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述初
(湖南鐵路科技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湖南株洲412000)
論英語動詞過去時的“距離性”
彭述初
(湖南鐵路科技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湖南株洲412000)
本文從認知的角度探討了英語動詞過去時態(tài)的用法,揭示了動詞過去時態(tài)的本質(zhì)特征,即距離性。
英語動詞;過去時;距離性
英語動詞過去時則被定義為一種指稱性時態(tài),主要用于表述以說話時間為參照點過去發(fā)生的事情或存在的狀態(tài)。然而動詞的過去時態(tài)用法不僅僅局限在過去時間,它還有非過去時間用法。筆者于此,嘗試從認知的角度來探討英語動詞過去時態(tài)的用法,揭示動詞過去時態(tài)的本質(zhì)特征。
20世紀30-60年代的語言研究中,描寫語言學占主導地位;從60年代起這種狀況開始發(fā)生變化,從單純地描寫語言現(xiàn)象轉(zhuǎn)向致力于解釋語言現(xiàn)象。就語法研究而言,則不僅要說明哪些用法合乎語法,哪些不合語法,而且要解釋為什么。對于英語動詞這種時間上的錯位,語法學家開始尋找解釋的途徑。1964年Joos提出了“過去時態(tài)是距離性時態(tài)”。他說“……過去時的非真實性用法與過去時表過去時間的用法在本質(zhì)上是一樣的,即過去時是距離性時態(tài),表示時間方面或者真實性方面的距離(remoteness)”。時隔十年,Palmer在他的《英語動詞》一書中肯定了Joos的這一思想,他說,“這種思想有些吸引力,因為這樣,過去時就可以被看作只有一種單一的用法”。這一由Joos提出,Palmer肯定的過去時語法范疇觀,突破了以往僅從單一時間平面上來定義時態(tài)的傳統(tǒng),合理地解釋了例2中的“had”的用法,它表示實際情況與“我有你那樣的好記性”之間存在距離,即我沒有你那樣的好記性。1987年,易仲良發(fā)展了“過去時是距離性時態(tài)”的觀點,認為“過去時還可以表示心理方面的距離”。他指出:“英語動詞過去時態(tài)的實質(zhì)是距離性,它用來表示時間、真實性、心理方面的距離。”至此,例3中的“did”有了合理的歸宿:說話人使用過去時“did”詢問當前情況,是因為說話人與聽話人之間心理上還不夠親密,有距離,因此需要客氣、委婉一些。由此,我們得出結(jié)論:英語動詞過去時的實質(zhì)是距離性,就是說,動詞的過去時態(tài)總是表示其動作或狀態(tài)與說話時刻存在某種距離關(guān)系,或時間距離,或現(xiàn)實距離,或心理距離。
(一)時間距離?!皶r間距離”是英語動詞過去時態(tài)最基本的用法,用來表示以說話人說話的時刻為參照點過去發(fā)生的事情或存在的狀態(tài),也就是說過去時的基本意義是指稱性的。在這一用法中,句中往往有表示過去的時間狀語標示,如yesterday,one hour ago,last year,when I was young等等。當然有時也沒有明確的過去時間標示,但一般可以通過上下文或常識推斷出。例如:
4)A:Where is Tom?B:He went to the library.
5)A:How old are you?B:I was born in 1980.
上面所提到的是過去時態(tài)的指稱性用法,過去時態(tài)也有非指稱性的用法,比如,在描述歷史事件時,那些事件是彼此互為參照,而不是以描述這些歷史事件時的具體時間為參照;在文學作品中也常常用到過去時態(tài),但所描述的時間往往是一種想象,從未真實存在過,也就無從談起它們是發(fā)生在寫作時間之前還是之后;科幻小說中,描述的大多數(shù)事件發(fā)生在寫作時間之后,但一般也用動詞的過去時態(tài)來敘述。例如:
6)In the year 2123 man finally reached Mars.The commander of spaceship N-145 set foot on the planet on 4 July.He stayed there for three weeks,and then continued his voyage to Jupiter.
無論是指稱性用法還是非指稱性用法,所述的這些過去時間都有一個共同點,即過去時間與現(xiàn)在時間之間在時間上存在著一定的距離,因而具有“時間距離性”的特點。
(二)現(xiàn)實距離。過去時表虛擬,這是現(xiàn)實的距離。英語動詞的虛擬語氣常采用過去時表達,例如以下非真實條件句:
7)If it rained,the match would be cancelled.
句中rained采用過去時,指的卻是現(xiàn)在時間或?qū)頃r間,這種時間上的距離映射到現(xiàn)實的距離,成為“非真實的現(xiàn)在或?qū)怼薄恼軐W的角度來看,過去時間已不復存在,不復存在的時間必然產(chǎn)生一種對現(xiàn)實的距離感。過去時表虛擬主要有下面幾種用法:
1.表示假設。假設就是對事實的反面設想。表假設時說話人有意識地將假設的事實設想為過去,其目的就是利用過去時態(tài)所暗含的非現(xiàn)實性意義來含蓄的表明自己的真實思想:用肯定的語言形式來表達否定的客觀事實;用否定的語言形式來表達肯定的客觀事實。例如:
1.2.2 不同風送狀態(tài)解吸濕特性研究 風送設備選擇要考慮到風送對成品煙絲含水率影響較大的工序和設備,根據(jù)生產(chǎn)工藝流程特點和環(huán)境溫濕度的影響,選擇烘梗絲風選機、葉絲就地風選機和混合絲風送喂料機。選擇一種在制品,在其風送設備前后取樣進行含水率測定,同時記錄試驗時環(huán)境溫濕度條件、風送風速以及物料流量和物料溫度。
8)If I were your age,I would be as strong as you are.
9)If she were not your mother,she would not be so concerned for your safety.
2.表示持保留態(tài)度的看法。在表達主觀看法時,由于對事實缺乏信心,或出于某種策略,說話人需要對自己的看法留有余地,這時他有意識地將自己的看法說成是過去的看法,借過去時態(tài)的“距離性”意義來暗示自己的看法可能不一定符合事實。例如:
10)If he came tomorrow,I would let him know.
11)I wish I could go to America for further study someday.
3.表示間接的告誡。在某些諺語或類似諺語的句子中有時也使用過去時態(tài)。例如:
12)Care killed the cat.
13)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過去時態(tài)的“距離性”使這些句子聽起來像在追述“歷史”。然而這些句子的語用目的不是陳述真實的過去事件,而是借設想的過去事件所隱含的哲理或經(jīng)驗教訓來間接地告誡對方,使對方既從“歷史中”得到教益和啟發(fā),又不因當面受到告誡而感到難堪。
(三)心理距離。距離表示禮貌,這是一種心理距離。表態(tài)性過去時采用動詞的過去時形式,表示的卻是現(xiàn)在時間。也就是說,語法形式所代表的時間與說話人所指稱的實際時間保持著一段距離,而這種時間上的距離所反映出來的,則是說話人與聽話人之間心理上的距離。Leech(1971)的解釋是:過去時使得所提出的要求顯得間接而有禮貌,避免了一種個人意愿的直接對抗。例如:
14)A:Did you want me?
B:Yes,I hoped you would give me a hand with the painting.
因為過去時I hoped隱含一種暗示,好像說話人表示的僅是過去的態(tài)度,此刻正在試探聽話人對他過去這一態(tài)度的反應。說話人并不固守提出的意愿,而是隨時準備根據(jù)聽話人的意愿改變自己當前的態(tài)度。在這種情況下,采用現(xiàn)在時I hope就會顯得唐突和強求,讓人感到難以拒絕。同樣的道理,開頭的問句如果改為現(xiàn)在時(Do you want me?),會使人覺得毫無商量的余地;采用過去時就比較間接、婉轉(zhuǎn)和禮貌,似乎說話人所表示的只是過去的態(tài)度,讓聽話人有回旋的余地。人與人之間存在的這種心理上的距離往往使得人們相互交談時變得禮貌和客氣。語用學研究表明,禮貌程度與話語的間接程度是一致的,因為話語越間接,語氣就越委婉,聽話人對是否按說話人的意志實施一定的行為就有較大的選擇余地。選擇過去時,由于其距離性實質(zhì),使得話語變得間接,便會削弱話語的強加語力,說話人和聽話人雙方留有余地,不威脅彼此的面子,從而使得話語得體禮貌,實際上這也是說話人使用的一種禮貌策略。
“距離”的最初意義是來自空間概念。認知語言學認為,人類的空間概念是最基本的概念,構(gòu)成理解其他概念的基礎(chǔ)。在此基礎(chǔ)上,形成意象圖式,再經(jīng)過隱喻和轉(zhuǎn)喻模式,物理空間概念被映射到其他抽象概念結(jié)構(gòu)中,于是,這些概念也被賦予了一種空間結(jié)構(gòu)。如英語中的“at”一詞,從物理空間映射到時間、狀態(tài)、方式、原因等,從而形成“at”的多義網(wǎng)絡:“at the station”(處所),“at five o’clock”(時間),“at war”(狀態(tài)),“at high speed”(方式)等。語法化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很多實詞虛化的過程也遵循這一認知過程。如“be going to”,先說“Are you going to the library?”(空間),而后才說“I am going to do my best to make you happy”(時間、意圖)。因此,空間認知域是人類認知活動的重要基礎(chǔ)。由空間域向時間域,以及各種各樣的抽象認知域映射或投射,是人類對整個物質(zhì)和非物質(zhì)世界的隱喻認知過程。過去時所表示的過去時間與現(xiàn)在時間沒有關(guān)系,其所表示的狀態(tài)現(xiàn)在已不復存在,因此被感知與現(xiàn)在時間有一定的距離。
過去時表示非真實性是由時間域向真實性域投射的結(jié)果。其中,時間域為源域,真實性域為目標域。過去時表達禮貌的功能所經(jīng)歷的隱喻化過程是從時間域到心理域的投射。感情投入和相互影響的可能性程度反映雙方的親疏關(guān)系,即心理距離。
英語動詞過去時是一種表示過去時間的語法范疇,由于過去時間與現(xiàn)在時間或?qū)頃r間之間存在著距離,這種時間距離又映射到現(xiàn)實距離,并進一步映射到心理距離,經(jīng)常用來表示虛擬與禮貌,以達到語用的目的。這一切充分說明了過去時態(tài)是一種“距離的”時態(tài)。對過去時實質(zhì)及其認知理據(jù)的揭示,不僅解決了語言學習者對語言現(xiàn)象的困惑,無疑也有助于學習者對英語時態(tài)的習得。
[1]Leech,G.Meaning and the English Verb[M].London:Longman Group Ltd.1971.
[2]李國南.英語動詞過去時的隱喻認知模式[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1).
[3]秦裕祥.英語語法專題研究[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4]易仲良.論英語動詞過去時態(tài)的實質(zhì)[J].外國語,1987(1).
On Remoteness of Past Tense of English Verbs
Peng Shu-chu
(Hunan Railway College of Science&Technology)
This paper aims to explain the usage of the past ten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on and explore the nature of the past tense,that is,remoteness.
Past tense;Cognition;Metaphor;Remoteness
H03
A
1008—6772(2010)04—0149—02
2010-5-24
彭述初(1963-),男,湖南湘潭人,湖南鐵路科技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外語教學與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