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足的睡眠對寶寶的大腦發(fā)育非常重要。可很多寶寶卻有著這樣那樣的睡眠問題,有很多家長對孩子的睡眠也存在著一些誤解,究竟該如何解決呢?
誤會1
只要睡眠總時間足夠,早睡早起還是晚睡晚起都一樣。
1歲多的妞妞是個夜貓子,晚上11點之前決不會睡覺,有時候甚至到了半夜兩三點還醒著,硬拉著爸爸媽媽陪她玩。晚上睡得晚的她每天都要睡到中午才起床,周而復始,天天如此。奶奶說,反正寶寶每天的睡眠時間也不少,就由著她這樣吧。
正確理解:“小夜貓”做不得
充足的睡眠時間對寶寶的生長發(fā)育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每天晚上是內分泌系統(tǒng)分泌生長激素的高峰時期,尤其是10點鐘以后的分泌量,幾乎達到白天的3倍左右。所以,應盡量讓寶寶在這個時候之前入睡。
睡眠時間并不代表睡眠質量,如果寶寶的睡眠質量不好,那么即使睡眠時間再長也于事無補。高質量的睡眠意味著在整個睡著的時候,深睡眠比例要比淺睡眠多,但是,睡得越晚深睡眠的比例就會越少,淺睡眠相對增多,從而影響寶寶的睡眠質量。此外,淺睡眠還會影響到寶寶的記憶力發(fā)育。因此,如果你家有一只“小夜貓”的話,得趕緊讓他養(yǎng)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
建議:
一步步改變寶寶的入睡時間,每天提前半小時,直到在晚上10點鐘以前能順利入睡。即使寶寶不肯睡,也要讓他躺在床上,媽媽把燈光調暗,給寶寶唱唱搖籃曲,輕聲地念一些簡單的兒歌,讓寶寶慢慢進入睡眠狀態(tài)。
早晨盡量不要讓寶寶睡懶覺,起床后多給寶寶玩一些他感興趣的玩具,進行一些有趣的小游戲,下午,給寶寶做一些被動操鍛煉一下身體,增加寶寶的活動強度。午睡的時間也要控制好,不要太長,以免影響晚上的睡眠。
誤區(qū)2
寶寶喜歡媽媽抱著睡,那就抱著吧。
苗苗在還沒滿月的時候生過一次病,家里人,心疼得不得了,所以,只要孩子一哭就馬上抱在懷里,尤其是睡覺的時候,更是舍不得放下。時間一長,苗苗只有在媽媽的懷抱里才能入睡,而且不到睡熟了絕不能輕易放下。
正確理解:抱睡影響獨立入睡的能力
媽媽的懷抱的確能給寶寶最大的安全感,但是,這么做很容易讓寶寶產生依賴。你會發(fā)現,習慣抱睡的寶寶根本放不下,一放到小床上就會驚醒、哭鬧,等他大一點后,想要改變這個習慣就更難了。如果寶寶好不容易在你的懷里睡著了,可如果半夜驚醒的話,沒有了身邊的呵護,他就很難再次順利入睡,這么一來,反而影響寶寶的睡眠時間和質量。
建議:
媽媽從小就要讓寶寶睡在嬰兒床上,逐步養(yǎng)成獨立入睡的能力。如果寶寶醒了,你不妨先觀察下,看他是否能繼續(xù)入睡,如果他開始哭鬧,你可以先推推搖籃、輕輕地哄哄他,不要即刻將他抱起來。如果寶寶依然哭鬧不止。那就抱抱他。等到不哭了,再放回小床上。
誤會3
睡覺打呼嚕,說明孩子睡得香。
亮亮睡覺的時候小鼻子呼呼響,呼嚕打得真起勁。媽媽有點擔心這是不是鼻子堵住了啊,可奶奶說打呼嚕說明孩子睡得沉睡得香,沒關系的。
正確理解:當心打呼嚕引起窒息
有時候寶寶打呼嚕是正常現象,這和他們的呼吸道結構特征有關。有時候打呼嚕是因為寶寶感冒了,造成了鼻塞、呼吸不暢,感冒痊愈后打呼嚕的現象就會消失。還有一些寶寶經常打呼嚕,可能是由于扁桃體肥大或腺樣體肥大影響了鼻咽部的通氣造成的,需要引起媽媽的重視。因為這種情況下,即使寶寶醒著的時候也可能會出現鼻子呼吸不暢,需要用嘴呼吸的情況,時間長了,會對大腦發(fā)育造成一定的危害。
建議:
醫(yī)學人員發(fā)現,嬰幼兒如果長期存在打鼾問題,即使日后停止打鼾,也會影響到他們將來的學習能力。如果你的寶寶經常發(fā)生睡覺打呼嚕、張嘴呼吸的情況,最好還是帶他到醫(yī)院的耳鼻喉科檢查一下。
誤區(qū)4
一定要養(yǎng)成午睡的好習慣,睡的時間少,會影響身體發(fā)育。
小緣在幼兒園從來不睡覺,小朋友們都在她身邊呼呼大睡了,可她怎么也睡不著。要是哪天她“意外”地睡著了,那么平時晚上9點就能入睡的她,肯定要折騰到10點鐘之后才能睡著。媽媽很擔心,女兒睡得比別的同齡孩子少,會不會影響身體發(fā)育啊?
正確理解:了解寶寶的睡眠特質
每個寶寶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所以,他們所需的睡眠時間也可能有所不同。有些寶寶睡10個小時就夠了,有些則12個小時還睡不醒。只要孩子精神不錯,食欲正常,生長發(fā)育也沒有滯后,那就沒什么關系。因為你的寶寶很可能天生不愛睡覺。
建議:
寶寶在白天不停地玩啊跑啊,精力消耗大,中午睡一覺能很好地補充體力。但如果孩子的確不需要午睡,那家長也千萬不要強迫,以免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只要寶寶夜間睡眠時間充足,質量也很好,就能夠滿足他生長發(fā)育的需求了。
如果你的寶寶睡的時間少,同時出現精神萎靡、體重減輕、消化不良等問題時,還是要咨詢一下醫(yī)生,進行一下生長發(fā)育方面的監(jiān)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