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君 郝 毅
辨證論治心血管神經(jīng)癥體會
李存君1郝 毅2
心血管神經(jīng)癥 中醫(yī)藥 辨證論治
1吉林省乾安縣中醫(yī)院(乾安131400)
2吉林省中醫(yī)藥科學研究院(吉林130021)
心血管神經(jīng)癥,又稱心臟神經(jīng)官能癥,為臨床常見病,是神經(jīng)癥的一種特殊類型。發(fā)病時以心悸、心前區(qū)疼痛、胸悶、氣短、失眠多夢、疲乏無力等心血管疾病相關癥狀為主。臨床上多見于中青年人群,以20~40歲者多見,女性多于男性,尤以更年期婦女為多。常因過勞、精神創(chuàng)傷或情緒激動加重,遷延不愈,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痛苦。西醫(yī)學在明確診斷后尚無理想的治療方法。中醫(yī)學無心血管神經(jīng)癥之名,根據(jù)其癥狀表現(xiàn),可歸納于中醫(yī)學“心悸”、“胸痹”、“百合病”、“郁證”等范疇。筆者以中醫(yī)理論為基礎,結合多年的臨床經(jīng)驗,靈活辨治本病,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現(xiàn)將辨治體會介紹如下。
1.1 肝郁氣滯型 中醫(yī)學認為“心者,君主之官”,“主血,主神志”,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和血液之運行主要歸屬于心;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而惡抑郁,精神情志之調(diào)節(jié)功能與肝密切相關?!堆C論》云“肝屬木,木氣沖和條達,不致遏郁,則血脈得暢”,若因大怒或情緒波動等影響肝臟正常的生理功能,以致木失沖和,肝失疏泄,郁而化火,母病及子,火擾神明,則心神不安,其癥可見心悸,胸悶氣憋,胸痛,氣短,乏力,自汗,少寐多夢,苔干,脈弦或滑等。治療當以疏肝理氣,寧心活血為主。可選柴胡疏肝散、逍遙散、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等成方加減,藥物選擇柴胡、黃芩、龍膽草、生地黃、白芍、川芎、柏子仁、梔子、當歸、甘草、陳皮、青皮等。
1.2 心虛膽怯型 素體心膽虛怯,或突受驚恐,或見怪狀、聞異聲,或涉險登高,“驚則氣亂”,則可出現(xiàn)心悸膽怯,神搖不能自持而發(fā)病??梢娦募虏话?,心慌,胸悶氣短,少寐,坐臥不安,頭暈,健忘,舌苔薄白,脈虛或弱等癥狀。治療當以養(yǎng)心安神,潛鎮(zhèn)定志為主??蛇x安神定志丸、朱砂安神丸等成方加減,藥物選擇遠志、黃連、茯苓、酸棗仁、生地黃、麥冬、朱砂、甘草、當歸、橘紅等。
1.3 心陽不振型 《素問》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心陽旺盛,則體輕矯健。若因體虛過勞,損傷心陽,心失溫養(yǎng),胸陽不運,則表現(xiàn)出在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等諸多方面功能低下的癥狀??梢娦募虏话?,胸悶氣短,乏力,多汗,手足冷,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舌苔薄白,脈虛大無力等癥狀。治療當以溫補心陽,益氣安神為主??蛇x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補中益氣湯等成方加減,藥物選擇桂枝、龍骨、牡蠣、甘草、人參、黃芪、升麻、白術、陳皮、當歸、遠志、茯神等。
1.4 心腎陰虛型 久病勞倦,或房事不節(jié),婦女或經(jīng)血過多,或過服燥烈劫陰之品,或因憂思過度,五志過極,損傷心腎之陰,以致心火亢盛,而腎陰虧于下,心腎不交而發(fā)病,正如《素問玄機原病式》中言“水衰火旺而擾火之動也,故心胸躁動?!笨梢娦募虏粚?,胸悶,煩躁,失眠,手足心熱,潮熱盜汗,耳鳴,腰酸,舌質(zhì)紅,少苔,脈細數(shù)等癥狀。治療當以滋陰降火,養(yǎng)心安神為主??蛇x天王補心丹、六味地黃丸、酸棗仁湯等成方加減,藥物選擇柏子仁、麥門冬、生地黃、天門冬、山茱萸、白芍、酸棗仁、茯神、沙參、當歸、朱砂、枸杞等。
1.5 心脾兩虛型 心藏神而主血脈,《素問·五臟生成》篇言“諸血者,皆屬于心”,《靈樞·邪客》“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脾志為思,主運化、統(tǒng)血,《金匱要略注》曰“五臟六腑之血,全賴脾氣統(tǒng)攝”。“思出于心,而脾應之”,心脾兩臟與人體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密切相關,若因情志不調(diào),思慮過度,則易損傷心脾,心脾生理功能失常,致使氣血雙虧、心氣不足,血運無力,久病生瘀,從而出現(xiàn)神疲乏力、心悸氣短、倦怠思臥、失眠健忘、頭目暈眩、食少納呆、胸悶、胸痛等癥狀。治療當以健脾養(yǎng)心,益氣補血為主。可選歸脾湯、補中益氣湯、八珍湯等成方加減,藥物選擇黃芪、炒白術、酸棗仁、炙甘草、遠志、當歸、黨參、木香、茯神、荷葉、龍眼肉、陳皮等。
《黃帝內(nèi)經(jīng)·五臟生成篇》中云“諸血者皆屬于心”。心主一身之血液及脈道,血流豐富。若因心病日久,或內(nèi)傷情志,或胸背受傷、跌打等,極易影響到血脈之正常運行,進而引起心脈瘀阻。所以瘀血在本病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既是病理產(chǎn)物,又是致病因素。故在臨床中無論辨證為何種證型,用藥方面酌加幾味活血化瘀之品,如丹參、紅花、桃仁、赤芍、牛膝、當歸等,可收到滿意的療效。
楊某,女性,33歲。2009年10月20日就診。1個月前因工作調(diào)動,心情壓抑,憂思過度,有心悸、心前區(qū)痛、煩躁、倦怠乏力、汗多、兩手振顫等自主神經(jīng)功能紊亂癥狀,并伴失眠、多夢、潮熱、腰酸耳鳴等癥,舌質(zhì)紅,少苔,脈細數(shù)。查體:體溫36.6℃,血壓120/70mmHg,心率88次/min,偶有期前收縮,心音略增強。心臟X線檢查無異常,心電圖示偶有期前收縮,伴非特異性ST-T異常。辨證為心腎陰虛,心腎不交。治則補腎滋陰,寧心安神。處方:天王補心丹加減:柏子仁15g,酸棗仁30g,生地黃10g,黃連 5g,吳茱萸 3g,玄參 15g,沙參 10g,麥門冬 15g,枸杞 25g,茯神10g,遠志20g,甘草6g。共7劑,每日1劑,水煎服,分早晚2次口服。11月1日復診,已無心悸、心痛、煩躁、兩手振顫、失眠、多夢、耳鳴等癥,出汗量較前明顯減少,偶有失眠、腰酸等癥,查心率78次/min,復查心電圖未見異常。囑續(xù)服六味地黃丸1個月以鞏固療效。
R54
B
1004-745X(2010)09-1627-01
201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