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君
長期以來,思想政治課缺乏吸引力、可信度,是因為教學內容遠離學生的社會生活實際,也與其長遠發(fā)展相去甚遠。如能充分利用校外課程資源,挖掘生活素材,讓學生走出課堂,就能調動其學習政治的興趣和熱情,增強做人的責任感和判斷問題的能力。
政治新課程立足于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發(fā)展的需要,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之中,構建學科知識與生活現(xiàn)象有機結合的課程。盡管如此,學生對社會生活缺乏了解和認識,如仍把學生封閉于教室這一狹窄空間,與社會生活相對隔離,學生對所學知識就會感到迷惑。這就要求教師在一定的條件下,根據教材內容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向社會,面向生活,以滿足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并使教育理論更有說服力。為此,筆者認為要利用好走出課堂這一教學手段,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
隨著社會的進步,學生得到的信息越來越多,思想也越來越活躍,對許多問題,特別是理論問題更加敏感,有時也更容易陷入片面的思維當中。如果這時仍只限于在課堂上講理論,那么勢必會使學生產生反感情緒,消極對待教師上課時系統(tǒng)的理論知識的講授,并逐漸形成對政治課的逆反心理。即使教師講得再準確明白,學生也聽不進去,一旦形成惡性循環(huán),后果不堪設想。
比如講到“共產黨的先進性(三個代表)”時,許多受家長思想影響的學生就會提出“為什么貪污腐化的都是共產黨員干部”的問題。教師講:“那都是個別現(xiàn)象,代表不了真正的共產黨人?!钡珜W生仍會糾纏在“真正的共產黨員在哪里”“黨的干部有幾人不貪”等社會性問題上。
每當這時,筆者便會感到課堂上的壓力幾乎無法排除。如果不走出課堂,教師將陷入無休止的問題之中而不能自拔。于是,筆者請示學校領導,組織一系列走出課堂的政治課,帶領學生到工廠聽取一次勞模座談會,到交警隊聽取一次思想報告會。后來,在提到“共產黨人的先進性”時,學生對照書上的理論,用黨員勞模的無私,黨員交警吃苦耐勞、心貼百姓的先進事例,說得頭頭是道,理解得快,記得牢,舉一反三,一通百通。
走出去不是目的,讓事實說話才是目的。事實勝于雄辯,教師枯燥的說教,不如學生一睹為快。政治,實際是源于生活的理論與這種理論對實踐的指導。通常說的“有理有據”就是這個道理——理論必須有根據作保證。無據何來理?而走出課堂學政治,就是為“理”添上生動的根據。所以,走出課堂是十分必要的。
走出課堂,實際是讓學生直接感知政治課的內容,把本來枯燥的理論生活化,三維化,活起來,立起來,加深印象,讓學生自己從感知的生活里抽象出理論,效果是非常好的。走出課堂的方法是走出校門,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走向人物,走向生活。
參觀革命戰(zhàn)爭博物館,參觀革命圣地,觀看革命戰(zhàn)爭圖片展,通過紅色旅游加強革命傳統(tǒng)教育,增強學生愛國情感,弘揚民族精神;參觀反毒品展,反扒展,反經濟犯罪展;參加交通執(zhí)勤,掃烈士墓,慰問解放軍;等等,使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觀念自然而然地發(fā)生變化,并轉化為實際行動。這是任何說教也無法達到的效果,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堅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信念。
例如帶領學生看花開、蜜蜂采蜜,看螞蟻協(xié)作搬食物,進而懂得團結協(xié)作的重要性,培養(yǎng)熱愛勞動的品質;看環(huán)境污染、耕地減少,使學生明白保護環(huán)境人人有責和科學發(fā)展觀的道理,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增強保護資源環(huán)境的意識。
就是把那些可以豐富政治教學內容的事件當事人請到學校來,現(xiàn)身說法,使學生走出傳統(tǒng)的課堂,走出以往“師講生聽”的模式,變成課堂之外的人講,師生共聽、同討論的方式,從學生看來,也是走出“課堂”。
例如通過學生對居住環(huán)境的變化的走訪,使學生知道居住環(huán)境的今與昔,懂得生活來之不易,增加愛國情感,擁護改革開放。筆者的經驗是:政治課不能就理說理,鋪陳條目,而應讓理論立體化,生動起來,才能被學生接受,為達此目的,至少要一例一理。
走出課堂學政治的好處是能有力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和思索積極性,但是還必須注意:1)不可過頻,走出課堂效果好,但要適度把握次數,仍以課堂教學為主,所以這種方法要少而精;2)要注意安全;3)不可走得太遠,時間不可過長。
總之,走出去,請進來,給學生以豐富鮮活的情感經驗。材料從生活中來,從歷史中來,從實踐中來,賦予政治以鮮活的生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益,更會換來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這既鍛煉教師和學生的實踐能力,也促進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獨立思維的發(fā)展。只要教師把握好對問題(理論)的針對性,每一節(jié)課都會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