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宏
(內江師范學院體育學院,四川 內江 641112)
旅游動機是指激勵人們產生旅游活動意向以及到何處去并進行何種項目旅游的內部動力。不同的年齡、性別、職業(yè)、家庭收入、居住地、文化修養(yǎng)等因素導致人們旅游的動機有一定的差異。即使同一旅游者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外界條件制約下,旅游動機也會發(fā)生變化。盡管旅游動機多元且多變,但也不是完全無規(guī)律可循。因為人們的旅游動機除有個性的一面外,還有共性的一面。[1]現將國家社科基金課題組對四川省丘陵地區(qū)5個城、鎮(zhèn)、鄉(xiāng)不同人群參與旅游動機的調查數據統計歸納整理如下。
主要運用了文獻資料法、實地考察法、問卷法和數理統計法。
四川省丘陵地區(qū)選擇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樂山市、廣安市、內江市等5個地市,對城、鎮(zhèn)、鄉(xiāng)從7-70歲,以每5歲為一年齡段、男女各占50%的3250名對象進行參與旅游動機的調查。共發(fā)放問卷3250份,收回有效問卷3096份,有效率95.2%,再用SPSS軟件錄入信息進行數理統計與分析。
表1 不同性別人群參與旅游動機調查結果對照表
表1顯示,不同性別人群在參與旅游動機上沒有明顯的差異。參與旅游的主要動機的排序依次是休閑度假、觀光游覽、強身健體,反映出人們參與體育旅游的動機是滿足精神層次的需求。
表2 不同年齡人群參與旅游動機調查結果對照表
表2顯示,不同年齡段的人群參與旅游的動機呈現出分化的特點。7-40歲年齡段人群首選是觀光游覽,其次是休閑度假、強身健體;41-55歲年齡段人群首選休閑度假,其次是觀光游覽、強身健體;56-70歲年齡段和70歲以上人群首選是強身健體、探親訪友、休閑度假,這反映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人們參與旅游動機的演變特點,50歲以前更多的是滿足個體的發(fā)展和享受,而56-70歲以上年齡段人群的工作壓力已經解除,因而他們把健康放在首位,其次才是探親訪友、休閑度假。
表3 不同文化程度人群參與旅游動機調查結果對照表
表3顯示,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人群表現出參與旅游的動機有顯著的差異。初中以下人群首選是觀光游覽、休閑度假和探親訪友;其余學歷層次人群的旅游動機排序是休閑度假、觀光游覽、強身健體。
表4 不同職業(yè)人群參與旅游的動機調查結果對照表
表4顯示,不同社會職業(yè)的人群,在旅游動機上有顯著差異。軍人的職業(yè)要求良好的身體條件,故其旅游動機首選強身健體,與其工作性質高度相關;機關黨群人員、商業(yè)服務人員、待業(yè)人員的首選是休閑度假,其次是觀光游覽和體育健身;技術人員、辦事人員、農林牧漁從業(yè)者、生產運輸從業(yè)者、學生、離退休人員的旅游動機首選是觀光游覽,其次是休閑度假和體育健身。不便分類的其他從業(yè)人員在旅游動機的選擇上除傳統的休閑度假和觀光游覽外,探親訪友也是其主要的動機。
表5 不同居住地人群參與旅游動機調查結果對照表
表5顯示,地域不同的人群在旅游動機上呈現出分化的現象。居住在市區(qū)的人群參與旅游的動機是休閑度假、觀光游覽和強身健體;而居住在城鎮(zhèn)的人群參與旅游的動機是觀光游覽、休閑度假和強身健體;而居住在農村的人群參與旅游的動機是觀光游覽、休閑度假和探親訪友。表5還可以看出居住在農村的人群參與旅游的人數明顯比城鎮(zhèn)的少。農村人群首選觀光游覽者為299人與城鎮(zhèn)人群旅游動機選擇觀光旅游者為1322人相比,農村人群只占17.3%,而四川省農村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62.4%。[2]這種明顯差異反映出因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在旅游動機上呈現出享受型的城鎮(zhèn)人群與生存型的農村人群居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模式。[3]
表6 不同經濟狀況人群參與旅游動機結果對照表
表6顯示,不同經濟收入的人群參與旅游的動機有明顯的區(qū)別,收入在1001-2000元之間和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人群都選擇了休閑度假為首要動機,其次是觀光游覽、強身健體。但仔細分析可以看出,由于這兩類人群收入差距較大,在選擇旅游動機方面雖然很相似,但所參與活動的消費標準和消費形式等會有很大差別。收入在2001-4000元人群的首選旅游動機是觀光游覽、其次是休閑度假和體育健身;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人群由于受經濟條件的限制,選擇體育旅游的人數相對于收入水平高的人群要少些。[4]
根據對四川省丘陵地區(qū)5個地市不同人群旅游動機的調查分析,除大部分農村人群對旅游動機有些陌生外,其余不同人群參與旅游的動機可歸納為以下5類:[5]
第一,文化動機。了解和認識異國異地文化、增長知識和見識的需要。大多是7-40歲年齡段的人群。
第二,放松動機。人們通過離開自身的定居地,到另一個地方短時期逗留,觀賞異地風光,體驗異國風情,使身心得到放松、休息和恢復。大多是16-45歲年齡段,特別是參加高考并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考生及他們的親人。
第三,健身動機。為滿足休息、運動、娛樂、療養(yǎng)等恢復或保持身心健康的需要。大多是56-70歲和70歲以上的人群包括軍人。
第四,社會動機。為滿足人們保持與社會的經常接觸、進行社會交往的需求而產生的動機,如探親訪友、舊地重游、尋根尋源等。大多是31-70歲年齡段人群。
第五,業(yè)務動機。為滿足人們進行政府、企事業(yè)、團體事務交往的需要,包括商務活動、體育比賽、參加各種會議、辦理公務等。大多是20-40歲年齡段人群。
[1]于素梅,等.中國體育旅游研究[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6.
[2]柳伯力.中國西部體育旅游開發(fā)——理論探討與對策研究[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4.
[3]林宏.四川省體育旅游資源開發(fā)現狀及對策研究[J].四川烹飪高等??茖W校學報,2010(2).
[4]譚白英.體育旅游在中國的發(fā)展[J].體育學刊,2002(3).
[5]王桂忠.關于我國體育旅游的現狀及發(fā)展對策研究[J].體育科研,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