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朝娟
(重慶教育學院 美術系,重慶 400067)
在后現代主義思潮下高校民間美術教育課程開發(fā)的必然選擇
涂朝娟
(重慶教育學院 美術系,重慶 400067)
在后現代主義思潮下,高校美術教育出現知識等級淡化和多元化的傾向。本文在對分析后現代思潮特點的基礎上,提出高校開發(fā)民間美術教育課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期待從高校美術教育的層面對中國民間美術起到保護和傳承的作用。
后現代主義;民間美術教育;課程開發(fā); 必然選擇
中國傳統(tǒng)民間美術是中華民族整個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自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經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fā)展的同時,中國的民間美術也在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下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在西方后現代主義思潮下,在我們大學生中開展傳統(tǒng)民間美術的教育刻不容緩。
后現代主義 (postmodernism)相對于現代主義(modernism)而言?,F代主義思潮建立在工業(yè)社會的基礎上,崇尚理性,頌揚科學。后現代主義則是信息時代的產物,它主要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種泛文化思潮[1]。
后現代主義將矛頭指向傳統(tǒng)哲學中的教條主義、形式主義、經驗主義,是徹底反傳統(tǒng)、反權威的。它由邏各斯中心主義轉向非中心的多元主義,由深度模式轉向平面模式,由以人為中心轉向反傳統(tǒng)人本主義。這種以否定和懷疑為特點的后現代主義思潮滲透到藝術及教育領域,其特點表現為:
后現代主義接受不確定、矛盾、分裂、非主體性等多重觀點,主張藝術的多元性,反對一元性。德利茲把多元論觀念視為哲學的最大成就??蛘J為,只要符合同一性標準和簡單性、方便性,任何本體論都有存在的權利,并不存在某種本體論比其他的本體論具有優(yōu)先地位?,F代主義堅持藝術家對作品詮釋的權威性和原則性在后現代思潮下轉變?yōu)槎囝悇e交叉下的非純粹性;藝術家對美學表現和形式的孜孜追求轉變?yōu)殛P注藝術和社會的聯(lián)系和互動;藝術家也從表現普遍關注的主題向表現本土的主題過渡。
后現代主義是工業(yè)文明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在資本主義世界內部產生的一種反工業(yè)文明的社會文化思潮,旨在打破以理性為中心的現代文明。因為現代性、科學理性破除了奴役、壓抑的根源,但是又設置了新的奴馭枷鎖,那就是“權威”、“本質”。后現代主義反對新的奴役和壓抑,反對新的“權威”、“本質”、“中心”。所以,后現代主義排斥一切現代性理論,解構和摧毀現代性的觀念和理性。
這一特征的基本精神是對秩序和結構的消解[2]。在后現代哲學看來,以人為中心的地位退居到為語言所掌握的地位,但語言總是不確定的。因此秩序和結構理應受到批判和解構。在后現代課程論中,美國小威廉姆斯·E·多爾指出課程內容中除了確定因素外,還有眾多不確定因素,正是這些不確定因素激活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學習和探究。
后現代主義批判現存的等級制度和反對一切假想中心和權威,他們追求絕對的自由選擇。他們反對高雅文化和精英文化,把目光投向被忽略者和非中心者,讓文化成為大眾都能參與的領域。思想內涵和深度的削平讓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之間的邊界淡化。這也意味著后現代主義具有強大的滲透力。后現代主義藝術觀認為主張藝術和生活的結合,而不是“為藝術而藝術”;主張藝術家是社會的導向,不能脫離一般常人,而不認同藝術家是走在時代尖端的精英。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革命為中心的高新技術迅猛發(fā)展沖破了國界,使世界經濟越來越融為整體。經濟全球化對世界各國的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等方面都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全球化不只是一種現象,也不只是一種短暫的趨勢。它是一種取代冷戰(zhàn)體系的國際體系。在某種程度上,世界正趨于標準化[3]。西方強權文化對全球化產生重要的影響。
托馬斯·費里德曼《世界是平的》一書中,提到“世界上的很多人聲稱,除非我們認真采取措施加強保護本土文化和自然環(huán)境,否則美國式的全球化將在未來數十年內消滅全世界花費數百億年才進化形成的文化、生態(tài)和動物的多樣性?!保?]與其說世界在競爭中同化各種文化,不如說“其導致世界以一種前所未有的程度創(chuàng)造多樣化的潛在能力更為強大”。
要保持文化的本土性和民族性,教育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在聯(lián)合國科文組織召開的“面向二十一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上指出:“注重發(fā)展教育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是世界教育發(fā)展的大趨勢?!保?]后現代的藝術教育觀強調放棄了對一元化的追求,強調對藝術多元化的理解和尊重。通過學生基于自己的文化背景和認知取向,不屈服于強權文化,建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而這種知識體系必定是融合了本民族和本土的藝術精華,從客觀上又促進了世界藝術的多元化。
中國傳統(tǒng)民間美術是中華民族整個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燦爛、獨特的藝術形式陪伴著中華民族走了幾千年。民間美術的種類眾多,分布廣泛。民間美術作品多為沒有經過專門訓練的農民、手工藝人等制作出來并訴諸人的視覺的作品,它凝聚著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能,也體現著勞動人民的情感、追求和審美趣味。
但是由于歷史和經濟的原因,有很多民間美術形態(tài)沒有給予有力的保護,正在面臨著失傳的危險。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強勢文化不斷吞噬各國本土文化,中國民間美術遭受了巨大的沖擊。[6]
民間美術的創(chuàng)作隊伍主體在農村正處于瓦解的趨勢。原因在于民間美術遞承發(fā)展途徑多以“父子相傳”或“師徒相傳”,作坊是民間美術存在的主要形式。但是當今社會下,它并不能馬上給手工藝人(多為農民)帶來直接的經濟利益,這迫使許多藝人改行或者手工藝人的邊緣化,某些民間美術的傳承面臨后繼無人的狀況。
民間美術作品的傳統(tǒng)原材料受到當代諸多材料的沖擊。民間美術包括民間繪畫、民間雕塑、民間陶瓷、民間印染、民間刺繡等等。其材料多以泥、布、紙、面、木等作為傳統(tǒng)的材料。同現代科技新材料工藝品相比,這些傳統(tǒng)的材料大多材質低劣,不太便于長期的收藏或長途的攜帶。而現代科技所提供的各種新材料(如玻璃鋼、塑料紙、人工化學纖維、現代合成染料)物美價廉,有著很強的競爭力。
民間美術作品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具有是實用藝術品,具有審美價值的裝飾品,還是各民族、各地域民俗文化的物化形態(tài)。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承載民間美術的人文背景發(fā)生巨大改變,中國藝術研究院方李莉博士在中國西北農村考察后總結到:“在陜西洛川縣棲風鎮(zhèn)谷咀村里,我們再也看不到一幅完整的中國西北傳統(tǒng)鄉(xiāng)村圖畫了。隨著現代化的快速席卷,當地人們的生活方式正在發(fā)生急劇的改變。窯洞里不再有人貼剪紙,為了潔凈和便于打掃,人們在炕圍上鋪滿了瓷磚,因此,傳統(tǒng)的由剪紙圖案組成的炕圍花已被瓷磚上的繪畫所代替。在窯洞以前貼剪紙畫的墻壁上,已被城市流行的一些印刷品、照片所替代……,摹本就是來自電視,電視媒體的傳播加速了世界一體化的進程,而且是一種全方位的、從生活方式到觀念上的滲透。”[7]
盡管對于民間美術面臨的危機,政府也采取了各種措施加強對民間美術的保護 (如在部分省級博物館收藏有傳統(tǒng)的民間美術工藝品,開展民間美術節(jié),但是在高校開展民間美術的教育,在青年人中播撒民間美術傳承的種子是非常有效的一種方式。青年人可以了解中國民間美術的產生、流變、種類、地域特色、造型、色彩、審美趣味,掌握多種民間美術的制作技藝方法,激發(fā)熱愛祖國民間美術的情懷,為搶救、整理民間的各種美術形態(tài)發(fā)揮積極的作用。[8]
藝術既能為人類提供一個替代性意象,又是心理能量移置的實際對象,人們各種被壓抑的需求都能在這種意象性世界中得到滿足,并借以宣泄心中郁積的各種能量。藝術與現實能夠使活動主體以及欣賞者的心靈得到洗滌,在陶冶中得到升華。
中國優(yōu)秀民間美術是我國藝術的瑰寶,它能豐富高校學生的審美經驗,滿足他們精神的欲求。需求是有機體由于缺乏某種生理和心理因素而出現與周圍環(huán)境的某種不平衡狀態(tài)下所產生的一種趨向平衡的力,是有機體對延續(xù)和發(fā)展起生命所必需的客觀條件需求的反映。審美主要是指美感的產生和體驗。審美需要本質上是人特有的一種精神享受的需要,它表現為人對感官、情感、心理、精神的愉快的追求。它可以是觀念性的滿足,如藝術的審美、知識的獲得等等。
青少年對中國民間美術的需求并非天生就有的,而是同成長過程中的審美經驗的積累息息相關。當主體從沒有體驗過審美對象,初次見到時,是很難產生足夠的注意和興趣,往往視而不見,缺少辨別審美特質的體驗。經過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的對民間美術的審美體驗,高校生的眼睛更為靈敏,更富審美經驗和審美判斷。但是這樣的審美經驗如同儲存在頭腦中的片段是分散的,它需要讓頭腦中的民間美術的儲存形象、儲存觀念和情感更為全面化和系統(tǒng)化。[9]
動機是推動人類進行創(chuàng)造活動的內部原因,起著心理動力的作用。動機產生有兩個因素:一是需要,二是刺激。所有的人而具有心理發(fā)展的潛能和需要通過生活美術實踐,使教育的雙方發(fā)揮了“自我實現創(chuàng)造力的潛能”,滿足成長的需要,達到自我實現的境界,那么他們的心理、人格會得到健康的發(fā)展。在高校生中,部分學生有著藝術的創(chuàng)造力和專業(yè)能力;另一部分是潛在的,存在于每位學生的身上,作為一種素質(如足夠的現實感、目標定向、自主性等)也能夠達到自我實現。
美國馬斯洛需要層次中的最高層次便是自我實現的需求。馬斯洛提出自我實現的含義是“能成為什么樣的人,就必須成為那樣的人”,即要求充分發(fā)揮個人的潛力和才能,對社會作出有意義、有價值的貢獻,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通過創(chuàng)造和給予社會而獲得滿足。
高校學生,尤其是美術院校的學生,有著良好的美術實踐和審美素養(yǎng),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認識到保護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民間美術遺產的重要性,繼承中不斷創(chuàng)新,將個人的自我實現和民間美術的傳承結合起來。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了“面向二十一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會議指出:“注重發(fā)展教育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是世界教育發(fā)展的大趨勢?!笔澜缃逃l(fā)展趨勢的轉變同樣也會促進中國美術教育的改革。高等美術教育作為基礎美術教育的再發(fā)展也為培養(yǎng)高藝術修養(yǎng)的人才奠定基礎。但是傳統(tǒng)美術教育過多強調精英文化、雅文化、上層文化,而20世紀以來的高等美術教育方式結合西方美術教育尤其是法國和前蘇聯(lián)的美術教育體系,而對于民間美術文化重視度并不高。1986年是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的“起步和發(fā)展階段”。國家教育部1988年和1996年兩次下發(fā)文件要求普通高等學校普及和加強藝術教育。[10]直到《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2001—2010年)》中指出:“藝術教師應充分利用和開發(fā)本地區(qū)、本民族的文化藝術教育資源,重視現代教育技術和手段的學習和應用,逐步實現教學形式的現代化、多樣化,拓展藝術教育的空間,提高藝術教學的質量?!比珖囆g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為高等藝術教育指明了方向。重視民間美術的教育是針對經濟一體化可能帶來文化一體化格局而提出的對多元文化的保護,也是對中華民族民間美術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中國悠久豐富的民間美術同其他美術形態(tài)一樣共同構筑了中華民族的美育思想體系,只有民間美術的共同參與中國的美術教育才會健康和全面的發(fā)展。也只有民間美術的共同參與,中國美術才會具有文化多元化的價值。民間美術課程是美術教育現代化的基礎和立足點,促進著學校素質教育的推廣,是美術教育現代化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11]
對校本課程開發(fā)的研究為民間美術課程在高校的設立提供了保障?!靶1菊n程開發(fā)”的英文表述是“site-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或“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1973年,在愛爾蘭阿爾斯特大學召開的“校本課程開發(fā)”國際研討會上,菲呂馬克 (Furumark,AM)和麥克米倫(MCMullenj)兩位學者首次提出了“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概念。1985年,在以色列召開的校本課程開發(fā)國際研討會上,學者們對“校本課程程開發(fā)”這一概念有著不同的界定和研究。
1979年,經濟合作發(fā)展組織在一份有關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專題報告中指出:學校是多種互相依存的社會制度的一部分,校本課程開發(fā)同樣要求教育制度內權利和資源的重新分配,強調的是學校和教師在課程開發(fā)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他們把“校本課程開發(fā)”界定為:“基于學校課程需要的自發(fā)的行動,促使地方和中央教育當局之間的權利和責任重新分配;使得學校獲得法律、行政和專業(yè)的自主權,進而得以從事自身的課程開發(fā)過程?!保?2]
美國課程論學者肖特(Short,E.C.,1983)構建的識別課程開發(fā)策略的三維模型包括有三個緯度,即課程開發(fā)的活動場所、課程開發(fā)所需要的專業(yè)人員和對課程實施所持有的觀念。在這個三維模型上,“校本課程開發(fā)”界定為:“在實際的教育場所中發(fā)生的并可望能夠使教師們積極地參與并卷入到廣泛的相互作用和課程決策之中的一種課程開發(fā)策略?!?/p>
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國家課程開發(fā)的關系密切。課程學者和教育界人士往往把校本課程開發(fā)限定為國家課程開發(fā)框架內的具體科目的開發(fā),校本課程開發(fā)被認為是國家課程開發(fā)的一種補充。
課程資源開發(fā)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基本途徑。第一、開展當代社會調查,透析社會需要、跟蹤社會發(fā)展,以確定參與社會應具有的知識和素質;第二、審查學生在實現自己目標課程中能夠從中獲益的課程資源,包括知識、綜合素質、教學方式方法及其價值觀;第三、充分開發(fā)和利用課程資源,包括課內資源、課外資源;第四、建立課程管理數據庫,拓寬校內外課程資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民間美術資源課程資源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課程資源是指如知識、經驗、技能、活動方式、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以及培養(yǎng)目標等各種形成課程的直接因素。廣義的課程資源是指如人力、物力、時間、場地、媒介、設備和環(huán)境,以及對課程的認識狀態(tài)等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美術課程資源分為校本課程資源、校外課程資源、信息化資源和教師資源四大類。
民間美術的校內課程資源包括圖書館資料資源和民間美術作品的展示場所。在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東南大學、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都建有民間美術陳列館,按照地域、年代或材料分類陳列。江蘇大學藝術學院下設民間藝術研究所并有民間美術陳列館的規(guī)劃。但還是缺乏全面和系統(tǒng)收藏古今民間藝術精品的國家級的民間美術博物館。
民間美術的校外課程資源主要包括公共民間文化設施、當地民間美術資源及自然環(huán)境資源、民間美術創(chuàng)作者的工作室和美術作坊。中國各地的民間美術資源極為豐富。(1)民間繪畫:木版年畫、祖宗畫、灶頭畫、建筑內飾畫、畫簾、繡簾等;(2)民間雕刻:泥塑、東陽木雕、青田石雕、黃楊小雕、微雕、玻璃雕刻等;(3)民間陶瓷:長興紫砂、龍泉青瓷、花雕酒壇等;(4)民間印染:藍印花布、夾纈等;(5)民間編織:竹編、麻桿編、草編、蕭山花邊、花帶等;(6)民間刺繡:機繡、金銀等等。
豐富的信息化資源。東南大學藝術學系和東南大學信息中心聯(lián)合制作中國民間美術信息服務系統(tǒng)。系統(tǒng)主要包括中國各地民間美術分類介紹、中國民間美術作者研究者介紹、中國民間美術專著與論文索引、中國民間工藝雜志索引等等。
民間美術創(chuàng)作者資源。盡管民間美術創(chuàng)作者人數日年減少,但是各地卻涌現出眾多出類拔萃的民間藝術工作者。重慶榮昌核雕藝術家吳云平辛勤耕耘30年,將核桃雕刻對廣到用李子核、杏子核雕刻出栩栩如生的藝術作品。江蘇省揚中市的耿月新先生,能將竹子劈成比頭發(fā)絲還要細的竹絲,編織人物、動物畫,甚至書法作品。著名美術教育家呂鳳子先生嫡孫呂存先生將傳統(tǒng)的油畫藝術與刺繡工藝相結合,將呂鳳子先生創(chuàng)造的 “亂針繡”(又名 “正則繡”)進一步發(fā)揚光大。
我國著名的文藝理論家張道一在論及民間美術時指出:“對于一個偉大的民族來說,傳統(tǒng)文化的厚積是好事而不是壞事,應該繼續(xù)發(fā)展,使其延續(xù)下去。最低限度是保住傳統(tǒng)文化的‘火種’,不至于熄滅和中斷。因為在傳統(tǒng)文化中保存著高貴的精神品質和優(yōu)秀基因,一旦發(fā)揮出來,將會形成無窮的力量,其意義是深遠的、無可估量的”。
[1]尹少淳.美術教育:理想與現實中的倘徉[M].北京:高等美術教育出版社,2005,(3).97.
[2]張志偉,歐陽謙.西方哲學智慧[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0.234.
[3] Kvale S,Postmodern Psychology: a Contradiction in Object,The Humanistic Psychologist,1990,18(1):35~54.
[4]托馬斯·費里德曼.世界是平的[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6, (11).374.
[5]吳曉凌.論民間美術課程的現代美術教育使命[M].昌吉學院學報,2007,(2).
[6]李智偉,余明.民間美術的保護和發(fā)展 [M].美術論壇,2004,(6).
[7] 方李莉.正在逝去的手藝[J].民族藝術, 2003,(1).
[8] 李智偉,張超,曾明,陳謙.從民間美術現狀論傳承[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04,(6).
[9] 郭道榮,藝術美學[M].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06,(1).
[10]趙倩.統(tǒng)整課程觀對高等美術教育課程改革的影響.社會科學論壇.2006 ,(10).
[11]吳曉凌.論民間美術課程的現代美術教育使命[M].吉昌美術學院學報.2007,(2).
[12] Keiny,S.,Weiss,Y.(1986)A case study of a school-based crriculum development as a model for INSET,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Vol.12,No.2,156.
[責任編輯 仁可數]
Necessary choice in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college folk fine arts educ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postmodernist thoughts
TU Chao-juan
(Art Department, Chongqing Education College, Chongqing 400067, Chin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Postmodernist thoughts, there appears the tendency that knowledge levels become less important and pluralistic in the college fine arts education.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stmodernist thoughts,this thesis disclos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college folk fine arts education in the hope of protecting and inheriting the Chinese folk fine a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ege fine arts education.
Postmodernism; folk fine arts educa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necessity; feasibility
G642
A
1008-6390(2010)06-0126-05
2010-06-10
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課題重慶民間美術在高校公共美術教育中的價值與應用(08-GJ-156)
涂朝娟(1978-),女,四川達州人,重慶教育學院,講師,主要研究中國傳統(tǒng)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