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聯(lián)
(湖南工業(yè)大學繼續(xù)教育學院,湖南株洲 412008)
禮的傳統(tǒng)意蘊及當代價值的思考①
陳 聯(lián)
(湖南工業(yè)大學繼續(xù)教育學院,湖南株洲 412008)
隨著我國“禮”的復蘇,重新審視“禮”的傳統(tǒng)意蘊,其豐富而廣泛的內容,蘊含著許多與時代精神相一致的合理知識價值和文化價值。傳承和發(fā)揚“禮”的精神,使其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立國精神要素之源、文明行為的標尺、修身踐行之本,最終實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現(xiàn)代文明的價值。
禮;傳統(tǒng)意蘊;和諧社會
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在五千年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禮文化就是中華民族其寶貴的精神財富之一?!岸Y”對于一個公民文明素質的養(yǎng)成,對于一個國家形象的塑造,對于一個社會的和諧發(fā)展是極為重要的。我們應汲取傳統(tǒng)禮文化的營養(yǎng),并與現(xiàn)代文明相結合,更好地發(fā)掘禮在當今的價值。
禮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xiàn)象,是社會文明進步的產物和重要標志。禮儀起源人類的的祭祀活動,“禮之名,起于事神?!薄墩f文·示部》解釋:“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逼浔疽馐侵妇瓷?表示敬意的活動,它有一定的規(guī)矩、儀式。夏代開始禮制,商代禮儀已滲透到社會生活中的各個層面,到周公時代的周禮已比較完善。戰(zhàn)國后期荀子提出的“禮論”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也是其教育思想的出發(fā)點。荀子說:“人無禮而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盵1]旬子認為禮是一種實踐可行的東西,是人類清醒理智的歷史產物,是社會用來維護政治秩序和規(guī)范人倫的客觀需要,由此可以看出禮已上升為立業(yè)、治國的根本。進入現(xiàn)代社會后,人們把這種禮儀活動擴展到社會各階層,運用于人們廣泛的社交活動中。禮作為中國古代的一種傳統(tǒng)文化,它的積極作用顯而易見。
1.禮是文明與野蠻的區(qū)別
孔子作《春秋》,以為萬世龜鑒。他認為在夷狄與諸夏關系中,諸夏代表著文明和先進,夷狄代表著野蠻與落后,歷史的進程當以諸夏為中心,由諸夏的文明改造夷狄的野蠻,使原先落后野蠻的夷狄逐漸向文明先進過度,最終達到諸夏的文明進化水準,實現(xiàn)大同的理想。韓愈在他的名著《原道》中說:“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于中國則中國之?!彼J為《春秋》講的無非是嚴夷夏之別,而夷夏之別無非是一個禮字。春秋時期,禮崩樂壞,造成混亂的局面,實質上是文明與野蠻的斗爭,即“禮‘者與’非禮”者,誰統(tǒng)治誰的斗爭。而歷史的進步,往往是在文明戰(zhàn)勝野蠻之后得以推進。
2.禮是自然法則的體現(xiàn)
在人與宇宙、人與自然的關系上,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主張?zhí)烊撕弦?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道家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老子提出“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還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泵鞔_指出了人要以尊重自然規(guī)律為最高準則。莊子也表達了人必須與自然和諧的觀點,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認為“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笨鬃诱J為行“圣人之道”者,要“敬天知命”,達到與天地相通、天人合一的境界。人類社會要與天地同在,就必須“因陰陽之大順”,順應自然規(guī)律,仿效自然法則才能生存。因而,治國、修身之道只有與天道一致,才是萬世之道,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3.禮是人性合理的制約
《論語》: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意為人修身應講究二個方面即“質”和“文”?!百|”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品德,比如誠信、質樸、正直、謙讓,這是做人的本色?!拔摹?就是一個文明人的典雅的“文采”。只重品質樸實,而不重儀表禮節(jié)文雅,則顯得粗野;只重儀表禮節(jié)文雅,而缺乏質樸的品質,則顯得虛浮??鬃诱J為:虎豹與犬羊的不同就在于它們的皮毛上面的“文”有所區(qū)別,如果剃掉它們的皮毛,能區(qū)分出虎豹和犬羊嗎。因此,不得不說,“質”是“文”的依據,“文”是“質”的外現(xiàn)?!抖Y記》里有名非常經典的話,謂之:“德輝動于內,禮發(fā)諸于外”。德是禮的源泉和動力,禮是德載體和表征。可見,中國人的禮,非常強調內在的德性,把它當做學習禮的起點。
4.禮是社會活動的準則
孔子在《禮記正義》說:“禮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國而無禮,譬猶瞽之無相與,倀倀乎其何之……”孔子認為,禮是做事的方法。在孔子心目中,禮為治理國家社稷之準繩,是建設軍隊、獲取軍事勝利的根本保證,同時也是衡量政治的標準尺度。所以《禮記》中寫道:“禮者,理之不可易者也”?!耙住笔歉囊?、移易的意思。禮體現(xiàn)的是不能改易的道理,具有最大的合理性。如果喪失了禮,國家便陷于混亂無序,軍隊建設和軍事勝利則失去保障,社會就失去和諧。
回味傳統(tǒng)“禮”文化的意蘊,面對日益復興的中華民族,我們行走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汲取禮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傳承和發(fā)揚禮儀之邦的美譽,營造一個美好的社會環(huán)境,純化的社會風氣和塑造良好的公民素質是值得我們身體力行的。
1.和諧社會的基礎
中國的禮文化是一種和諧文化。禮文化注重社會中的共生意識、秩序意識,強調人與社會的依存關系,主張社會發(fā)展和個人發(fā)展的良性互動,主張個人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自覺地擔負社會責任,遵守共同的行為準則[2]。《論語·學而》曰:“禮之用。和為貴?!边@句話概括了禮的基本價值追求——貴和,即崇尚、注重和追求和諧。和諧不論在中國古代還是現(xiàn)代,都是社會管理的終極價值追求。和諧社會應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表現(xiàn)在人與人之間是公平誠信的、友愛互敬的,表現(xiàn)在人與自然之間是安定有序的、和睦共處的。目前,尚有諸多因素造成社會的不和諧,由于人們接受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文化水平的不同,在對待事特的態(tài)度和認識層次上存在差異,因而造成人與人不和諧、人與自然不和諧的現(xiàn)象。人際關系不和諧、道德滑坡、法紀松弛造成的社會秩序不和諧;人的物欲膨漲對自然的無窮掠奪,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造成的自然環(huán)境的不和諧等等。消除這些不和諧的因素,構建和諧社會,除了依靠政治、經濟、法紀制約和教育引導外,禮儀的規(guī)范和約束作用亦不容忽視。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的精神要求日益發(fā)展,人人都在尋求一種充滿友愛、真誠、理解、互助的溫馨和諧的生存環(huán)境,尋求充滿文明與友善,真誠與安寧的空間,反映了人與人的和諧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的要求??鬃釉凇抖Y記·中庸》指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種“中”與“和”的思想,旨在通過禮來節(jié)制人的“過”與“不及”,用禮治來規(guī)范和約束行為方式,協(xié)調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的安定和健康發(fā)展,具有積極的作用。
2.立國精神要素之源
孔子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禮儀學專家,他把禮作為治國安邦的基礎。他主張“為國以禮”、“克己復禮”,并倡導人們“約之以禮”,做“文質彬彬”的君子。管仲則把禮看作人生的指導思想和維持國運的支柱。他說:“禮儀廉恥,國之四維”。隨著社會越進步,人們的精神生活就越豐富,對文化產品的需求就會越旺盛,文化在國家綜合國力中的地位就越重要,文化的“軟約束”功能對經濟發(fā)展產生影響就越大。比如經濟信譽這種文化因素,良好的經濟信譽能夠提升一個經濟體的美譽度和競爭力,而信譽缺失則會起到相反的作用。當經濟發(fā)展到一定時期,尤其是當這個經濟體開始對外產生影響,并越來越頻繁地與其他經濟體發(fā)生交流和競爭時,文化對經濟發(fā)展的制約和影響作用就會越來越明顯。因此,“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我國目前的戰(zhàn)略決策。加大“軟實力”的建設,不但可以在純化社會風氣、樹立民族形象等方面發(fā)揮作用,還可以為經濟、政治、外交的發(fā)展助力。21世紀是各國軟實力較量的時代。韓國人用電視劇《大長今》在全世界樹立起了良好的民族形象,還趁機把《大長今》中的扇子、服飾、食品等長今文化系列產品推銷到了亞洲各國,賺得盆滿缽滿。禮儀既樹立了韓民族形象又拉動了經濟。今天,我們也開始在全世界建設孔子學院,傳播孔子的文化和思想,孔子成為我國政府輸出文化進行軟實力展示的最便利的文化符號。這說明我們不僅僅滿足于一個經濟大國的國際形象,而且在致力于營造文化大國或者說價值大國的形象,以吸引更多的外資和促進國際間的文化、貿易往來,從而推動我國經濟建設的發(fā)展。
3.文明行為的標尺
中國作為一個具有悠久文化的文明古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美稱,因而“禮儀”一詞,很早就被作為典章制度和道德教化使用。禮儀作為一定的章法,成為人們有章可循、可以自覺學習和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實現(xiàn)社會交往各方的互相尊重,從而達到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睦。荀子說:“禮者,人道之極也?!卑讯Y看作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把識禮、循禮與否作為衡量人的賢愚、修養(yǎng)的尺度。孟子曾說:“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盵3]禮的良性循環(huán)借助這樣的機制而得以生生不已。管子說:“倉廩實而知禮儀,衣食足而知榮辱”,可見禮儀既體現(xiàn)了人類社會不斷擺脫愚昧、野蠻、落后,促使整個社會進化的程度,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明與進步、開化與興旺的標志。今天,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fā)展,物質生活條件的逐步改善,社會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人們對禮儀倍加推崇。[4]注重文明修養(yǎng),講究禮儀,讓我們每個現(xiàn)代人都成為禮儀的載體、文明的化身。
4.修身踐行之本
孔子曾說:“博學于文,約之以禮。”禮儀雖然對個人有較強的約束力,但它永遠是一封“介紹信”,能有效地展現(xiàn)施禮者的教養(yǎng)、風度和魅力,體現(xiàn)一個人的學識、修養(yǎng)和價值。德行修養(yǎng)屬于內在的東西,它本身不能被直接感知,而是要通過禮儀等行為表現(xiàn)出來,也可以說禮儀是一個人的內在修養(yǎng)和素質的外在表現(xiàn),是人心靈美的外在體現(xiàn)。禮的精神是修身的重要內涵,禮的形象是踐行的外部表現(xiàn)。禮儀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境界。因此,修身踐行還需內省自律,儒家認為,只有內心有德行,外在規(guī)范言行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禮??鬃咏虒W生:“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盵5]在孔子看來,凡是不符合禮儀規(guī)范的都是不可以做的,人的一切行為舉止都要符合禮儀規(guī)范,處處守禮行禮,方可成性,養(yǎng)成有彬彬有禮、溫文而雅的德行和風度。如今,隨著社會的進步、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人們對內對外交往的日益頻繁,禮儀更成為人們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得體的禮儀,可使個人生活充滿自信、友愛和歡樂,使民族精神煥發(fā)出青春魅力。在對外交往中,儀態(tài)大方、彬彬有禮,舉止莊重、不卑不亢,可以表現(xiàn)我們泱泱大國的國民精神風貌,也成為我們擴大開放、增進友誼、促成合作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禮儀修養(yǎng),不僅是現(xiàn)代文明人必備的基本素質,而且是社會交往和事業(yè)成功的一個重要條件。
在經濟飛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中國,在國際化的今天,中國要想在世界舞臺上受到更多人的青睞和關注,塑造和諧文明的國家社會形象是根本,而傳承禮儀,倡導禮儀,運用禮儀是最重要的因素。人們需要禮儀,社會呼喚禮儀。“身居禮儀之邦,應為禮儀之民”已成為人們的共識。
[1]北京大學《荀子》注釋組.荀子新注[M].北京:中華書局,1979.
[2]彭 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M].北京:中華書局,2004.
[3]孟 軻.孟子·滕文公: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4]蔣璟萍.和諧社會視野的公民禮儀素質教育[J].河南社會科學,2009(3):176-178.
[5]朱 熹.論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陳澔注.禮記集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責任編輯:衛(wèi) 華
On the TraditionalM ean ing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Etiquette
CHEN Lian
(College of Continuing Education,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Hunan,412008,China)
W ith the revival of etiquette,it is vital that we reexamine its values and significance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This notion is quite consistentwith the values of the modern Chinese society.Therefore,the inheritance and popularizing of this notion can well be the foundation on which we build our harmonious society.It is also the source of our natural character,the standard of our behavior,and the root of self-cultivation.Finally, this ancient conceptwill do its due part in forging a modern civilization.
etiquette;traditionalmeaning;harmonious society
G03
A
1674-117X(2010)04-0081-03
2010-05-12
陳 聯(lián)(1967-),女,重慶人,湖南工業(yè)大學繼續(xù)教育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教育管理與禮儀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