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傳統(tǒng)革命話語的歷史發(fā)展及現(xiàn)代超越①

    2010-04-07 23:01:42李軍林
    關鍵詞:陳勝話語革命

    李軍林

    (湖南工業(yè)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南株洲 412008)

    傳統(tǒng)革命話語的歷史發(fā)展及現(xiàn)代超越①

    李軍林

    (湖南工業(yè)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南株洲 412008)

    話語是一種思想體系及行為的總和,革命是以暴力手段奪取政權。中國古代革命話語分為儒家和農民兩大派別,當然,它們都有歷史局限性,只有馬克思主義革命話語才是歷史上最先進、最科學的革命話語體系。馬克思主義革命話語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建構起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革命話語體系,標志著傳統(tǒng)革命話語歷史性飛躍的實現(xiàn)。

    革命話語;儒家革命話語;農民革命話語;馬克思主義革命話語

    話語理論是 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人文社會科學理論分支之一,它在本質上“是一種語義政治學。”[1]我們選擇話語理論來分析傳統(tǒng)革命思想的歷史發(fā)展,首先在于話語 (discourse)是一個中性詞語,本身沒有任何褒義或貶義的色彩。其次,話語分析越來越受到國際學術群體的普遍關注。人們已經認識到,“語言使用中的變化形式與廣泛的社會文化過程聯(lián)系在一起”[2]1。設計各種現(xiàn)實變遷的方案越來越多地包括進行語言設計的努力,而對以往語言的分析,正是我們今天設計的前提和基礎。正如費爾克拉夫所說:“作為一種政治實踐的話語既是權力斗爭的場所,也為權力斗爭提供模式,不同類型的話語有可能以特定的方式獲得政治的或意識形態(tài)的介入……它們最終又可以獲得‘重新介入’?!盵2]63這樣,我們完全可以策略地利用這些話語進行斗爭,以期話語秩序的重建。

    所謂“革命”,“在社會學的術語中”,“指的是通過暴力快速地以一個政權取代另一個政權?!盵3]35“革命的基本特征是,一小部分人通過無情地鏟除對手獲得政權,創(chuàng)設新的體制,并夢想著改變整個民族的面貌?!盵3]37在這里,革命與兩個關鍵詞相關,即“暴力”和“政權”:“革命”特指政權的徹底變革,而其方式則是通過暴力推翻舊政權、建立新政權。在中國語境中,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屬于典型意義上的革命。從這個意義講,中國以往的革命主要指的是農民起義和政權變更。我們研究中國傳統(tǒng)革命話語體系的歷史發(fā)展及現(xiàn)代轉換,目的是為今天現(xiàn)代化的和諧話語的建構提供理論支持。

    一、儒家革命話語的歷史傳承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話語,無疑是“三綱五?!?、“三從四德”的倫理說教,以及強調“和諧”,提倡“和為貴”的和諧話語。但它還有另外一面的內容,那就是講革命、求變革。

    “革命”一詞在中國固有的語言系統(tǒng)里早已有之,如“殷革夏命”[4],指殷商王朝取代了夏王朝。正如許慎《說文解字》里所說:“獸皮治去毛曰革”,含有脫離、劇變和死亡之義;“命”意謂生命、命運、天命之義。兩字合成“革命”,是儒家學說中重要的政治話語,源出《易經》:“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5],就是指商湯滅夏、周武王滅商,使用的都是暴力。所以說,“革命”者,“革其王命,改其惡俗”,“王者易姓”也。這與我們今天理解的用武裝斗爭推翻舊的政權的“革命”,在使用暴力層面的意義上沒有大的區(qū)別。所以,周立波在小說《暴風驟雨》里,貧農趙玉林在批斗惡霸地主韓老六時說:“非革他的命,不能解這個恨!”[6]但作為儒家的經典話語,《易經》中的這段話,含義本是十分豐富的:它首先是對自然現(xiàn)象的描繪,其次是講人世的革政,最后講革政的合法性。

    上述充滿張力的“革命”話語,引起了后儒的激烈爭論,即使是靠革命起家的古今帝王,取得政權之后都不樂意儒生再談革命,如漢景帝制止了今文家轅固生和黃生的爭辯,指出:“食肉毋食馬肝;未為不知味也;言學者毋言湯武受命,不為愚?!盵7]朱元璋則以否定歷代“革命”的方式來宣稱自己“革命”的合法性,他指出:“前代革命之際,肆行屠戮,違天虐民,朕實不忍?!盵8]因此,后儒在觸及這個理論禁區(qū)時都小心翼翼。所以,革命論雖出于三代,但在漢代以后不再彰顯,直到晚清才又成為顯論。也就是說,在中國古代歷史的漫長發(fā)展過程中,很少有人用它來形容改朝換代,以至于它的本來意義被埋沒了兩千多年。

    但問題仍然存在,誰能決定革命的合法性。決定革命合法性的根據是什么?孟子認為是仁義道德,當齊宣王就湯武革命的正當性詢問他時,他的回答是:“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一夫。聞誅一夫紂也,未聞弒君也?!盵9]荀子更是明確指出:“湯、武非取天下也,修其道,行其義,興天下之同利,除天下之同害,而天下歸之也?!盵10]按孟子的觀點,政權交替基于國賊與行義者的區(qū)分。而荀子則直接稱湯武為圣人,指責那些認為湯武弒君不義的說法為“世俗”之見,而非道義之高見。可見,孟荀構建的是道義革命論,正如蒙文通所說:“孟荀是先否認桀紂所受的天命,然后提出湯武不弒纂?!兑讉鳌穭t是承認桀紂所受的天命,但是卻認為這個天命是可以革去的,明確提出了‘革命’的概念?!盵11]

    漢代今文學家對湯武革命的解釋,一方面?zhèn)鞒辛嗣宪鞯牡懒x革命論,另一方面,對革命進一步神圣化,使湯武革命從順天應人向受命于天轉變。干寶明確指出:“帝王之興,必俟天命”[12]。即圣人“受命”而革命,其神圣性自然而得。按先秦和漢儒的釋義,湯武革命就是一種道德——宗教革命;用馬克思主義革命話語表述就是先進的無產階級推翻落后的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是歷史的必然。

    但漢代以降,儒家追求的是成圣成王,不再提“革命”一詞。即使提及,意思也只是現(xiàn)代的變革論。劉曉楓在《儒家革命精神源流考》一書中,對儒家革命精神的起源與現(xiàn)代轉換進行了探討,他從基督教與現(xiàn)代中國革命關系入手,系統(tǒng)闡發(fā)了湯武革命的釋義學背景、漢代今文學家的“素王”革命論、心學成圣論與儒家革命精神的關系,以及現(xiàn)代語境中中西革命觀的異同,從而完成了對傳統(tǒng)“革命”精神流變的考察。

    “革命”一詞成為新的漢語時代用語,源于日本。日本在走向近代化時,采用了中國《易經》中的“革命”一詞,來譯讀西方文明中代表歷史前進的“Revolution”一詞,但排斥了中國“革命”一詞中固有的“武力”內涵,取而代之的意思是尊王改革。這樣,就使“革命”一詞不僅有別于中國《易經》中的本義,而且也剔除了西方文明“Revolution”中含有的暴力激進的思想。究其原因,正如日本學者溝口雄三所說:“兩者之間橫亙著難以逾越的兩國傳統(tǒng)之差異,即一方是根植于中國易姓革命思想的傳統(tǒng);另一方則是根植于日本萬世一系的天皇觀這一歷史事實。”[13]

    到明治時代,由于“革命”一詞包含的尊王改革之義已經深入人心,所以,“明治維新”和“明治革命”成了同義語。日本人對“革命”的這種理解,得到中國資產階級改良派代表梁啟超的熱烈追捧,他說:“聞‘革命’二字則駭。而不知其本義實變革而已。革命可駭,則變革其可駭耶?”“Revolution之事業(yè)——即日人所謂革命,今我所謂變革——為今日救中國獨一無二之法門?!盵14]顯然,這種“革命”就是“變革”。后來,他提出的所謂“詩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說界革命”等,均指這樣的“革命”。

    中日甲午戰(zhàn)爭之后,資產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均提到過“革命”一詞,但所持態(tài)度截然不同,前者是在否定意義上使用該詞,而后者則是在肯定意義上使用該詞。這就使傳統(tǒng)革命話語逐步突破原先歷史和文化的局限,開始擔負新的歷史使命。

    改良派代表章炳麟竭力倡導改革,反對革命,要求“以革政挽革命”,攻擊“不逞之黨,假稱革命以圖乘釁者,蔓延于泰西矣”[15]。康有為更是把法國革命描述得極其悲慘:“暴骨如莽,奔走流離,散逃異國,城市為墟,而革便頻仍,迄無安息,旋入回淵,不知所極。”[16]“近世萬國行立憲之政,蓋皆由法國革命而來,跡其亂禍,雖無道已甚,而時勢所趨,民風所動,大波翻瀾,回易大地,深可畏也?!盵16]9盡管章炳麟和康有為對西方革命身懷恐懼,并極力貶斥,但他們把這種革命看作是難以抗拒的世界性潮流,也就是說,他們從否定意義上接受了近代西方“革命”的意義,而與中國傳統(tǒng)的“革命”觀念造成微妙的錯置。

    資產階級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則從肯定的角度使用“革命”一詞,并率先恢復了“革命”的本義。據馮自由《革命逸史》所載,“在清季已末年興中會失敗以前,中國革命黨人向未采用‘革命’二字為名稱。從太平天國以至興中會,黨人均沿用‘造反’或‘起義’、‘光復’等名辭。及乙未九月興中會在廣州失敗,孫總理、陳少白、鄭弼臣三人自香港東渡日本,舟過神戶時,三人登岸購得日本報紙,中有新聞一則,題曰《支那革命黨首領孫逸仙抵日》。總理語少白曰,‘革命’二字出于《易經》‘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一語,日人稱吾黨為革命黨,意義甚佳,吾黨以后即稱革命黨可也。”陳少白在《興中會革命史要》中也有相似記載:“我們從前的心理,以為要做皇帝才叫‘革命’,我們的行動只算造反而已。自從見了這樣報紙后,就有‘革命黨’三字的影像印在腦中了?!盵17]孫中山自己在《中國之革命》一文中,也明確指出:“‘革命’之名詞,創(chuàng)于孔子。中國歷史,湯武以后革命之事實已數(shù)見不鮮矣。其在歐洲,則十七八世紀以后革命風潮遂磅礴于世界,不獨民主國惟然,即君主國之所以有立憲亦革命之所賜也。余某中國革命,其所持主義,有因襲吾國固有之思想者,有規(guī)扶歐洲學說事跡者,有吾所獨見而創(chuàng)獲者”[18]?!坝嘀锩髁x內容,賅括言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是已。”[18]可見,現(xiàn)代意義上的“革命”一詞,在宣揚暴力手段的同時,也包含著有關民族、民主和民生內容的社會變革的種種承諾。正如鄒容所說:“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爭存爭亡過渡時代之要義也;革命者,順乎天而應乎人也;革命者,去腐敗而存良善者也;革命者,由野蠻而進文明者也;革命者,除奴隸而為主人者也?!盵19]這就把“革命”一詞的古今中外的意義融為一體了。

    二、農民革命話語的歷史傳承

    在中國古代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還有農民與儒家知識分子分享了革命話語的解釋權。早在夏王朝,就有夏桀殘暴,國人 (居住在城中的平民百姓)起義的傳說。據《尚書》所載,商湯對國人說:“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正”。那么,夏桀罪在何處呢?“夏王率遏眾力,率割夏邑”。有鑒于此,國人發(fā)出了“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的吼聲,[4]68-70也就是說,夏朝國人起義,源于夏王無道,違背天命。而國人起義,乃是受命于天,并將得到上天的賞賜。而問題的關鍵是,起義或革命,是你死我活的斗爭,意味著暴力最終解決一切困境。

    秦末農民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對于后來農民戰(zhàn)爭和歷史發(fā)展具有深遠的影響,歷來被人們重視。所以,陳勝、吳廣的農民革命話語也具有代表性。從根本上講,陳勝、吳廣起義源于秦末統(tǒng)治階級和被統(tǒng)治階級矛盾的激化,被統(tǒng)治階級已經到了無法生存的地步。正如董仲舒上書漢武帝所說: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買賣,富者天連阡陌,貧者亡立錐之地”。[7]董仲舒將一切責任推到商鞅的身上是不公正的,但說明當時現(xiàn)實的確是民不聊生。

    起義的直接原因是貽誤了行期,按秦律當斬?!妒酚洝匪d:“二世元年七月,發(fā)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xiāng)。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痹谶@種情況下,陳勝、吳廣才合計:“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20]也就是說,他們是被迫起義的。

    即使決定了起義,陳勝、吳廣還是要進一步尋求革命的神圣性,于是,他們共同編造了“漁腹丹書、篝火狐鳴”的故事,讓神鬼賦予他們起義的合法性和神圣性。就好像漢高祖劉邦起義之時,大蛇當?shù)?高祖斬之,后人傳為赤帝之子殺白帝之子,實為天意。一切準備就緒后,他們用計殺戮了兩位都尉,并以其頭顱祭旗,表明了暴力革命的豪情壯志。至此,陳勝、吳廣最終喊出了他們的革命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三老、豪杰進一步對這個口號進行了補充:伐無道,誅暴秦。從這個革命口號,我們可以得出:一方面,革命是合法的,因為秦王無道,暴虐百姓。不僅如此,革命也是神圣的,因為天神、地祇、人鬼已經知曉并同意了他們的起事。另一方面,革命是殘酷的,王侯將相不會自動退出歷史舞臺,必須以武力推翻他們的統(tǒng)治,建立自己的理想王國,使自己成王成侯。這樣,秦末農民起義就為我們建構了“削木為兵,揭竿為旗”的革命氣概,發(fā)揚了光榮的斗爭傳統(tǒng)。

    當然,也有人認為,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具有階級覺悟性,也就是說,他們意識到了農民階級的歷史地位,從而自覺地發(fā)起革命,并通過武裝暴動來推翻秦王朝的反動統(tǒng)治。這個問題要具體分析,筆者認為有拔高的嫌疑。如果真是這樣,那就意味著先秦農民具有了初步的馬克思主義覺悟水平,這是不現(xiàn)實的。首先是革命思想局限性的問題。陳勝早有鴻鵠之志,與同耕者相約“茍富貴,無相忘”,尤其在失期當斬的死亡威脅下,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來鼓動戍卒起義反秦,[20]1952否定了傳統(tǒng)的等級觀念和固有的等級秩序,堪稱農民反封建革命話語體系的初步形成。但陳勝之所以具有這種思想,是他長期受剝削、受壓迫,生活貧困,社會地位低下決定的,但也受到戰(zhàn)國以來社會階級結構發(fā)生蛻變和世侯世卿之局被破壞的時代影響。“游說則范睢、蔡澤、蘇秦、張儀等徒步而為相,征戰(zhàn)則孫臏、白起、樂毅、廉頗、王剪等白身而為將”[21](卷2),這是戰(zhàn)國以來較為普遍的現(xiàn)象,所以墨子說:“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盵22]46可見,富貴貧賤可以移易的思想并非陳勝獨有,也非陳勝始有,只是說明陳勝深受這種思想的影響,他希望通過自己的革命行動來改變自身現(xiàn)實,從而實現(xiàn)成圣成王目標。事實上,他自立為王、富貴榮華以后,對當年的同田老友并不是“無相忘”,而是“斬之”。陳勝、吳廣的革命思想是有很大的歷史局限性的。

    其次是群眾觀點局限性的問題。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農民戰(zhàn)爭,因為是第一次,在許多方面都是前無古人,以首創(chuàng)之功載入史冊。他們在起義前注意了動員組織工作,和同時代的其他幾支起義軍比較,無疑是首屈一指的。但與以后幾次全國性大起義,如黃巾軍起義、黃巢起義、白蓮教起義相比較,他們的宣傳組織工作又是不夠的。當然,他們不可能具有人民群眾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的思想,更無從做到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從陳勝對待他的老朋友的記載來看,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最后是領導權思想的局限性問題。史料所載,陳勝在舊貴族和農民起義領袖之間是劃不清界限的,陳勝殺了農民起義軍領袖葛嬰,原因是葛嬰在不知陳勝稱王的情況下立襄疆為楚王,襄疆本人并非豪門強族之后。盡管后來葛嬰采取了斷然措施,以示全力擁戴陳勝,但仍然得不到他的寬恕??墒菍τ谄渌恍┕环Q王的舊貴族,陳勝卻讓了步??梢?陳勝并沒有解決好領導權的問題。盡管陳勝吳廣起義本身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他們畢竟開創(chuàng)了中國農民革命話語之先河,為后續(xù)農民革命提供了話語指南。

    東漢黃巾軍起義,提出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革命口號,[23]1553有人認為這是一個封建迷信話語,缺乏革命性,其實不然。兩漢時期,讖緯迷信盛行,陰陽五行泛濫?!逗鬂h書》記載:“述亦好為符命鬼神瑞應之事,妄引讖記,以為孔子作春秋,為赤制而斷十二公,明漢至平帝十二代,歷數(shù)盡也,一姓不得再受命……五德之運,黃承赤而白繼黃,金據西方為白德,而代王氏,得其正序。”[23]357也就是說,黃巾軍以迷信的形式表達了用武力推翻東漢地主階級政權的決心。之所以說“歲在甲子”,是因為“甲子為初始”,[24]卷93第8六十數(shù)終,歲在甲子,當與人民重新更始的意思。為了更清楚地了解黃巾軍獨具特色的農民革命話語,不得不提到《太平經》中的一些革命思想:一是指出了地主階級的無窮罪惡?!柏斘锬颂斓刂泻退?以共養(yǎng)人也?!倍刂鲄s“積財億萬,不肯救窮周急,使人饑寒而死,罪不除也?!钡刂麟A級不僅占有大量財物,寧可令其腐爛也不施與窮人,而且利用高利貸盤剝農民,所以“百神憎之”。二是主張“財產公有”,人人都有平等享用的權利?!皞}中之鼠,常獨足食,此大倉之粟本非獨鼠有也。少內之錢財,本非獨以給一人也,其有不足者,悉當從其取也。愚人無知,以為終古獨當有之,不知乃萬戶之委輸,皆當?shù)靡率秤谑且??!盵24]卷67

    《太平經》與黃巾軍關系密切,是張角領導農民起義的組織文獻,其中的平均主義思想無疑是小農的思想方式,它是企圖以平分一切財富的心理,即是以原始的農民“共產主義”的心理來改造當時社會,達到擺脫封建剝削的目的。這種思想雖然是一種空想,但其實質是以“財產公有”的制度來反對地主階級的私有財產制度和封建特權,因此,它構成農民反對地主斗爭中最革命的思想,代表了當時農民革命話語的最高水平,為“等貴賤、均貧富”口號的提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隋末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固然是由于統(tǒng)治者的強取豪奪,但其中最使人不能忍受,并導致其陷入絕境的就是兵役和徭役負擔過重。其中早期農民起義領袖王薄的詩歌《無向遼東浪死歌》最能說明問題:“長白山前知世郎,純著紅羅綿背襠。長槊侵天半,輪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蕩。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盵25]5619這個革命口號無疑令人振奮,但它的局限性也是很明顯的,說明當時農民起義純粹是為了爭取生存權而斗爭。所以起義呈多點爆發(fā)、參加階層復雜、力量分散的特點,表明隋末農民革命覺悟很有限,他們雖然殺掉了暴君楊廣,卻對貪官污吏和地主豪強很少斗爭,這種革命話語實踐的歷史局限性在唐末農民起義中得到了較好的彌補。

    唐朝末年,土地兼并嚴重,高利貸猖獗,階級分化明顯。此時的農民革命話語有了全新的內容。一方面,從理論上講,唐末農民起義的口號反應了農民樸素平均主義思想和革命覺悟的提高。裘甫領導的農民起義明確提出“改元曰羅平,鑄印曰天平”的口號,[25]8080“羅平”的含義已經難以考證,但從“天平”二字觀察,似有“為天均平”之意。王仙芝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黃巢自稱“沖天太保均平大將軍”。另一方面,從實踐來看,唐末農民戰(zhàn)爭反應了農民初步的階級意識。他們不僅反對封建國家,而且反對整個統(tǒng)治階級,特別是大地主階級。他們的成分相對單純,力量相對集中,在整個起義過程中,對地主豪紳和高利貸者進行前所未有的斗爭,而“遇窮民于路,急行施遺?!盵26]3668所有這些表明,唐末農民革命話語理論與實踐取得了重大進展。

    北宋初期,王小波、李順首先提出“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的革命口號,[27]卷8并在革命實踐中,“悉召鄉(xiāng)里富人大姓,令具其家所有財粟,據其生齒足用之外,一切調發(fā),大賑貧乏?!盵28]卷25這是中國農民起義史上最早提出并實踐平均主義思想的偉大壯舉。鐘相、楊么將北宋農民革命話語推向了高潮,他們明確提出了“等貴賤,均貧富”的斗爭綱領,而且進一步提出了推行這一綱領的政治主張,即封建史學家所說的:“謂國典為邪法,謂殺人為刑法,謂劫財為均平”,稱義軍為“爺兒”。他們主張徹底推翻壓迫人民的南宋政權,故在起義后“相遂稱楚王,改元天載”[29]卷81。鐘相用短短六個字的精確語言,概括了當時農民階級的基本主張與要求,表述了農民起義的反封建的革命性質,從而構成了農民革命的政治與經濟綱領:用農民的平等思想反對封建法權的貴賤等級制度,用農民的平均主義思想反對貧富不均的社會現(xiàn)狀,標志著中國古代農民革命話語發(fā)展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

    元朝末年,韓山童等人編造“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的神話傳說,[30]卷3組織和發(fā)動了農民起義。劉福通更是明確提出了“天遣魔軍殺不平,不平人殺不平人;不平人殺不平者,殺盡不平方太平”的口號。韓山童戰(zhàn)死后,朱元璋接過義軍領導權,他打出的旗聯(lián)是——“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31]可見,元末農民革命話語在理論上并無大的建樹,只是在組織上更嚴密,在實踐上更勇猛。同時,從他們的革命話語中,可以看出元朝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雙重激化。這也成為洪秀全“誅盡胡虜開天國,斬滅妖魔定太平”,和孫中山“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先聲。

    中國古代農民革命話語在明末李自成起義時發(fā)展到巔峰,李自成明確提出了“均田免糧”和“平買平賣”的口號,直接沖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反映農民獲得土地的要求,標志著我國農民階級反對封建地主階級的斗爭已開始觸及到階級斗爭深刻的經濟根源,斗爭的內容進一步深化,對廣大農民的吸引力更加強大。盡管在實踐中并沒有完全做到,但我們不能抹殺其進步意義。

    三、傳統(tǒng)革命話語的現(xiàn)代超越

    馬克思主義革命話語輸入中國,并逐步與中國固有的革命話語相結合,形成中國特色的無產階級革命話語,才最終實現(xiàn)了古代革命話語的現(xiàn)代超越。馬克思主義革命話語體系主要指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作中關于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相關論述,同時,也包括列寧關于上述問題的經典文本,如《共產黨宣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哥達綱領批判》、《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共產主義原理》、《反杜林論》、《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國家與革命》等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這些文本中,系統(tǒng)論證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根本對立,闡明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規(guī)律。

    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到目前為止的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盵32]250但是,資產階級時代的階級斗爭有了新的特點,“它使階級對立簡單化了。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敵對的陣營,分裂為兩大相互直接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盵32]251隨著大工業(yè)的發(fā)展,“資產階級賴以生產和占有產品的基礎本身也就從它的腳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產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盵32]263無產階級要最終戰(zhàn)勝資產階級,必須建立新型的無產階級政黨——共產黨。共產黨人的最近目的和其他一切無產階級政黨的最近目的一樣:使無產階級形成為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由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共產黨人可以用一句話把自己的理論概括起來:消滅私有制。因此,“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tǒng)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發(fā)展過程中要同傳統(tǒng)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盵32]271-272馬克思、恩格斯預言,“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lián)合體,在那里,每個人都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盵32]273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他們公開宣布,“共產黨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xiàn)存檔社會制度才能達到。讓統(tǒng)治階級在共產主義革命面前發(fā)抖吧。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盵32]285-286

    先進的中國知識分子在傳播西學的過程中,也輸入了馬克思主義,特別是對馬克思主義革命話語體系情有獨鐘,他們在選擇中傳播,在傳播中選擇,使馬克思主義革命話語體系源源不斷地引入中國,并逐步實現(xiàn)中國化。究其原因,從根本上講,這是當時中國社會現(xiàn)實的必然要求,當然,也離不開傳統(tǒng)革命話語的積極作用。正是在馬克思主義革命話語體系的指引下,我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但這種話語的歷史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特別是在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革命話語的轉型也是歷史的必然。

    [1]趙一凡.歐美新學賞析 [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6.

    [2]諾曼 TS·費爾克拉夫.話語與社會變遷[M].殷曉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

    [3]雷蒙·阿隆.知識分子的鴉片[M].呂一民,顧航,譯,北京:譯林出版社,2005.

    [4]尚書[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7:202.

    [5]周易[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3:220.

    [6]周立波.周立波文集(第 1卷)[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43.

    [7]班 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0:2679.

    [8]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20.

    [9]焦 循.孟子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7:145.

    [10]梁啟雄.荀子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3:235.

    [11]蒙文通.蒙文通文集(第 3輯)經史抉原[M].成都:巴蜀書社,1995:l67.

    [12]轉引自蕭統(tǒng).文選 (第 6卷)[M].李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147.

    [13]溝口雄三.中國民權思想的物色[C].見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國現(xiàn)代化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343.

    [14]梁啟超.釋革[N].新民叢報,1902,(22).

    [15]章炳麟.論學會有大益于黃人,亟宜保護[N].時務報, 1897,(19).

    [16]康有為.進呈法國革命記序[C].中國史學會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 (第 3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7]陳錫祺.孫中山年譜長編 [M].北京:中華書局, 1991:102.

    [18]孫中山.中國之革命——為上?!渡陥蟆肺迨苣昙o念而作[C].轉引自黃彥.自傳及敘述革命經歷,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

    [19]周永林.鄒容文集[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3:41.

    [20]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1950.

    [21]趙 翼.廿二史札記·漢初布衣將相之局[M].北京:中國書店,1987:卷 2.

    [22]墨 子.墨子[M].廣州:廣州出版社,2001:46.

    [23]范 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0.

    [24]上海書店出版社編.道藏·太平經[M].上海:上海書店,1988.

    [25]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26]劉 昫.舊唐書·黃巢傳[M].北京:中華書局,2000.

    [27]王辟之.澠水燕談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1.

    [28]沈 括.夢溪筆談[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5.

    [29]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M].北京:中華書局,1956.

    [30]葉子奇.草木子·克謹[M].北京:中華書局,1959.

    [31]宋 濂.元史·河渠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0.

    [3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責任編輯:衛(wèi) 華

    The HistoricalDevelopment andM odern Surmounting of Traditional Revolutionary D iscourse

    L IJunlin

    (School ofLiterature and Journalis m Communication,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Hunan,412008)

    Discourse is the combination of both the ideological system and perfor mance,and revolution is to seize power by using violentmeans.Ancient Chinese revolutionary discourse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say Confucian and peasants’,but both of them were limited by history.Marxist revolutionary discourse is themost advanced and scientific discourse system.And it built Marxist revolutionary discours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combining itselfwith the specific situation in China,indicating the realization of the historic leap of traditional revolutionary discourse.

    revolutionary discourse;Confucian revolutionary discourse;peasant revolutionary discourse;Marxist revolutionary discourse

    K201;G206

    A

    1674-117X(2010)04-0104-06

    2010-03-19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資助項目(09YJA710020);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資助項目(0801011A)

    李軍林 (1968-),男,湖南工業(yè)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文化傳播學研究。

    猜你喜歡
    陳勝話語革命
    現(xiàn)代美術批評及其話語表達
    河北畫報(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Transient air-water flow patterns in the vent tube in hydropower tailrace system simulated by 1-D-3-D coupling method *
    油改水革命誰主沉浮
    上海建材(2017年5期)2018-01-22 02:58:52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
    粉紅革命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48:47
    話語新聞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話語新聞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0
    “那什么”的話語功能
    當代修辭學(2014年1期)2014-01-21 02:30:20
    Influence of flow field on stability of throttled surge tanks with standpipe*
    讀《革命年代》遐思錄
    軍事歷史(1992年2期)1992-08-21 06:19:00
    清水县| 高青县| 台北县| 阿克苏市| 焦作市| 迁安市| 太保市| 河源市| 乌拉特中旗| 玉门市| 尚志市| 上林县| 手游| 黄浦区| 柳州市| 汪清县| 新乐市| 镇赉县| 胶州市| 岑巩县| 逊克县| 禹城市| 桃园市| 南宫市| 乌拉特后旗| 景谷| 阳泉市| 柳河县| 蒙阴县| 灵武市| 碌曲县| 乌苏市| 宜良县| 永胜县| 青铜峡市| 共和县| 荔波县| 泸州市| 肇庆市| 景德镇市| 太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