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晨陽
討論是班級成員通過交流觀點以形成對某問題較為一致的理解,評價或判斷的一種方式。它可以幫助學生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去探索,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對某一觀點、推理與他人達成共識。英語課堂教學中巧妙地運用一些討論,不僅會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而且能變被動為主動,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但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把握好課堂討論的度與量,適時的討論才會帶來上述效果。某些教者為使課堂形式多樣,豐富多彩,也設計了討論這個環(huán)節(jié),但是由于沒有預先準備好討論的內容,也沒能夠扮演好自己的課堂角色,故而沒有能夠實現(xiàn)預期的教學效果,有時甚至給人以作秀的感覺。那么在討論中英語教師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如何才能調動學生討論的激情從而獲得成效呢?筆者認為教師應該努力去扮演如下三種角色:
一、討論話題的設計者和發(fā)出者
教師作為課堂活動的策劃者,要想在課堂上大顯身手,課前就必須精心設計,活化教材,確定討論的主題,注意切合學生實際水平或略高于學生的水平。千方百計、精益求精,設計有利于學生發(fā)散思維的問題,英語課堂上我們常見的討論話題往往停留在how, where, what, why等問題上的設置上,是老師要學生講,而不是學生自己要講,問題的答案常常是封閉的,不是開放的,要學生努力找到相同的答案,不利于學生討論活動的開展,更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問題的設計最好是以開放的形式出現(xiàn),因為開放式的問題才可以進行真正意義上的討論,比如必修六第二單元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Do you think you are happy? Why or why not? 以及What do you think happiness is to you?這些問題便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言可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創(chuàng)造融洽的課堂氣氛,復習舊知識,創(chuàng)設情景,啟發(fā)學生迅速進入思維過程,積極主動思考,發(fā)展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讓學生對問題加以分析,解釋;并展開討論,分組發(fā)言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最后在討論中總結出比較合理的答案。這樣不但避免了滿堂灌,使課堂教學枯燥乏味的局面。又不會造成“鴨子下了河而趕不上岸”的局面。同時,他們自己得出的討論結果往往記得比較牢靠的。比如在必修六第四單元教學后我提出這樣的問題Do you think it is lucky that you are living in a socialist country?學生們討論之后得出了這樣的答案:Of course, in China, there is something more important, that is loving care. It is because of loving care that the people in flooded area are able to get enough food to eat. It is because of loving care that the poor children are able to have the chance to go on with their schooling.之后我又讓學生開始進行辯論,課堂效果頗好。
二、討論過程的監(jiān)督者和駕馭者
討論過程是一個開放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實現(xiàn)維持小組討論的目標,加強小組成員之間的聯(lián)系,如提供熱情友好的氣氛,調和化解沖突,緩和緊張心理,提供個人幫助。平時討論中,我將學生分組,且每組設有一名組長,組織并記錄討論內容,使得討論有組織有紀律,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討論的進行,使討論活而不亂,鬧而有序。討論過程中教師應當走到學生中去,作為平等的一員,同他們交流,對學生的問題表現(xiàn)出興趣,并與他們一起討論,對遠離主題的討論要及時引導,確保討論不離開主題且順利進行。對于討論過程中出現(xiàn)的如個人發(fā)言過多,個別人不參與討論等問題,教師應與以及時處理,如果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出現(xiàn)爭議,教師不能偏向哪一方,要引導學生認識到雙方的一致之處,運用幽默化解雙方的沖突,把討論引向深入。比如在學習Amazing people之后,我讓學生分組討論關于一個你最熟悉的明星的話題,同學們各抒己見,有的人一下子占用了大部分時間,巡視后我立即將其調整,規(guī)定一組只允許圍繞一個明星展開討論,各人就自己所了解的資料加以收集,最后由組長執(zhí)筆,寫出討論結果交流,這樣既控制了討論的大分歧現(xiàn)象,又增強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傊?,教師須注意把握討論的時間、討論內容的廣度與深度,及時讓跑題者回到中心話題。
三、討論結果的評判者和總結者
討論過程中,教師須對學生的討論作出謹慎的反應,即要盡量少講話,把更多的時間讓給學生。但是另一方面,討論過程中,教師可適時地做簡短的階段小結,明確當前面臨的問題,這樣既幫助學生概括已走過的軌跡,預示下一步討論的方向,又教會了學生討論的方法。另外,教師在評價時應做到客觀公正,不帶有偏見和個人感情,多一點鼓勵,少一點批評,對學生的每一次進步要表現(xiàn)出欣喜,并予以表揚,而對一些較小的錯誤可以忽略不計,因為學生初說英語難免出錯,如果老師一發(fā)現(xiàn)錯誤就立即打斷學生進行糾正,并要求學生重復正確句子,往往給學生造成思想壓力,擾亂學生的連續(xù)思維,不利于調動學生參加活動的積極性。但如果出現(xiàn)事實的錯誤或邏輯錯誤時,須及時指出并糾正。
總之,討論是英語課堂教學中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效率的一種較好的方法,但如何才能充分發(fā)揮教師在討論中的作用,還需要我們不斷嘗試,不斷探索和總結。在教育教學不斷科學化、現(xiàn)代化、數(shù)字化的今天,教師在課堂中自身的很多優(yōu)勢已經不復存在,只有找準和扮演好自己應有的角色,才能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使自己的英語課堂更加鮮活和高效,從而適應時代的不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