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娜
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血氣分析在現(xiàn)代醫(yī)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多,血氣分析在臨床診斷、治療、預后中起著重要作用,特別是對危重患者的搶救和監(jiān)護更為重要。
1.1 注射器和針頭的選擇 血氣分析時不同質(zhì)地的注射器采集血氣分析標本對其結(jié)果有明顯影響。通過實驗,2m l注射器比5m l注射器死腔量小,當采血至2m l時肝素與血之比約為1:20,且2m l注射器針芯較輕,當針刺入動脈后,血液進入針筒較快,這時不需抽拉注射器的針芯造成負壓,因此氣泡不易混入。關(guān)于針頭的選擇,我們認為7號針頭最佳,其優(yōu)點為7號針頭對組織及血管損傷較小,而8號針頭、9號針頭對組織及血管的損傷較大,6號針頭則太細。
1.2 抗凝劑用量與濃度的選擇 血氣分析標本的采集需加適量液體肝素抗凝劑,量的多少,直接影響標本分析結(jié)果。使液體肝素,要最大限度的減少肝素用量,以減少標本的稀釋,把吸入針筒的抗凝劑盡量排出,肝素的濃度必須足夠低,標本的最終濃度要在50U/m l。
合理的采血部位(橈、肱、股動脈),需避開輸液側(cè)的動脈;嚴格的隔離空氣,患者在安靜狀態(tài)下采集;標本采集后立即送檢,若標本不能及時送檢,應將其保存在4℃環(huán)境中,但不得超過2h;吸氧者若病情允許可停止吸氧30m in后再采血送檢,否則應標記給氧濃度與流量。
3.1 股動脈垂直穿刺法 是最傳統(tǒng)、最早采用的方法,因股動脈較粗,動脈壓力相對較高,手感搏動強烈易見回血,成功率高,但要求患者平臥位,且被穿刺側(cè)下肢外展、外旋,自腹股溝中點至收肌結(jié)節(jié)連線的上2/3為股動脈的體表投影。以腹股溝韌帶下1.5~2.5cm處股動脈搏動最強處作為穿刺點,常規(guī)消毒皮膚,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摸清股動脈搏動,右手持穿刺針垂直進針,針尖對準股動脈中央,刺入血管予以固定,取動脈血2m l,立即將針頭斜面刺入膠皮塞內(nèi)送檢,穿刺點用無菌棉球重壓5~10m in,避免揉搓。
3.2 對于以下幾種情況不易選擇此方法
3.2.1 呼吸困難患者 此類患者常被迫采取半臥位或端坐位,且腹式呼吸明顯,這就給穿刺者造成困難,成功率低。
3.2.2 肥胖患者 此類病人皮下脂肪厚,如果注射器針頭不夠長,不能進入病人血管內(nèi),則成功率為零;還有此類病人腹部膨隆遮擋穿刺部位,給護理人員操作造成困難,需要助手密切配合才能成功,成功率較低;且此方法需暴露患者隱私部位,病人不樂意接受。
3.3 股動脈角度穿刺 常用于兒童,因兒童皮下脂肪薄,血管細,垂直穿刺僅針的斜面在血管內(nèi),抽吸時易滑出血管導致采血量不夠而失敗。而采用斜角進針避免了上述情況,成功率高,進針方向與皮膚呈30ο~40ο角。
3.4 動脈斜角穿刺 此方法不苛求患者體位,又不暴露隱私部位,患者樂意接受。穿刺點位于掌橫紋上方1~2cm的搏動處?;颊邞獙⑼蟛可熘保菩南蛏?,手自然放松,用已消毒的左手食指、中指,觸橈動脈搏動的準確位置,使動脈在手指的下方,在食指的動脈搏動處進針,橈動脈穿刺的進針方向為逆血流方向,與皮膚呈20ο~30ο角。
3.5 動脈直角穿刺 動脈直角穿刺時,患者手臂自然平放于床上,常規(guī)消毒前臂掌側(cè)腕關(guān)節(jié)上2cm處,定位以橈動脈莖突為基點向尺側(cè)移動1.0cm,再向肘的方向移動0.5cm,在動脈搏動最強處作為定標點快速垂直進針。但因橈動脈血管細,手感搏動不太明顯,必須靠臨床多年經(jīng)驗積累才能一次成功,成功率不是最高。
3.6 動脈垂直穿刺 動脈是腋動脈越過背闊肌下緣的后續(xù)動脈,伴正中神經(jīng)沿肱二頭肌內(nèi)側(cè)下行至肘窩深部,穿刺上肢外展,掌心朝上,在肘窩下肱動脈位肱二頭肌腱的內(nèi)側(cè)可觸及其搏動,選搏動最強處為穿刺點。此方法不苛求患者體位,也不暴露隱私部位,患者樂意接受,且肱動脈比橈動脈粗,垂直穿刺針頭與皮膚呈90ο角。穿刺方法同橈動脈。
3.7 抽血后及時送檢 因為在常溫下,標本中的紅細胞代謝要消耗氧及產(chǎn)生酸性產(chǎn)物,這樣就會使pH下降,PaCO2上升,PaO2下降,從而影響測定結(jié)果的準確性。我們在實際工作中發(fā)現(xiàn),標本最好在15m in內(nèi)送檢,若不能做到,應將標本儲存在0~4οC的冰箱中,但在測定前要在室溫中放置數(shù)分鐘,即使這樣保存也不宜超過2h,否則對檢驗結(jié)果會有一定的影響。
4.1 氣泡 因氣泡會影響血氣的pH、PaCO2、PaO2的檢測結(jié)果,空氣氣泡應低于5%。
4.2 采血量及肝素濃度 最終濃度為50U/m l。
4.3 采血位置 采血的動脈如有輸液,就可能發(fā)生溶血及稀釋,使K+升高,Ca2+降低。
4.4 標本混勻程度 不允許混勻,會增加凝血的發(fā)生,從而影響血色素和血細胞壓積結(jié)果的準確性。
4.5 標本送檢時間 PaCO2、PaO2和乳酸的檢測必須在15m in內(nèi)完成,其余項目如pH、電解質(zhì)、BUN、血色素、紅細胞比積和血糖的檢測要求在60m in內(nèi)完成。
4.6 標本的儲存 血氣標本在冰箱內(nèi)保存不超過2h。
5.1 心理護理 患者對動脈穿刺了解較少,容易產(chǎn)生恐懼,緊張的心理,護士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和耐心,向患者解釋血氣分析對診斷治療的重要性,介紹穿刺的方法及疼痛的必要性,取得病人的信任與合作,使其消除恐懼心理,盡量減少疼痛,避免因疼痛而情緒緊張,過度的呼吸或屏氣,影響血氣分析的準確性。
5.2 疼痛的護理 指導患者放松的方法,轉(zhuǎn)移病人的注意力,穿刺時要繃緊皮膚,固定血管,減少局部牽拉,盡量做到一針見血。
5.3 局部出血的護理 穿刺前選擇好血管,避免反復穿刺形成局部血腫,對凝血機制障礙的病人,要適當延長按壓時間。
5.4 局部硬結(jié)的護理 與靜脈穿刺的道理一樣,避免在同一部位穿刺過多,就可防止硬結(jié)的發(fā)生,已發(fā)生者應局部熱敷、理療等,平時操作應嚴格無菌技術(shù),保持局部皮膚清潔。
[1]崔佳音.血氣分析的質(zhì)量控制[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08,7(1):133.
[2]劉菊香,王曉濤.5號頭皮針在橈動脈穿刺采集的臨床應用[J].實用護理雜志,1997,13(9):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