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姝允 浙江省寧??h技工學校 315600
《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是一門中等職業(yè)學校機械類專業(yè)必開的專業(yè)基礎課,理論性、實踐性、實用性、技術性都很強。按照理想的培養(yǎng)目標是:把學生培養(yǎng)成懂理論、會技能的中等技術人才,但實際上現(xiàn)在的學生理論基礎很差,也很厭煩學習理論性強的課程,倒是對動手方面提高技能方面還有點興趣,鑒于現(xiàn)在學生的學習現(xiàn)狀和學習思想,筆者從實際出發(fā),力求達到該課程的最基本效果——注重實用性,強化實踐性,而要淡化理論性,以滿足社會經(jīng)濟建設對人才的基本要求。為此,筆者在教學中積極探索各種教學方式,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作了有效的嘗試和探索。
不管是第一堂課還是以后的每堂課,都要讓學生體會到該課程是多么的具有實用性。第一堂課筆者以一個簡單的故事引入極限配合和技術測量的意義,在甲午戰(zhàn)爭的時候,鄧世昌指揮下的清兵很勇敢的抗擊著日寇,但是因為炮彈不能很好的裝入炮筒,很多炮彈成了廢彈,沒辦法,鄧世昌只好叫一部分清兵用銼刀拼命的修正這些不合格的炮彈,結果延誤了戰(zhàn)爭的最佳反擊時機,戰(zhàn)爭以我方的失敗而告終。這樣的慘痛為什么會發(fā)生呢?學生們討論著,發(fā)表著自己的觀點,最后筆者總結了他們的觀點:用術語表達就是炮彈的制造不符合極限配合的要求或者是測量技術沒有過關,導致炮彈的互換性差,才使得許多炮彈成了廢彈。這樣的一個故事既使學生初步理解了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的意義和實用性,也增強了他們的愛國意識,也能激發(fā)他們樹立學好這門課程的決心。在以后的每堂課教學中,筆者也是盡量把課程的實用性思想輸入學生的頭腦中。比如,在學習尺寸公差帶代號的時候,筆者特意從數(shù)控車老師那里拿了一張加工圖紙,叫學生分析圖紙上的尺寸含義,學生一開始看不懂尺寸的所有含義,毫無疑問,連加工尺寸都看不懂的話,又怎能加工出合格的零件呢?學生深深懂得這樣的道理,譬如圖紙中的Φ20H7尺寸,于是學生對這樣的未知產(chǎn)生了興趣,也對揭開這個謎底產(chǎn)生了欲望,學習相關的知識就有了動力,當筆者告訴學生H7是表示尺寸極限偏差的公差帶代號的時候,接下來的學習就變成了知識的探索,而不是學生平常懼怕的純理論學習了。因為該課程的實用性,大大激勵了學生的學習欲望,使他們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學習的效果大大改善。
教材安排的內(nèi)容非常多,但有些內(nèi)容非常的具有實用性,有些內(nèi)容純粹是理論性的,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又引起他們的懼怕心理和厭惡感,所以筆者在取舍教材內(nèi)容時主要考慮實用性,對實用性強的內(nèi)容增加課時,反復訓練,對實用性不強的內(nèi)容安排較少的課時或干脆刪除,使學生的精力集中在實用性強的內(nèi)容上,以達到該課程的最基本要求。比如,教材中關于極限尺寸的計算和極限配合量的計算這部分內(nèi)容,是實用性非常強的內(nèi)容,是每個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點,因為學生在接觸加工圖紙的時候,學生首先要會熟練計算極限尺寸和極限配合量,這是學生做出合格產(chǎn)品的必要條件,所以筆者安排較多的課時來學習這部分內(nèi)容,以達到每個學生都熟練掌握的要求,除了課堂上講清概念和計算方法外,還在課堂上安排大量的練習,并且讓學生以鉗工小組的形式針對每周必練的鉗工圖紙進行計算,如果誰算錯了還可以得到組員的糾正和幫助,使他們感受到這部分內(nèi)容的重要性和實用性,大大增強他們學習的自覺性,此外,筆者還布置課外的相關作業(yè),以鞏固知識點,同時可以鍛煉學生的勞動積極性。又如教材中安排的“另一極限偏差數(shù)值的確定”這塊內(nèi)容,純粹是標準公差和兩個極限偏差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的計算而已,理論性太強,卻不具有實用性,而學生最怕的就是這種計算了,如果對學生提出掌握的要求,反而增加他們的學習難度,甚至引起他們對這部分內(nèi)容的厭煩感,所以筆者對這塊內(nèi)容只是點了一下標準公差和兩個極限偏差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并不展開具體的訓練。其實要確定某一尺寸的兩個極限偏差數(shù)值,只要查極限偏差表就可以了,對于查表這塊內(nèi)容的掌握,卻是非常的有必要,因為這塊內(nèi)容是非常實用的, 象前面提到的數(shù)控車加工圖紙,就要求學生會查極限偏差表,學生經(jīng)過學習這塊內(nèi)容以后,完全能看懂圖紙上標注的尺寸了,這樣的進步使學生很有學習的成就感。對于教材內(nèi)容的合理取舍,既突出了學習的重點和實用性的目的,又節(jié)省了不必花費的寶貴時間;即讓學生消除了學習理論的懼怕心理,又讓學生樹立了學習的信心和產(chǎn)生了實用性學習的思想,激發(fā)了學生挑戰(zhàn)困難、自覺學習的積極性。
毛澤東同志認為,真正的理論在世界上只有一種,就是從客觀實際抽出來又在客觀實際中得到了證明的理論。斯大林曾經(jīng)說過,脫離實際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空洞的理論是沒有用的,不正確的,應該拋棄的。可見實踐是理論的基礎,對理論具有決定作用。而理論對實踐具有能動作用,科學的理論能指導實踐取得成功。多年的教學使筆者深深體會到,《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是一門實踐性、理論性都很強的課程,教材安排的光滑圓柱形結合的極限與配合、形狀和位置公差、常用計量器具、形狀和位置誤差的檢測等內(nèi)容,充分體現(xiàn)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關系,也就是說,我們要運用公差配合的相關理論,應用有關的測量技術,確保零件合格,確保零件具有互換性,而在應用測量技術的過程中,也證明了公差配合理論的正確性和實用性,所以要學好這門課程,必須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踐證明,正確、熟練的使用測量器具是保證零件合格的必要條件,為了讓學生比較熟練的會使用常用計量器具,筆者除了在課堂上講清楚和演示好各種常用計量器具的測量方法,還安排一定的課時讓學生自己批改同學的鉗工工件,讓學生自己體會測量的過程,感受教材上介紹的測量方法,在理論的指導下正確掌握測量器具的使用,又通過測量的實踐活動,把教材上描述的測量理論轉(zhuǎn)化為具體的測量操作,也能轉(zhuǎn)化為自己的測量理論。比如萬能角度尺的使用,學生首先依據(jù)教材的介紹,對其應用的四種情況分別進行角尺和直尺的移動和拆換,再對具體的工件進行實際檢測,進一步熟練掌握萬能角度尺的使用,包括掌握讀數(shù)的方法,經(jīng)過實踐,學生把煩瑣的理論轉(zhuǎn)化為具體的操作方法了,如果筆者要求學生說出萬能角度尺的四種測量方法的話,他們會說的基本上與教材一樣。經(jīng)過這樣的教學方法,學生不再懼怕學習理論,反而覺得理論很有用,能正確指導實踐,也體會到實踐是非常重要也非常有必要,熟練的操作能證明理論的來源與正確性和實用性。
學校對這門課程安排的課時是一周二節(jié),要達到學生熟練運用極限配合理論和測量技術的要求是不太可能的,為了提高對這門課程有興趣的學生的運用能力,筆者建立“技術測量”的興趣小組,近幾年學校根據(jù)課程改革的需要,開設了“技術測量”的選修課,就代替了興趣小組的形式,通過這些形式,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課時,也可以充分的進行測量方面的練習,不必像課堂上那樣訓練倉促了,學生的學和老師的教都變得充分而興致十足。在這些課上,筆者安排學生檢測鉗工實習的工件和從企業(yè)拿來的報廢產(chǎn)品,檢測初期,筆者要先準備好本次測量要用到的量具,列出工件或產(chǎn)品的被測項目,然后叫學生根據(jù)學過的知識算出極限尺寸和極限配合量,明確要檢測的形位公差項目,再和學生一起討論確定測量的基準,再指導學生如何正確使用測量器具、如何正確測出工件或產(chǎn)品的實際尺寸和形位誤差,最后判斷工件或產(chǎn)品是否合格。檢測中期開始,筆者預先發(fā)下圖紙,叫學生自己討論確定所需要的量具,然后在測量時自己定測量基準,自己使用量具檢測各個項目,而筆者只要巡視指導就好了,這反而讓學生找到了學習的主人翁意識,由原來的被動學習變成了主動學習,也學會了自己安排工作程序,提早嘗試了在企業(yè)里的工作模式,增強了他們適應企業(yè)工作的能力。檢測后期,不但要求學生能進行獨立檢測,還要求大家研討工件或產(chǎn)品出現(xiàn)尺寸誤差和形狀誤差的原因以及修正這些誤差的方法,以進一步體會課程中提到的“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的關系”理論。通過第二課堂的三步曲體驗,學生對這門課程的操作性和理論性變得非常熟練,也對這門課程的實用性進行了進一步的檢測,大大信服了理論與實踐的關系論,激勵他們形成學習理論與實踐訓練兩頭抓的思想,為以后的再學習明確了方向。
隨著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對學生行為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視,課程的實用性教學思想,必將進一步得到推廣和深入,更多的實用性教學方式也將得到進一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