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琴
考試焦慮的相關影響因素分析
曹建琴
文章對考試焦慮的概念界定及相關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旨在為解決學生的考試焦慮問題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參考。
考試焦慮;影響因素;分析
考試焦慮是我國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是個體對考試過于緊張,擔心考試失敗而形成的一種高度憂慮的負性情緒。這種負性情緒持續(xù)存在,對個體的認知、情感、行為及人格將會造成損害。因此,有必要對考試焦慮問題進行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以解決我國學生普遍存在的考試焦慮問題。
考試焦慮是一種在考試情景下通過個體的認知評價激發(fā)的負性情緒反應,這種情緒會導致各種防御或逃避考試的行為,并影響個體的認知、情緒及人格健康[1]。Culler和Holahan認為考試焦慮是一種注意現(xiàn)象,高焦慮者專注于評價角色而對完成任務缺乏自信心,個體處于高度緊張狀態(tài);而低焦慮者則注意面臨的任務,并有效地發(fā)揮完成任務所需的技能。
2.1 個體成就目標
成就目標是指個體在從事與成就相關的活動(如學習)時所持有的目標,它影響認知過程,進而決定個人在成就情景中的行為表現(xiàn)。成就目標理論認為人在成就情景中通常會采取兩種不同形式的目標:掌握目標和表現(xiàn)目標。掌握目標強調(diào)發(fā)展能力,與個人努力和學習成績呈正相關;表現(xiàn)目標強調(diào)個人能力。表現(xiàn)目標又分為趨向成功和避免失敗兩種目標。趨向成功的表現(xiàn)目標追求的是通過與他人的比較來展現(xiàn)自己的能力,而避免失敗的目標,關注如何避開失敗的情景,以免在別人面前展現(xiàn)出低能的形象。Elliot等人就動機、成就目標和考試焦慮理論,認為考試焦慮是表現(xiàn)—回避目標對考試成績影響的中介機制[2]。
2.2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對實施和完成特定行為任務的能力判斷和能力信念,是影響個體成就行為的重要自我調(diào)節(jié)因素??荚囎晕倚芨惺强荚嚱箲]作用于考試成績的中介變量。高考試焦慮者表現(xiàn)出較低的自我效能感,對自我及行為結果過分關注,懷疑自己對考試的控制能力,當考試出現(xiàn)障礙時,如果努力無效將放棄努力。低考試焦慮者有較高的自我效能感,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考試,在考試過程中可以較好地處理這些障礙。
2.3 學習技巧、應試策略
Paulman強調(diào)缺乏學習技巧、應試策略是高考試焦慮者成績不佳的主要原因[3]。他指出,高考試焦慮的學生比低考試焦慮的學生利用更多的學習時間,但高考試焦慮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注意力集中困難。Paulman認為高考試焦慮的學生將大量的認知資源用于無用的考試焦慮上了,而真正用于學習的認知資源則大大減少。而學習技巧的訓練則可以使學生學會運用較少的認知資源來處理學習任務,從而提高學習成績,降低焦慮水平。Benson,Urman和Hocevar將應試策略定義為與智力相關的結構,應試策略使考試者利用考試題目的特征、形式和考試情景來得到較高的分數(shù),具有較好應試策略的學生其考試焦慮水平較低。
2.4 個體認知
考試焦慮與個體對考試情景的認知有關。當環(huán)境向個體提出要求后,這些要求會被認知為一個機遇或是一個威脅。當被認為是機遇時,將會激起個體運用各種行為手段來解決問題,并伴有創(chuàng)造性動機。當被認為是威脅時,將會引起焦慮,且對傷害或喪失的估計引起憤怒、悲傷或無助。自我認知也就是對自己擁有的資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的認知,包括對自己能力、個性、意志品質(zhì)、成敗經(jīng)驗等的認知。自我認知較差的學生將成功歸功于偶然和運氣等因素,將失敗歸功于能力等因素。
2.5 家庭教育
sarason認為考試焦慮是在童年發(fā)生的,與家長相互作用的結果。家長的負面評價是兒童考試焦慮發(fā)生的主要原因[4]。兒童將家長給予的負面信息或指令性信息進行內(nèi)化,使兒童感到一種敵對和內(nèi)疚。而這種敵對、內(nèi)疚和憤恨不被兒童理解,將會成為兒童內(nèi)心一系列被積攢的感情碎片,最終造成“未完成的工作”,這種體驗會造成焦慮、內(nèi)疚、憂傷、痛苦等。這些或封鎖或逆反的心理都是一種防御機制,表面上的我行我素和玩世不恭與內(nèi)心對父母的內(nèi)疚感構成一對嚴重的矛盾。這種矛盾會越演越烈,影響學生的學習,造成學業(yè)不良和考試焦慮等方面的障礙。
[1] 王曉霞,劉麗.學生考試焦慮研究綜述[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10):29-31.
[2] Elliot and Church.A hierarchical model of approach and avoidance achievement motiva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7,72:218-232.
[3] Paulman,R.G.Test anxiety and ineffective test taking:Different names,same construct[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4,76:279-288.
[4] Sarason.Cognitive interference:Situational determinantsand traitlike characteristic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1:215-226.
163319 黑龍江省大慶市哈爾濱醫(yī)科大學大慶校區(qū) (曹建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