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林堂飲食制度集》是元末著名畫家倪瓚所作的一本烹飪專著。倪瓚生平從未做過官,可以說是一位隱士,但是因為出身望族,他對生活的情趣質(zhì)量要求是很高的。這本《云林堂飲食制度集》,集中收有50余種菜點和飲料的材料和制作方法,其中有不少菜如“燒鵝”、“青蝦卷”、“川豬頭”、“新法蟹”等,都獨具風(fēng)味,頗為后世稱道。
【原文】
用蟹,生開,留殼及腹膏。股、腳段作指大、寸許塊子,以水洗凈,以生蜜淹之,良久,再以蔥、椒、酒少許拌過,雞汁內(nèi)躥。以前膏腴蒸,云殼入內(nèi)。糟姜片子清雞原汁供。不用螯。不可躥過了。
——元·倪瓚《云林堂飲食制度集》
【譯文】
把螃蟹生劈開,留殼和蟹黃。螃蟹的腿、腳都切成指頭大的段和一寸左右的塊,用水洗凈,用生蜜腌上,多腌一會兒,再用少許蔥、椒、酒拌一拌,放進(jìn)雞湯里涮。將先前取出來的蟹黃蒸熟,放到蟹殼里。用糟姜片清雞湯供食。不要螃蟹的螯。注意不要涮得過了。
【新說】
又到一年蟹肥時。
中國人吃蟹歷史悠久,不但吃出了水平,還吃出了文化。吃螃蟹似乎是個風(fēng)雅的事,《紅樓夢》里公子小姐吃完了螃蟹要作詩,歷史上不少文人墨客也都留下了跟螃蟹有關(guān)的文章詩句或者是趣事。不過,像倪瓚這樣只關(guān)心烹調(diào)方法的,只怕不多。
有人說,吃螃蟹哪里用得著這么費事,刷去泥沙,上鍋大火蒸上20分鐘,即可大快朵頤。這是螃蟹的傳統(tǒng)方法,“新法蟹”,顧名思義,就是舊的做法吃膩了,您可以試試新的法子。乍看“新法蟹”的做法,不免覺得似曾相識,再一琢磨,這分明是涮羊肉的吃法啊。有人考證,涮羊肉起源于元代,倪瓚剛好也是元代人,大抵飲食到了文人手里,也要講究創(chuàng)新,倪先生能想到把蒙古貴族涮羊肉的技法整合到螃蟹身上,可見他對飲食之道研究之透徹。
不過,新法涮螃蟹雖然聽上去不錯,卻有個大大的隱患。螃蟹生長在江河湖泊里,又喜食小生物、水草及腐爛動物,蟹的體表、鰓部和胃腸道均沾滿了細(xì)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以及一些寄生蟲卯。如果加熱不徹底,吃壞了肚子不算,還可能感染肺吸蟲病。研究發(fā)現(xiàn),活蟹體內(nèi)的肺吸蟲幼蟲囊蚴感染率和感染度是很高的,肺吸蟲寄生在肺里,刺激或破壞肺組織,能引起咳嗽,甚至咯血,如果侵入腦部,則會引起癱瘓。專家指出,把螃蟹稍加熱后就吃,肺吸蟲感染率為20%。肺吸蟲囊蚴的抵抗力很強,一般要在55℃的水中泡30分鐘或20%鹽水中腌48小時才能殺死。倪先生還特地叮囑不要涮得過了,這一吃法就越發(fā)讓人擔(dān)心了。
從古吃到今,不管是蒸著吃還是涮著吃,螃蟹是美味,這一點從來無人置疑,只不過連《紅樓夢》中的賈母都曾囑咐湘云寶釵別多吃,“那東西雖好吃,不是什么好的,吃多了肚子疼”??梢?,古人在過癮的同時,也沒忘了養(yǎng)生。食蟹禁忌已經(jīng)是老生常談了,不過筆者還是要啰嗦兩句:除了不要吃死蟹、冷蟹,不宜與茶水和柿子同食外,螃蟹性寒,脾胃虛寒者應(yīng)盡量少吃,以免引起腹痛、腹瀉;患有傷風(fēng)、發(fā)熱、胃病、腹瀉者不宜吃螃蟹,否則會加劇病情:患有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者,盡量少吃蟹黃,以免膽固醇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