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晉新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職業(yè)病醫(yī)院(830001)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職業(yè)病醫(yī)院自2009年8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小切口治療足拇外翻23例,經(jīng)8~12個月隨訪,臨床療效滿意。
2009年8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小切口治療足拇外翻23例(32足),隨訪時間8~12個月,臨床療效滿意。23例(32足)患者中,男性2例(3足),女性21例(29足)。合并跖骨頭下胼胝體疼痛22例,合并炊狀趾4例(6足)。X線檢查: HAV角11°~45°,平均27.6°,IM角5°~18°,平均10.5°。脛側籽骨移位情況(以第1跖骨軸線為基準):內(nèi)側1例(1足),外側22例(31足),跖趾關節(jié)半脫位21足,跖趾全脫位5足。
麻醉顯效后,用小圓刀在拇指近節(jié)趾骨近端內(nèi)側作約0.5cm切口,直達骨膜,小骨膜剝離器從遠端向近端在拇囊和內(nèi)側跖骨頭之間分離關節(jié)囊,用高速磨鉆磨去內(nèi)側跖骨頭骨贅。骨銼銼平跖骨頭內(nèi)側,在第一跖骨頭頸內(nèi)側作約0.5cm切口,直達骨膜。用高速磨鉆從遠端向近端作一<30°斜形截骨,背側向跖側截骨角度呈5°~10°。截骨完畢,在透視下矯正拇指外翻并整復跖趾關節(jié)脫位或半脫位,術畢沖洗切口并包扎,于第1~2趾間關節(jié)置于直徑2cm繃帶夾墊固定。固定完畢透視下觀察矯形情況,如不滿意可用手法復位。術后第2天穿特制矯形鞋下床活動,以生活自理為度。每7~10d拍片一次,直至截骨端臨床愈合(通常為6周)。
優(yōu):畸形矯正,拇囊炎癥狀消失,穿鞋不疼;HAV角在20°以下,IM角在9°以下,拇指關節(jié)活動正常,趾力及走路正常,無跖骨頭下疼痛,患者對手術完全滿意。良:拇外翻畸形糾正,拇囊炎消失,拇指內(nèi)背側麻木,HAV角在20°~25°以下,IM角在10°~11°以下,拇指關節(jié)活動近于正常,有輕度的跖骨頭下疼痛,患者對手術基本滿意。差:拇外翻畸形有所矯正,或拇內(nèi)翻,輕度拇囊炎疼痛或跖骨頭下疼痛比術前加重,HAV角在26°~30°,IM角在11°以上,患者不滿意。
優(yōu)18例,26足,良5例,6足。
拇外翻畸形是足部畸形和疼痛的常見原因,發(fā)病率較高,多見于女性,影響足的正常負重和行走。拇外翻的診斷標準[2]為:第1~2跖間角IM≥10°或拇外翻角HAV≥20°以及有較明顯外翻畸形,或伴有拇囊炎表現(xiàn)者。治療原則旨在于在拇外翻矯形中,必須使HAV角,IM角恢復到正常范圍內(nèi)。Iaremenko[3]1967年提出趾骨頭平面足橫弓的存在。當前多數(shù)研究結果提示,拇外翻病足可能合并有足橫弓松弛或弧度改變。有專家經(jīng)研究認為,趾骨頭平面足橫弓塌陷后,可以誘發(fā)并加重外翻畸形,增加外側跖骨的應力,導致第2~3跖骨頭下胼胝體形成和前足痛[4]。本組手術采用小切口在第1跖骨頭頸內(nèi)側作斜形截骨后,再將趾骨頭外移,并向跖側屈曲,即可使HAV角,IM角恢復到正常范圍內(nèi),并可使前足變寬的足橫弓得以糾正,從而使拇外翻畸形得以糾正,疼痛得以緩解。
術后門診復查非常重要,截骨端整復后,包扎和固定尤為關鍵,必須保持拇指于中立位,術后常規(guī)換藥,換藥時觀察矯形后情況。定期拍片檢查,如有異??杉皶r糾正,切口愈合后,可2周包扎固定1次,6周可去固定,術后第2天可鼓勵患者適當下地行走。
小切口治療拇外翻畸形,與傳統(tǒng)手術相比,具有操作簡單、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可早期下地行走、費用低等優(yōu)點,是一種可推介的術式。
[1] 溫建民,桑志成,林新曉等.小切口手法治療拇外翻臨床研究[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2,9(1):27.
[2] 桂鑒超,馬昕,顧湘杰等.籽骨的并行性與拇外翻[J].上海醫(yī)科大學學報,1997,24(Suppl):73-74.
[3] Iaremenko DA.Methods of study of the transverse arch of the foot[J].Ortop Travmatol Protez,1967,28(2):20-24.
[4] 鮑根喜,王旭,顧湘杰等.足橫弓形態(tài)的動態(tài)分析與拇外翻關系研究[J].中華骨科雜志,2001,21 (3):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