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我如何不盲從?
在信息的汪洋之中,集體的力量能補充個體的盲目。個體必須依賴周邊個體的舉動作為信息參考
一個不經意的哈欠能讓整個會場成為哈欠的海洋,馬群總是唯頭領的馬首是瞻,螢火蟲總在夏日的夜空同步閃爍,雞鳴狗盜之輩用半夜雞叫引得眾雞齊鳴……在生命的大洋中,隨波逐流似乎無處不在。
跟著大伙兒走吧,隨大溜未必總正確,但起碼不會成為愚蠢的少數(shù)。問題是,這種神經質的舉動未免有些盲目,所以道德家們就用“盲從”來稱呼之。
因“盲”而“從”
剝除這個詞語的社會含義,“盲從”的說法卻也有幾分道理。“盲”隱含了信息不足的含義,“從”意味著跟從周邊個體的舉動。以人推己,將同伴作為信息來源,正是盲從的主要動因。或許也正是因為道德家們信息不足,才讓“盲從”有了如此不堪的名聲。
勢單力薄的個體有如信息海洋中的孤島,唯有集聚成群,方能有所作為。個體之間互通有無,可以組成卓有成效的情報網絡,擴大信息獲取的范圍和敏感性。面對快如閃電的鷹隼,單只信鴿發(fā)現(xiàn)敵害的平均最短距離只有5米,撞上鷹爪的幾率超過8成。隨著鴿群的擴大,預警范圍也迅速擴大,50只鴿群的最短報警距離擴大到將近40米,成為盤中餐的幾率也隨之降至不到5%。
高速運動的個體更有必要將自己融入群體之中。低速下,人眼的視角可達160度,一里外的物體也都清晰可辨;時速一旦超過40公里,90度或200米以外的世界,人眼只能霧里看花。所以,在平均時速超過40公里的自行車公路賽中,運動員唯有以周圍選手為參照,形成一個同步高速運動的主集團,才能最大限度保持體力和及時感知外界環(huán)境。
在信息的汪洋之中,只有集體的力量,才能補充個體的盲目。個體的動物對環(huán)境的評估不足,必須依賴周邊個體的舉動作為信息參考,從而確定自己的行為舉止。“信息影響”正是盲從的生物學基礎。
誰都有壓力
別再標榜特立獨行,拼命活下去才是生命的首要任務;而跟從別人的舉動,泯然眾人就是最保險的手段。事實證明,最容易被捕殺的蝙蝠,往往就是那些行動最不一致的個體;而落單的羚羊,基本上只能任由獵手魚肉。
自然選擇不喜歡“出頭鳥”,而社會同樣對盲從有著充分的需求。生存壓力迫使動物必須保持多數(shù)派路線,社會壓力也要求人們必須盡量與群體保持一致,以免遭排斥。這叫做“規(guī)范影響”。
上世紀50年代,在所羅門#8226;阿什的心理學實驗中,一些號稱絕不從眾的大學生表現(xiàn)出了這樣的行為:身處群體中時,有37%原本正確的獨立人士跟從了實驗者故意安排的明顯錯誤答案。同時,這些個體都表現(xiàn)出明顯的壓力情緒。很明顯,是群體壓力促成了這種盲從行為。
1998年,匈牙利物理學家托馬斯#8226;維薩克發(fā)現(xiàn),節(jié)奏統(tǒng)一的掌聲讓人感覺和其他觀眾融為一體,比較有安全感;所以音樂會后的狂亂的掌聲總是會很自然地趨向同步。
歸根到底,個體的從眾行為大概有兩種出發(fā)點:信息影響和規(guī)范影響。盲從,似乎的確情有所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