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濤 胡建道 張建耀 曹澄 周韶 任東
我科采用NasoPore可降解吸收膨脹止血綿作為鼻內(nèi)鏡下鼻腔、鼻竇手術后止血填塞材料進行止血,報告如下。
1.1 資料 2009年5月至2010年6月我科收治的接受鼻內(nèi)鏡下鼻腔鼻竇手術患者共448例,其中男性253例,女性195例;年齡l6~72歲,平均44歲。鼻竇手術262例,包括各種類型鼻竇炎、鼻息肉、鼻竇良性腫瘤切除術;鼻腔手術186例,包括鼻腔血管瘤切除術12例,鼻中隔成形術174例,其中79例同時行下鼻甲骨折外移術。
1.2 方法 向患者及其家屬告知并同意后,所有患者按住院號碼末尾數(shù)單雙號隨機分為兩組:A組,Merocel止血綿填塞組224例;B組,NasoPore可降解吸收膨脹止血綿填塞組224例。所有手術均在鼻內(nèi)鏡下手術。
1.3 觀察指標[1-2](1)填塞過程中不適感(包括頭脹痛、鼻脹痛、流淚、噴嚏等)的發(fā)生率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視覺模擬評分):0處為無不適,10處為極度不適且不能忍受,患者根據(jù)自己的感受在0~10之間的任何位置選取代表自己在鼻腔填塞過程中不適程度的一點。小于等于3為輕度不適,介于3~7為中度不適,大于等于7為重度不適;(2)取出填塞物時出血量:少,取出填塞物后無任何出血或微量滲血,無需處理;中,出血量小于5 mL,用減充血劑綿片收縮后很快停止;多,出量大于5 mL,需進行處理。(3)鼻黏膜反應:輕度,黏膜輕度充血腫脹,鼻通氣好;中度,黏膜充血腫脹,鼻阻塞呈間歇性;重度,黏膜充血腫脹明顯,伴有黏膜損傷,鼻阻塞呈持續(xù)性。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所有數(shù)據(jù)應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組間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鼻腔填塞后出現(xiàn)輕度、中度、重度不適感的患者,A組分別為109、80、35例,B組分別為137、70、17例。A組鼻腔填塞后不適感較B組明顯(Z=-3.012,P=0.003);抽出填塞物時出血量少、中、多的患者,A組分別為116、76、32例,B組分別為142、66、16例。A組抽出填塞物后出血量較B組重(Z=-2.710,P=0.007);鼻黏膜腫脹輕度、中度、重度的患者,A組分別為122、80、22例,B組分別為152、65、7例。A組鼻黏膜水腫程度較B組重(Z=-3.226,P=0.001)。
鼻腔填塞是鼻內(nèi)鏡術后常用的止血手段。鼻腔填塞后會出現(xiàn)頭痛、鼻腔脹痛、流淚等癥狀,嚴重者影響患者食欲,從而影響到病情康復[3]。減輕上述癥狀對患者的術后恢復有積極的作用,也符合患者的要求。
Merocel膨脹海綿由高分子材料(聚乙烯醇和醛反應生成的乙縮醇)構成,遇水后迅速膨脹,機械壓迫創(chuàng)面而達到止血目的,但對需要提供壓迫力度較大、填塞材料保留時間較長的術式,則不宜應用[4]。且Merocel膨脹海綿術后需取出,多次鼻內(nèi)鏡檢查及術腔處理,增加了醫(yī)師的勞動強度及術腔出血、粘連及感染機會[5]。可降解吸收膨脹止血綿NasoPore由聚醚酯-氨基甲酸乙酯材料制成,表面細膩,容易貼合于不規(guī)則出血組織表面,提供足夠的壓力;止血綿內(nèi)部含平均100 μm微小孔徑,可防止新生組織長入,同時防止血液順孔隙倒流,減輕患者不適感。普通槍狀鑷夾取呈壓縮狀即可置入術腔,24 h內(nèi)保持膨脹彈性。放置術腔后12 h前后開始降解,分解過程中形成泡沫樣降解物質繼續(xù)對腔壁施加壓力。1周后可基本降解完畢,降解產(chǎn)物最終為CO2和 H2O,非膠狀物、不粘附創(chuàng)面組織,方便清理術腔,減少術后囊泡、肉芽、息肉再生。
可降解吸收膨脹止血海綿NasoPore也有以下不足:(1)因海綿呈膨脹狀態(tài),體積較大,對前鼻孔較小患者,需修剪成合適大小后填塞;(2)對動脈搏動性出血患者,為加強壓力,需填塞多塊,增加患者經(jīng)濟負擔;(3)價格較高。
[1]周兵,崔衛(wèi)新,王丹妮,等.鼻內(nèi)鏡手術后鼻腔填塞物的選擇及效果比較[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04,11(1):59-61.
[2]布榮霞,崔江,沈康,等.四種止血材料對鼻內(nèi)鏡術后鼻腔填塞的療效觀察[J].河北醫(yī)學,2007,13(12):1274-1277.
[3]牟基偉,樊淑華,姚雅芬,等.鼻內(nèi)鏡術后兩種鼻腔填塞材料療效比較[J].黑龍江醫(yī)藥科學,2010,33(1):46.
[4]張威,梁勇,李湘平,等.Meroce1止血材料在鼻腔鼻竇術后應用的臨床觀察[J].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2004,4(4):248,254.
[5]許雨洲,陳旭華,尹治軍.鼻內(nèi)鏡術后明膠海綿的應用[J].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2008,8(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