同意,反而接近楚國來謀算我們晉國。(2)“即”+時間名詞。如:項伯許諾,即夜復去。(《史記·項羽本紀》) 從結構上看后面有一個主要動詞“去”,構成﹝狀﹞+V結構?!凹础弊直韯幼餍袨榘l(fā)生的時間,可譯為“在”“就”。
當然,兩個字的讀音也不同?!凹取钡淖x音是四聲,“即”的讀音是二聲。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既”與“即”在歷史的發(fā)展中,都產生了不同的義項,發(fā)展到今天它們的意義及語法功能已與往昔大不相同。有的義項和用法甚至已經逐漸摒棄不用。通過本文的研究,我們可以大致看出兩個字的發(fā)展演變和發(fā)展趨勢。結合甲骨文字形和歷代學者的研究,可以看出“既”與“即”虛化過程的清晰軌跡。
參考文獻:
[1]陳穎.“即”的語義分化及語法功能歷時演變[J].綏化學院學報,2010,(2).
[2]夏青.虛詞“既”的兩種易被忽視的用法[J].辭書研究,2007,(1).
[3]李萬里.“既”和“即”的辨析[J].語言教學研究,2006,(8).
[4]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5]王慧菊.《詩經》中的程度副詞“既”考察[J]. 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