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今時代是個影像爆炸的時代,我們無時無刻都暴露在大量的靜態(tài)或動態(tài)的影像之中,無論是百貨商店林立的廣告看板或是播放新聞的大型電視墻,甚至回到家中,我們也無法抗拒電視和網(wǎng)絡所傳播影像的誘惑。日常生活中影像經(jīng)常無意識的流過大眾的眼前,但我們卻很少思考這些影像的意義以及它如何建構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和面對周遭事物的價值體系。電影是現(xiàn)代人尋求娛樂消遣不可或缺的休閑方式,透過電影,我們可以發(fā)揮無窮的創(chuàng)意和想象,并結合影像和文字來幻想和述說一個精彩的故事。除了刺激創(chuàng)意的發(fā)掘及思索人生意義之外,電影亦扮演著認識異國歷史和文化的窗口。結合分析色彩在影視畫面構成的各種原理可以加深我們對電影構成元素的認識。
1927年,電影藝術由無聲跨進了有聲時代,使電影藝術更富有現(xiàn)實感和感染力。1935年。彩色技術首次在美國馬摩里安執(zhí)導的電影《浮華世界》中運用,使電影由黑白兩色到彩色。不但給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視覺享受,更為電影藝術增添了新的魅力。[1]
20世紀三四十年代,彩色技術在電影制作和拍攝中得到大量的實踐經(jīng)驗,從而完善了整個彩色技術的體系,能夠靈活、有區(qū)別地用彩色反映實際的現(xiàn)實的畫面,但受到油畫的影響。彩色攝影主張對對象進行在加工和藝術夸張,強調造型形象的象征性,追求整體構圖畫面的意境,使銀幕圖像更接近油畫畫面的要求。五六十年代,電影觀念發(fā)生巨大變化,人們開始喜愛表現(xiàn)真實可信的現(xiàn)實世界的攝影效果,加之這一時期,彩色膠片的制作工藝發(fā)展,生產(chǎn)了大量的彩色膠片提供給電影進行各種實驗,為電影豐富的色彩表現(xiàn)提供了條件,促使電影藝術向“再現(xiàn)現(xiàn)實、接近生活”方向發(fā)展。當今,信息、科技高速發(fā)展,知識不斷更新,各種數(shù)碼設備和軟硬件的產(chǎn)品層出不窮,電影藝術也在順應著時代的潮流,滿足著人們的需求與渴望。色彩也在為電影藝術的進步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類生活的這個世界之中其實充滿著各種各樣的色彩,我們每天都和色彩發(fā)生各種關系。色彩的自然屬性是物象的表記。黑、白、黃、棕成了地球上不同人種的膚色標志。我們生活在五彩繽紛的世界里,天空、草地、海洋、漫無邊際的薰衣草都有它們各自的色彩。你、我、他也有自己的色彩,代表個人特色的衣著、家裝、裝飾物的色彩,可以充分反映人的性格、愛好、品位。色彩能有力地表達情感, 這一事實是沒有爭論的。[2]
通過環(huán)境色彩的烘托形成畫面的結構重心。對靜物的刻畫,無論是美化外觀、傳達寓意,還是表現(xiàn)情節(jié),都是運用色彩的和諧與對比的關系突出主體,形成某種意境。在通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表現(xiàn)某種思想、感情和氣氛時,也是根據(jù)人物的特征及情節(jié)選擇適宜的色彩,進行恰當?shù)慕M合。
色彩的調和是人類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形成的一種造型手段。其含義是當看到一個場景或者畫面中的色彩給人一種生硬、刺眼或平淡、無味的感覺時,如何調整色彩的關系才能產(chǎn)生鮮明、和諧的視覺效果,滿足觀眾欣賞藝術的心理要求。
色彩一般分為無彩色和有彩色兩大類。無彩色是指白、灰、黑等不帶顏色的色彩,即反射白光的色彩,如圖1。
(圖1)
有彩色是指紅、黃、藍、綠等帶有顏色的色彩,如圖2中的色彩。
(圖2)
在一定條件下,人對同一色彩有不向的感受。色彩單一給人一種印象。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多色彩給人另一種印象。色彩之間這種相互作用的關系稱“色彩對比”。
色彩對比包括兩方面。其一,時間隔序,稱“同時發(fā)生的對比”;其二,空間位置,稱“連貫性的對比”。對比本來是指性質對立的雙方相互作用、相互排斥。然而,在某種條件下,對立的雙方也會相互融合、相互協(xié)調。并置的不同色調往往相抵消對方的色彩,這種相互抵消的現(xiàn)象稱“同化現(xiàn)象”。
(1)色彩的冷暖
物體通過表面色彩可以給人們或溫暖或寒冷或涼爽的感覺。一般說來,溫度感覺是通過感覺器官觸娛物體而來,本來與色彩是風馬牛不相及的。而事實上,各類物體借助五彩繽紛的色彩會給人一定的溫度感覺。
紅、橙、黃等顏色使人想到陽光、烈火,故稱“暖色”。人們一般提到火焰,肯定會聯(lián)想到紅色,因為暖色使人產(chǎn)生灼熱的感覺,紅色是暖色里最為突出的色彩。綠、青、藍等顏色與黑夜、寒冷相聯(lián),稱“冷色”。
紅色給人積極、活躍、溫暖的感覺。藍色給人低靜、冷靜、消極的感覺。綠與紫是中性色彩刺激小,效果介于紅與藍之間。中性色彩使人產(chǎn)生休憩、輕松的情緒,可以避免產(chǎn)生疲勞感。
人對色彩的冷暖感覺基本取決于色調。色系一般分為暖色系、冷色系、中性色系三類。色彩的冷暖效果還需要考慮其他因素。例如,暖色系色彩的飽和度愈高,其溫暖的特性愈明顯;而冷色系色彩的亮度愈高,其特性愈明顯。
(2)色彩的輕重感覺
各種色彩給人的輕重感不同,我們從色彩得到的重量感,是質感與色感的復合感覺。例如兩個體積、重量相等的皮箱(圖3)分別涂以不同的顏色,然后用手提、目測兩種方法判斷木箱的重量。結果發(fā)現(xiàn),僅憑目測難以對重量做出準確的判斷,可是利用目測木箱的顏色卻能夠得到:輕重感,淺色密度小,有一種向外擴散的運動現(xiàn)象,給人質量輕的感覺深色密度大,給人一種內聚感,從而產(chǎn)生份量重的感覺。
(圖3)
(3)色彩的膨脹與收縮
比較兩個顏色一黑一白而體積相等的正方形(圖4)可以發(fā)現(xiàn)有趣的現(xiàn)象,即大小相等的正方形,由于各自的表面色彩相異,能夠斌予人不同的面積感覺。白色正方形似乎較黑色正方形的面積大。這種因心理因素導致的物體表面面積大于實際面積的現(xiàn)象稱“色彩的膨脹性”。反之稱“色彩的收縮性”。給人一種膨脹或收縮感覺的色彩分別稱“膨脹色”、“收縮色”。色彩的脹縮與色調密切相關,暖色同膨脹色,冷色屬收縮色。
(圖4)
(4)色彩的前進性與后退性
如果等距離地看兩種顏色,可給人不同的遠近感。如:黃色與藍色以黑色為肯景時(圖5),人們往往感覺黃色距離自己比藍色近。換言之,黃色有前進性,藍色有后退性。較底色突出的前進性的色彩稱“進色”;較底色暗淡的后退色彩稱“退色”。
(圖5)
(5)色彩艷麗與素雅
—般認為,如果是單色,飽和度高,則色彩艷麗。飽和度低,給人素雅的感覺。除了飽和度,亮度也有一定的關系。不論什么顏色,亮度高時即使飽和度低也給人艷麗的感覺。綜上所述,色彩是否艷麗、素雅,取決于色彩的飽和度線段,亮度尤為關鍵。高飽和度、高亮度的色彩顯得艷麗。我們從圖6中的一組變化飽和度、亮度的圖片,直接的感受艷麗與素雅的概念。
(圖6)
混合色的艷麗與素雅取決于混合色中每一單色本身具有愈特性及混合色各方的對比效果。所以對比是決定色彩艷麗與素雅的重要條件。此外,結合色彩心理因素,艷麗的色彩一般和動態(tài)、快活的感情關系密切:素雅與靜態(tài)的抑郁感情緊密相聯(lián)。
除了上面講述的色彩的幾種特性之外,色彩的特性還包括聯(lián)想、象征意義。對色彩的聯(lián)想事物,根據(jù)觀看人的年齡不同,想到的結果也不一樣,例如中學生看到白色,容易聯(lián)想到墻、白雪、石膏像、白兔等。成年人可能會想到護士、正義、白房子等等。白色象征純潔、神圣的事物,例如新娘的婚紗都是用的白色,代表婚姻的神圣和嚴肅。[3]
人們對某種色彩的偏愛與性格有很大關系,不同的色系具有不同的含義。因此在做影視畫面構成的時候,根據(jù)其對象、目的不同,必須合理的安排色彩的使用范圍。
影視畫面的構成元素很多,除了色彩還有造型、形象和鏡頭的運用等等。電影從1895年誕生至今約已100多年,從一個游樂場的玩具發(fā)展成為一種俗稱“第八藝術”的形式;從一種記錄現(xiàn)實的工具而發(fā)展成一種表達人類思維與內在感情世界的媒介;從一種記錄現(xiàn)實的工具而發(fā)展成一種表達人類思維與內在感情世界的媒介;從無聲發(fā)展到有聲,從黑白道彩色,豐富了人類文化生活的內涵。電影成為了超越國界與語言種種限制,了解各種不同文化的最便利的工具。
著名攝影師斯托拉羅曾經(jīng)說過:“色彩是電影語言的一部分,我們使用色彩表達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運用光與影象征生與死的沖突一樣?!睆埶囍\也曾經(jīng)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認為在電影的視覺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喚起人的情感波動的因素。從生理上說,色彩是第一性的,能馬上喚起人的情緒波動?!钡拇_,色彩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視覺語言。色彩作為電影藝術造型的一個重要的視覺元素,除了能還原景物的原有色彩,同時,還能表達情緒。色彩不但可以表現(xiàn)思想主題,刻畫人物形象,體現(xiàn)時空轉換、創(chuàng)造情緒意境,烘托影片氣氛,更是構成影片風格的有力藝術手段。當然,由于人們對不同色彩有不同的生理、心理反映,這也就形成了色彩的情感作用。
下面以對幾個色彩基調為例來探索色彩在影視畫面構成中的運用:
紅色是太陽和火焰的色調,象征著溫暖、熱量,是愛情、熱情、沖動、激烈等的感情象征。紅色給人的視覺感受是熱烈而活躍,具有蓬勃向上的感覺。
紅色是最強有力的色彩,在電影中偏愛紅色。把紅色的表現(xiàn)推向極致的當數(shù)我國著名導演張藝謀。他的影片《紅高梁》中紅紅的高梁酒(如圖7)?!毒斩埂分械娜痉弧!洞蠹t燈籠高高掛》中的大紅燈籠(如圖8),甚至《秋菊打官司》中那一串串掛在墻頭上的紅辣椒,都構成了一種視覺張力,象征著一種熱情的生命活力。
(圖7)
(圖8)
紅色還象征著躁動、革命。在電影《活著》中。紅色被作為影片突出的飾物和象征性的幕景。紅色的皮影戲、掛著大紅燈籠的賭場、紅色的標語、紅色的毛主席畫像、紅袖章、紅寶書等在影片中十分醒目。
在中國的民俗中,尤其是在我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紅色是主色調,象征著喜悅、吉祥、慶典。
黃色給人以明朗和歡樂的感覺,常常被用來象征幸福和溫馨。黃色因明度高,容易從背景中顯現(xiàn)出來。具有引人注目、吸引觀者視線的力量和條件。
在我國歷史傳統(tǒng)中,以黃色為神圣、權貴、至高無上的皇權的標志。意大利導演貝爾納多?貝爾托魯齊,使他的電影《巴黎最后的探戈》(由維托里奧?斯托拉羅攝影)彌漫在撲朔迷離的黃色中(如圖9),這是熱情、欲望和瘋狂的象征。在他導演的電影《末代皇帝》(由維托里奧?斯托拉羅攝影)中(如圖10),又用明亮的紅與黃拍出了中國皇宮的金碧輝煌,給人以華麗隆重的視覺感受。
(圖9)
(圖10)
藍色在心理上形成一種冷的感覺,所以象征著寒冷。蘭色還包含著抑郁和憂傷的成分。歌德在《色彩理論》中曾經(jīng)談到,藍色是一種能量。它處于負軸,最純粹的藍色是一種奪人的虛無,是蠱惑與寧靜這對矛盾的綜合體。最能感受到藍色調的是法籍波蘭電影大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色”電影之一《藍色》(如圖11)。影片籠罩在憂郁的藍色之中,藍色的游泳池,藍色水晶樣迷離的玻璃串燈飾,既為女主人公營造了一個獨特的心理背景,又給觀眾帶來了視覺的愉悅和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圖11)
張藝謀的影片《千里走單騎》(如圖12)中有大量展現(xiàn)原生態(tài)天空的鏡頭,那種純粹青透的湛藍有一種震人心魄的美麗,延續(xù)了一種回歸質樸與本真的風格,以水面無波、平鋪直敘的方式,反映了親情的厚重深沉之美。
(圖12)
綠色是自然生命中最生意盎然的色彩,也是紅色的對比色,有一種平靜、穩(wěn)定、希望的感覺,是一種最適宜人眼睛的色彩。綠色象征著和平,代表著春天。在武俠大片《十面埋伏》中(如圖13),天與地、人與物,整個畫面凝合成一片壯觀的綠色海洋。那片綠看得讓人心動,讓人神往。
(圖13)
黑色與白色是無彩色,和其它有彩色一樣,也起到表達感情的作用。黑色往往使人聯(lián)想到死亡、憂愁,易產(chǎn)生失望、黑暗、陰險、罪惡的感覺:白色使人聯(lián)想到光明、清晰、神圣,易產(chǎn)生純潔、淡雅、穩(wěn)定的感覺。但因黑色和白色是所有色彩中明度最低和最高的色彩,所以黑色的情緒又具有低沉、凝重、莊嚴等感覺,白色具有虛無、冷淡、和平等感覺。但由于個人或國家或民族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生活習慣和觀念,也會形成差異的情感作用。例如白色在西方是純潔愛情的象征,婚紗是白色的:而在我國則常常以白色為孝服,西方參加葬禮穿的是黑色服裝。在我國傳統(tǒng)戲劇中,紅色是忠良的標志,黑色表示正值威嚴,白色則表示是奸詐刁滑,傳統(tǒng)戲劇臉譜都按此規(guī)律描繪。
暗黑色在影片《英雄》中(如圖14),表現(xiàn)了秦王朝的威嚴與冷酷。前蘇聯(lián)的著名導演安德列?塔爾可夫斯基的《潛行者》,所有的空間都以黑色為基調的,就像一座凋零的廢墟,就連潛行者身上的著裝,也是一身黑。黑色在繪畫、文學作品和電影中常用來渲染死亡、恐怖的氣氛。
(圖14)
畫面色彩組合的審美要求與人們生存的自然界有著密切的關系。由于一些色彩鮮明的自然景物反復刺激人的視覺器官,便通過心理反應形成了深刻的印象,并將其中的色彩組合規(guī)律及其表現(xiàn)的和諧效果作為了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仿效的典型,進而形成了處理色彩和諧與對比關系的審美要求。當按照這種審美要求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時,又不拘泥于某種格式,而是通過具體內容的結合在運用上靈活變通,這也體現(xiàn)了色彩調和的深刻含義。
通過色彩調和所產(chǎn)生的效果要同表現(xiàn)的內容相吻合,而不是事先對色彩和諧與對比的程度作出某些規(guī)定,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內容與形式總是形影不離的。無論在自然景象或生活場面中,表現(xiàn)和諧關系的色彩組合是大量存在的。影視作品的創(chuàng)作,也會利用這種效果烘托某種意境,渲染某種氣氛。但是,這種和諧的效果還不能使人的視覺和心理產(chǎn)生平衡感。
現(xiàn)實生活中的色彩是千變萬化的, 但是我們拍攝或設計某個畫面的時候, 卻不能無所不包[4]。在影視藝術創(chuàng)作中,無論表現(xiàn)怎樣的內容,在整體色彩設計上首先要考慮如何選擇與內容統(tǒng)一的色彩基調。而作為基調的色彩在配置上又必須占據(jù)較大的面積,才能在對氣氛的渲染上起主導作用,再用適量的過渡色彩使整個畫面渾然一體。這樣才能實現(xiàn)色彩設計上的主次分明、和諧統(tǒng)一。
對于影視藝術作品來說,色彩基調是構成情節(jié)、表現(xiàn)主題的各個鏡頭的色調及其相互關系使觀眾感受的總的色彩傾向。是在作品的制作過程中,通過人物的服飾色彩設計、環(huán)境色彩的選擇及各種影像藝術化手段的利用創(chuàng)造出來的。色彩基調可以通過色彩的多種傾向表現(xiàn)出來。作品的主題是色彩基調選擇的主要依據(jù),它對觀眾的視覺心理的影像應該同作品總的情緒、氣氛相吻合。
影視作品的色彩基調雖然是通過某一色彩傾向表現(xiàn)出來的,但不是千篇一律的限定在一種色調范圍內,而是緊緊依附于情節(jié)的發(fā)展、起伏,變換著色彩特征與組合方式的,通過色調的烘托與反襯或某種內在聯(lián)系,形成一種既有變化又是統(tǒng)一的色彩基調。有些作品因表現(xiàn)主題和發(fā)展情節(jié)的需要,對比色調不僅出現(xiàn)在某些場景之間,同時也在較長的段落內,在某種色彩傾向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甚至在一部作品中形成截然不同的色彩基調。
色彩基調的選擇雖然能夠通過實踐找出一些規(guī)律,但隨著社會文化的發(fā)展,同作品主題、情急而相應的色彩基調的表現(xiàn)方法也在不斷更新。要從內容出發(fā),靈活的選擇影視作品的色彩基調。
由認識電影開始,我們需要注意更寬廣的影像世界。如前所述,人們的生活其實被各種影像包圍著,從路邊的廣告招牌,到個人電腦上展示的網(wǎng)頁,都閃爍著五花八門的影像與圖像。就音像藝術領域而言,電腦動畫、數(shù)位媒體與錄影藝術等作品,同樣需要學習賞析的方法。
注釋
[1]王艷麗:《感悟色彩在電影中的作用》,電影評介.2007年11期.
[2]姬建剛:《色彩:影視畫面的魔術師》,東方藝術.1998年05期.
[3]季小武,李振華,龔正偉《動畫設計師完全手冊》,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P27[4]王潤蘭,劉志紅,袁永昌《此時無色勝有色—影視畫面中消色的運用》, 現(xiàn)代電影技術 2007年05期.
[1]郝樸寧,念洪勇,李雄偉等《影視藝術論》.云南出版社 .2000年。
[2]高明珍,《影視畫面語言》.江蘇美術出版社 .2007年10月。
[3]吳貽弓, 李亦中《影視藝術鑒賞》.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年6月。
[4](俄羅斯)達?乎勃拉洛夫,《電影中的色彩》.世界電影 .2002年03期。
[5]邵長波,《電視色彩創(chuàng)作技巧》.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3年。
[6]周伶,《影視畫面造型中的光影、色彩和構圖》.藝術廣角 .2006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