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建路
(空軍航空大學軍事教育訓練系,吉林長春130022)
戰(zhàn)爭的科技含量越高,對飛行員的體能素質要求越嚴。高技術的運用不但使作戰(zhàn)節(jié)奏加快,其殘酷性也導致飛行員的生存和作戰(zhàn)環(huán)境更加惡劣,客觀上要求飛行員必須具有強健的體魄,能夠經得住饑渴、抗得住疲勞。對于剛剛入伍的飛行學員來說,在入伍教育階段有效提高體能水平,是以后的文化學習及更多、更強的運動訓練的重要鋪墊。
整群抽取航空大學基礎訓練基地08年新入伍飛行學員,按建制分為實驗組 (100人)和對照組(100人)。全部為男性,年齡均為:18±1。
1.2.1 干預訓練
傳統(tǒng)訓練中耐力訓練主要以5 000 m或10 000 m為主,持續(xù)跑;力量訓練為引體向上、俯臥撐等單個練習的重復訓練;速度訓練為70 m反復跑。本研究中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訓練方法,為實驗組設計訓練方案如下。
耐力訓練:采用持續(xù)跑與間歇跑交替訓練。持續(xù)跑采用中等強度2 000~3 000 m (前4周)和5 000 m跑,訓練心率140~160次/min;間歇跑采用400 m(前4周)和600 m大強度跑,訓練心率180~190次/min,心率恢復至120次/min時進行下一次練習。訓練強度控制采用人工頸動脈脈搏計。
力量訓練:采用循環(huán)力量訓練法,由指揮員統(tǒng)一數,流水式循環(huán)完成規(guī)定的練習。練習手段與要求:①引體向上5~10次;②1 min快速仰臥起坐;③俯臥挺身30次;④高腿位俯臥撐10~15次;⑤20 m蛙跳;⑥俯撐收腿15~20次。每個練習間歇30s~60 s,每次完成 3~4組,組間間歇 2~3 min。
速度訓練:采用單個練習重復訓練法。練習手段及要求:①原地快速高抬腿;②30 m追逐加速跑;③100 m跑;④深蹲跳,每個練習要求以最大用力完成3~5次,每次間歇60~90 s,每項間歇3~4 min。
柔韌與靈敏訓練:在訓練課的準備活動和整理活動中進行靈敏性和柔韌性訓練。
訓練時間:每周訓練5次,每次訓練50~70 min,持續(xù)訓練8周。實驗組和對照組訓練時間和場地條件完全相同。
1.2.2 研究指標
素質指標:握力、背肌力、引體向上、仰臥起坐、單腿深蹲起、立定跳遠、100 m跑、3 000 m跑、十字跳、立位體前屈。
1.2.3 數據處理
實驗數據由SPSS10.0軟件統(tǒng)計包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數據以s表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組訓練前后均進行t檢驗。
測量及數理統(tǒng)計結果反映:上肢及肩帶、腰腹和下肢肌肉力量水平的引體向上、3 min仰臥起坐、單腿蹲起,實驗后實驗組提高幅度均達到100%以上,顯著高于對照組 (P<0.01)。背肌力實驗組提高15.42 kg,提高幅度高于對照組7.63 kg(P<0.01)。代表前臂肌和腕指關節(jié)小肌肉樣的握力指標提高幅度較小,而且,實驗組低于對照組,但不具顯著性。表1提示:采用循環(huán)力量訓練法,連續(xù)8周以上每周進行2次力量訓練的負荷安排,能有效地發(fā)展新入伍飛行學員的力量素質。循環(huán)力量訓練的優(yōu)勢主要體現在:增加訓練的趣味性、提高訓練效率、防止身體局部負擔過重、延緩疲勞產生、體現區(qū)別對待、發(fā)展心肺耐力等。但是該訓練方案忽視了小肌肉群力量的訓練,應加以改進。
表1 實驗前后兩組學員力量素質比較
表1 實驗前后兩組學員力量素質比較
?
表2 實驗前后兩組學員運動素質比較
表2 實驗前后兩組學員運動素質比較
?
運動素質是人體各器官系統(tǒng)機能的綜合反映。也是訓練效果最直接的體現。100 m跑實驗后實驗組提高的幅度是對照組的 2倍多 (P<0.01),100 m跑反映了人體在短距離內極限跑的能力。運動生理學和訓練學認為,位移速度能夠體現人體的力量、速度、速度耐力、柔韌、神經過程靈活性等綜合素質。本實驗指標的變化情況與上述理論一致。反映靈活性的十字跳、評價柔韌性的體前屈,實驗后實驗組顯著好于對照組 (P<0.05)。立定跳遠是反映下肢爆發(fā)力的素質指標,實驗后兩組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實驗組高于對照組,但顯著性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耐力素質是軍人最基礎和最重要的身體素質之一,是軍人在艱苦環(huán)境下抵抗疲勞連續(xù)作戰(zhàn)求生存的物質基礎。3 000 m跑實驗后實驗組比對照組提搞了22.47 s(P<0.01)。上述實驗結果提示,實驗訓練方案比現在的訓練方案更能有效地全面發(fā)展新入伍飛行學員的身體素質 (見表2)
在飛行學員入伍教育的體能訓練中采用實驗訓練方案增強飛行學員體質優(yōu)于傳統(tǒng)的體能訓練方案,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1]徐明.肥胖與體育鍛煉[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2,28(5):80~ 83
[2]王從容.身體成分控制與運動的研究進展,運動生理學進展[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0:140~151
[3]李清亞,等.士兵人體成分勸心肺功能及體能的影響 [J].解放軍預防醫(yī)學雜志,2001,19(1);14~16
[4]丁素文,閏雙娜.大學生運動心肺功能的比較研究[J].體育學刊,2003,10(3):42~44
[5]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206~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