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娥
淺析學生參與課程實施及其研究
何 娥
學生是課程實施及其研究中的一個弱勢群體。為改善課程實施的成效,有必要把學生納入課程實施及其研究中。學生參與課程實施有利于促進課程變革走向成功;學生參與課程實施及其研究具有三種形式,即學生作為數(shù)據(jù)來源、學生作為積極反應者、學生作為共同研究者。在新的課程實施及其研究中應該加強對學生的關注。
學生;課程實施;課程變革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發(fā)展,課程實施應運而生并日益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它的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直接原因是對“學科結構運動”的反思,那種認為“只要課程變革計劃完善就可以自然地在實施過程中達到預期結果”的假設受到普遍質疑。[1]
自從課程實施提出以后,很多研究者都對其進行了研究探索;如加拿大的課程專家富蘭(Fullan)、美國課程學者伯曼和麥克勞夫林(Berman & McLaughlin)等人。
時至今日,課程實施已經成為課程研究中一個相當成熟的領域。然而仍有許多問題還未進行深入的探討。其中一個方面就是“學生參與課程實施及其研究”。理查遜與普萊瑟(Richardson & Placer)指出,課程實施研究經歷了三個發(fā)展階段。第一階段是富蘭提出的“采用時期”,它以20世紀60年代的課程改革為代表。這次改革把焦點集中在課程包(curriculum package)的開發(fā)上,極少考慮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第二階段的實施研究以20世紀70年代伯曼與麥克勞夫林(Berman & McLaughlin)等人主持的蘭德計劃為開端。在這一階段中,研究者認識到學校的組織機構是決定課程實施能否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并且開始關注教師對課程實施的影響。在第三階段中,課程實施研究關注兩個方面:一是關注影響教師轉變的個體因素,另一方面關注學校的組織和結構變革。[2]從以上的三個發(fā)展階段我們可以得出:雖然課程實施的研究不斷的靠近學校和課堂,但是仍未關注學生。
與此同時,學生在課程變革的實踐過程中也沒有得到研究者的關注,盡管大家都明確教育的主要任務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但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學生只是改革的對象,他們的建議和意見幾乎無人問津。正如富蘭所說“當成人考慮到學生時,他們把學生當作變革的潛在受益者,而很少將學生視為變革過程與學校組織的參與者”。[3]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聲音在變革過程中消失了,成為課程實施及其研究中的一個弱勢群體。
課程改革和實施的最終目標是實現(xiàn)學生的發(fā)展,要求課程實施應以學生為本,離開學生的發(fā)展,將毫無意義。課程實施尤其是大規(guī)模課程變革的實施是發(fā)生在多個水平上的。在富蘭看來,課程改革同時發(fā)生在國家、社區(qū)和學校三個水平上,各個水平之間相互影響。除此之外,課程實施的另外一個重要場所是課堂,課堂上的師生互動影響著課程改革的成效。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在經過國家、地方、學校以及課堂的過濾之后,課程改革的方案才能作用于學生,即在這四個水平上形成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中介效應。所以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要充分考慮這些因素,特別是學生的學習活動。其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1.學生對課程方案的支持態(tài)度影響著課程實施的效果。
課程變革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出現(xiàn)積極的變化,而學生恰恰就是這些變化的主要角色。成功的課程實施需要得到學生的積極配合。學生持支持態(tài)度則意味著他們能夠積極配合教師開展各種課程改革活動,并能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為課程實施提供有利的建議和修改意見,促進課程實施,相反,如果學生認為學校和教師只是為了搞某些改革實驗,這些改革往往好壞參半,自己或許成為其中的犧牲品,他們對課程實施持消極態(tài)度。另外有的課程改革在決策過程中從未考慮學生,導致學生對其沒有明確的認識,這不但使課程實施的進程受到阻礙,而且對改善學生的學習活動也沒有益處。因而,在課程實施中多關注學生、聆聽他們的見解不僅能改進其學習成果,而且能改善課程實施的效果。
2.學生參與課程實施會推動實施的進程并能促進課程改革走向成功。
學生作為課程實施的積極響應者,能與教師及學校的各種課程改革內容、形式、方法積極配合,推動實施的進程。另一方面,來自學生的影響也可能是消極的。例如,當教師盡了所有努力,仍有大多數(shù)的學生對教學內容感到困惑難解時,學生就會產生懷疑,方案的科學性將受到質疑,阻礙課程實施的進程。如果學生能夠參與課程實施,他們就會覺得自己也擁有改革的主動權。同時,如果變革促進者能夠發(fā)揮學生在實施中的作用,了解關注他們,并考慮他們的意見,就能夠逐漸推動課程變革走向成功。
3.學生具有參與課程實施的能力。
課程改革的成功得益于各種教育因素的共同作用,學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墒?,他們也只是不斷成長、不斷發(fā)展的未成年人。能否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發(fā)揮積極的作用是決定他們能否參與課程實施必須考慮的問題。??松?Thorkildsen)的研究表明,即使很小的兒童對課堂公平、學生評價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看法。[4]由此看來,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研究者不應低估學生的能力,相反對學生的意見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并賦予一定的參與變革決策的權力。
學生參與課程實施及其研究有許多形式,不同的形式他們所扮演的的角色與參與度之間也是有所區(qū)別的。費爾丁(Fielding)將學生參與學校改善與自我評價的水平分為四類:學生作為數(shù)據(jù)來源、學生作為積極反應者、學生作為共同研究者以及學生作為研究者。這個觀點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學生參與課程實施的基本框架結構。即:學生作為數(shù)據(jù)來源、學生作為積極反應者和學生作為共同研究者。
1.學生作為數(shù)據(jù)來源。
在“學生作為數(shù)據(jù)來源”中,教師與研究者為了從學生那里獲取有關課程實施的信息,開始關注學生,研究者使用多種方法收集學生數(shù)據(jù),比如問卷調查方式、訪談等方法。這些反映了學生對教師、課程、學習以及學校改善的看法,或者采用準實驗設計,以學生的學業(yè)成績作為衡量課程實施成效的依據(jù)。但值得我們重視的是,課程改革不僅會對學生的學業(yè)成績產生影響,也會對學生的其他方面產生更深的影響,比如學習動機、人生價值觀等,因此,教育研究者應盡可能全面地根據(jù)各種學生數(shù)據(jù)來評判課程實施。雖然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認可,但他們還是被動的接受者。
2.學生作為積極反應者。
樂溫認為課程變革如果不增加學生的直接參與就無法成功,且難以進行。變革研究者在促進學生參與課程實施時可以使用兩種策略,即教育策略和組織策略。[5]教育策略的核心在于重新理解變革,將課程變革視為一系列日常發(fā)生的教育事件,這就要求課程變革者了解學生對課程實施、教學與學習的看法。組織策略的核心在于使學生參與變革的管理,比如讓學生參與學校課程實施委員會。還可以通過其他的方式將學生納入變革,如為學生提供培訓和支持,讓學生建立自己討論課程實施的組織等。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研究者認識到學生的積極投入是課程變革取得成功的保障,開始把學生視為實施變革時可與之討論的對象,重視并傾聽他們的意見,然而讓學生參與課程實施的決策和管理也有不足之處,學生的觀點有時會和變革者的觀點不同。因此,學校各工作人員之間應盡量尋求其共同點。再者,如果允許學生參與課程實施,對他們的觀點要予以重視。因為過分重視研究者、教師的主體地位,就失去了學生作為積極反應者的意義。
3.學生作為共同研究者。
費爾丁(Fielding,2001)、高德曼和紐曼(Goldman &Newman,1998 )的兩項研究反映了學生作為共同研究者參與課程實施的形式,前者介紹了英國一所中學進行的“學生作為共同研究者計劃”在三年中的進展,后者則介紹給學生賦予權利發(fā)動、組織與評定學校變革的“優(yōu)質學生領導計劃”。這兩項變革的共同特點在于它們是學校人員和研究者首先倡導建立共享的學校文化,然后調整學校組織結構,鼓勵學生組成自己的變革管理或研究團隊。在這種氛圍下,學生在變革中發(fā)揮的作用越來越大,逐漸成為實施與研究的主角。由此可見,建立負責實施或研究變革的學生團隊是學生作為共同研究者參與課程實施的關鍵措施。
在“學生作為共同研究者”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地位得到進一步的提升,作為教師和研究者的伙伴出現(xiàn)在課程實施中。他們不光對課程改革獻計獻策,還以研究者的身份和老師一同執(zhí)行課程改革的相關行動研究,當然占主導地位的依然是研究者與老師。但我們應注意的是,在三種形式中,學生參與課程實施及其研究的程度依次加深逐漸由被動走向主動。
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是課程改革的最終目標,毫無疑問,學生參與課程實施有其積極的作用。2001年9月我國頒發(fā)《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自此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基礎教育改革運動,隨之高中課程改革也進入了試驗階段。教育研究者也逐步意識到學生與課程實施之間的必然聯(lián)系,如課程實施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發(fā)展、課程實施要照顧學生的可接受性,[5]然而學生參與新課程實施的研究尚在發(fā)展階段。為了保證新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同時也為了拓展我們對課程實施的理論認識,政策制定者、變革促進者和實施研究者都必須充分關注學生,并且嘗試以多種形式將學生納入新課程實施的研究之中。
[1]張華.論課程實施的涵義與基本取向[J].外國教育資料,1999,(2).
[2]Richardson V,Placier P.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4th ed.).Washington D C,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2001:907.
[3]Fullan M. 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3rd.ed.)[M].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1:151.
[4]Thorkildsen .What is Fair?Children’s Critiques of Practice that Influence Motivation[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4,86(4):475—486.
[5]劉啟迪.論學生與課程實施的關系[J].課程·教材·教法,2002,22(2):8—11.
ABriefAnalysisofStudents’ParticipationinCurriculumImplementationandResearch
He E
Students are vulnerable group in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research.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bring students into the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research.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is conducive to the promotion of curriculum reform to succeed; There are three forms of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this process, namely, students as a data source, a positive response and co-researchers.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tudents in the new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research.
students;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curriculum reform
ClassNo.:G645DocumentMark:A
陳硯秋 蔡雪嵐)
何娥,在讀碩士,西安外國語大學,陜西·西安。研究方向:外語教學法。郵政編碼:710128
1672-6758(2010)06-0022-2
G64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