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穎 張華 李靖 陳雪清 吳燕君 劉海紅
1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yī)院 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 耳鼻咽喉頭頸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首都醫(yī)科大學)(北京 100005)
助聽器選配是臨床上解決聽障患者聽力問題的有效方法之一,越來越多的聽障患者開始使用助聽器,他們對助聽器的要求和效果期望值都較高。但如何評估助聽器的效果一直是臨床聽力學工作者關注的問題。國內目前主要應用聲場測聽、言語測聽、真耳分析及軟件調節(jié)等對助聽器效果進行研究和應用,但是助聽器使用者在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聲音和環(huán)境,僅憑上述方法無法全面評估助聽器的效果。歐美國家常結合自我效果評估問卷( self-report outcome measures)進行評估[1~4],常見的問卷有十幾種,其中助聽器效果國際性調查問卷(the international outcome inventory for hearing aids, IOI-HA)已被翻譯成多種語言版本[5],由于它容易理解,測試時間短,易操作,目前廣泛應用于臨床。本研究通過使用IOI-HA問卷對患者的助聽器使用效果及滿意程度進行評估,為其在臨床上的應用提供參考依據。
1.1 調查對象 調查對象為在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yī)院助聽器門診選配助聽器的患者,共76人,其中男40人,女36人,年齡12~86歲,平均60.1±19.5歲;大于等于60歲46人,小于60歲30人。根據0.5、1、2、4 kHz平均聽閾,76例(152耳)聽力損失程度為26~40 dB HL 3耳(1.97%),41~60 dB HL 64耳(42.11%),61~80 dB HL 70耳(46.05%),>80 dB HL 15耳(9.87%)。雙側使用助聽器31人,單側使用助聽器45人;均為全數字助聽器,使用時間大于6周,其中使用時間大于6個月的44人,小于等于6個月32人;每天使用助聽器大于8小時45人,小于等于8小時31人。
1.2 助聽器效果國際性調查問卷(IOI-HA) 助聽器效果國際性調查問卷(IOI-HA)是1999年在丹麥召開的國際研討會結束時全體專家提出的一套效果評估問卷[6],由7個最小核心問題組成,包括:①每天使用時間;②助聽器的幫助;③使用助聽器后仍存在的困難;④滿意度;⑤參與社會活動時仍存在的困難;⑥使用助聽器后是否還會影響他人;⑦生活質量的改變。每個問題有5個選項,每個選項對應一個分值,從1分到5分,第1選項1分,第2選項2分,依此類推,滿分為35分(附錄1)。IOI-HA問卷主要對使用助聽器后的效果進行評估,通常在患者使用助聽器6周后進行問卷調查[7]。
1.3 調查方法 由經過培訓的專業(yè)人員與患者通過面對面或電話隨訪進行IOI-HA問卷調查,采用統一標準提問、記錄及計分。其中36人通過電話調查,40人進行面對面調查。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組間差異使用單因素方差分析。
76例7個問題的得分總分范圍為18~35分,其中總分在18~20分的占6.5%,21~27分占42.2%,28~35分占51.3%,平均27.37±4.15分。問題1~7的平均得分分別為4.28±0.97、3.74±0.87、3.72±0.74、3.72±0.86、3.82±0.83、4.11±0.74、3.99±0.79,不同分值在各問題的得分人數見表1,不同分組的總得分情況見表2。
表1 IOI-HA問卷不同分值在各問題的得分人數(例,%)(n=76例)
表2 76例助聽器使用者不同分組的總得分情況(分,
7個問題中,得分較高的問題是問題1和問題6。73.69%(56/76)的使用者(問題1得分4、5分者)每天使用助聽器大于4個小時;89.47%(68/76)的使用者(問題2得分3、4、5分者)認為助聽器對他們有幫助,可以解決目前的聽力障礙問題;50%(38/76)的使用者使用助聽器后仍感到有一點聽力困難,而13.16%(10/76)的使用者根本感覺不到有聽力困難;43.42%(33/76)的使用者認為使用現有的助聽器有很大價值,18.42%(14/76)認為非常有價值;40.79%(31/76)的使用者認為在使用助聽器后,自己的聽力障礙對工作和日常生活僅有一點影響,22.37%(17/76)認為根本沒有影響;48.68%(37/76)的使用者認為在使用助聽器后,自己的聽力障礙對周圍人僅有一點干擾,31.58%(24/76)認為根本沒有干擾;97.37%(74/76)的使用者認為使用助聽器后生活質量有提高,其中52.63%(40/76)認為有很大程度地提高,25%(19/76)認為有非常大的提高。但如果以3個月為界分組時,兩組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F=1.47,P>0.05)。
文中結果顯示,本組助聽器使用者對助聽器的效果總體而言是滿意的,但60歲以上的使用者效果較60歲以下的差,這可能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加大腦的認知功能逐漸減低[8],同時聽力損失也會影響認知功能[9]。Lindenberger[10]在一項研究中,對156名70~103歲老人的一系列認知能力和聽閾進行比較,結果表明認知試驗中有5種(速度、推理、記憶、知識和言語流利度)與聽閾呈負相關,說明中樞和周圍聽處理功能都與認知功能的變化有關。在另一項對687名 25~103歲受試者所做的試驗中, Lindenberger采用了相同的測試方法,得出隨著年齡增加,認知和感覺變量的相關性增加。所以,年齡和認知功能會影響到助聽器的使用效果,同時也間接說明,對于老年性聽覺障礙患者,早期干預會比晚期干預獲得更好的效果,這也支持臨床上聽障者要盡早接受干預的方案。
將本組助聽器使用者助聽器總體使用時間以3個月為界分組時,兩組平均總得分無顯著差異;而以6個月為界分組時,兩組得分有非常顯著的差異。其原因是由于助聽器使用初期要有一個適應過程,需要使用者熟悉助聽器放大后的聲音,同時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發(fā)現問題時即時、定期到專業(yè)機構調試助聽器,以達到較好的聆聽效果,這個過程通常需要1~2個月的時間。在使用助聽器3個月時,多數使用者剛能體會到助聽器的效果,而隨著每天配戴助聽器時間的增加及總共使用時間的增加,使用者會感覺效果比初期時要逐漸變好。
研究證明雙耳聆聽能夠提高聽力5~10 dB,能更好地對聲源進行定位,感受立體聲,同時提高噪聲環(huán)境中的言語識別能力[11]。但本組單側和雙側使用助聽器的效果沒有顯著性差異,這與Cook[12]報告的結果一致,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①本問卷的問題中沒有能夠反映單、雙耳效果的問題,如能否分辨聲音的方向、在噪聲環(huán)境下能否分辨言語等;②單耳配戴助聽器的使用者自身不能比較雙耳使用的優(yōu)勢。但由于雙耳使用助聽裝置,在言語識別、聲音定位上較單耳有優(yōu)勢,同時可以避免遲發(fā)性聽覺剝奪效應的發(fā)生,所以只要符合雙耳選配助聽器的適應證,都建議雙耳使用助聽器。
IOI-HA問卷在國外廣泛應用于臨床,但評估標準沒有統一規(guī)定,Cox[3]建議在臨床上使用問卷總分來評估助聽器的效果。本研究發(fā)現,問卷總分大于等于28分時,使用者對助聽器的效果比較滿意;總分在21~28分之間,效果一般;總分小于21分時,使用者對助聽器的效果不滿意。所以通過IOI-HA問卷評估的總分可初步判定使用者的總體滿意程度。如果不滿意,則可以根據每個問題的得分情況,和使用者進行交流、討論并調試助聽器,同時結合其他測試方法,力求使助聽效果達到最好。這樣多數使用者的滿意度會提高,但個別使用者仍會感覺變化不大,此時就要找出滿意度差的原因,例如:耳聾程度、助聽器數字化程度的高低、期望值等因素都會影響效果及滿意度。選配師應根據個人實際情況為使用者提出建議和方案,并通過深入分析,使之明確效果和滿意度差的原因,幫助其建立合理的期望值。
IOI-HA問卷主要對使用助聽器后的效果及滿意度進行初步評估,其簡單、快速、有效,可定期對使用者進行自我效果評估問卷調查,了解他們助聽器的使用情況,即時發(fā)現問題,針對得分低的問題精細調整助聽器,讓他們掌握助聽器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必要時可以同聽力輔助設備聯合使用,使助聽器的效果達到最佳。
1 Cox R, Hyde M, Gatehouse S, et al. Optimal outcome measures, research priorities,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J]. Ear Hear, 2000, 21(Suppl):S106.
2 Cox R. Choosing a self-report measure for hearing aid fitting outcomes[J]. Semin Hear, 2005, 26:149.
3 Cox RM, Alexander GC. The international outcome inventory for hearing aids(IOI-HA):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English version[J]. Int J Audiol,2002, 41:30.
4 Cox RM, Alexander GC,Beyer CM. Norms for the international outcome inventory for hering aids[J]. J Am Acad Audiol,2003, 14:403.
5 Cox RM, Stephens D, Kramer SE. Transla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outcome inventory for hearing aids (IOI-HA)[J]. Int J Audiol,2002, 41:3.
6 Ventry IM, Weinstein BE. The hearing handicap inventing for the elderly:A new tool[J].Ear and Hearing, 1982, 3:128.
7 Dillon H. Hearing aids[M]. Australia:Boomerang Press, 2001.360~361.
8 任艷峰, 曲成毅, 苗茂華.老年人認知功能影響因素的研究[J].現代預防醫(yī)學,2007,34:3 088.
9 王寧宇.聽力減退與認知障礙[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6,41:797.
10 Lindenberger U, Scherer H, Baltes PB. The strong connection between sensory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 in old age:Not due to sensory acuity reductions operating during cognitive assessment[J]. Psychol Aging, 2001,16:196.
11 Gelfand SA. Long-term recovery and no recovery from the auditory deprivation defect with binaural amplification: Six case[J]. Am Acad Audiol, 1995, 6:141.
12 Cook JA,Hawkins DB. Outcome measurement for patients receiving hearing aid services[J]. The Laryngoscope, 2007,117: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