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國學(xué)大師金圣嘆到處評點別人的著作,最有名的是金批《水滸》和《三國》,聽說孤本的金批《三國》現(xiàn)在已經(jīng)賣出了天價??墒呛苌儆腥酥澜鹣壬€是一個美食家。所謂美食家不單單會吃,還,必須能說出道道來才行,不然就人人都是美食家啦。
老金的最后遺言仍然是一句關(guān)于美食的評點——“花生米與豆腐干能嚼出火腿味兒來”。管教當即將老金的遺言做為《犯人言論匯編》報告給上級有關(guān)部門,上級領(lǐng)導(dǎo)感覺老金這句話隱喻很深,不敢隱瞞,一直上報到清廷的皇帝,那順治皇帝見了。立即下旨讓御膳房準備花生米和豆腐干,要親自嚼一嚼,結(jié)果皇帝對于這一評點是否認同就不為外人所知了。反正金圣嘆關(guān)于花生米和豆腐干能嚼出火腿味兒來的判斷從此便流傳開來。
大文學(xué)家梁實秋長期寓居上海江浙一帶,自然也是愛火腿一族。他專門寫過《火腿》一文,時值戰(zhàn)亂,想必是火腿當時極其珍貴難得。終于有一天,梁先生獲贈一只火腿,激動得夜不能寐,借著屋子里冬瓜煲火腿的余香,專門寫出了火腿的食后感。成為后世美食家的圣典。
大美食家、浙江人袁枚居于南京久矣,他本是個詩人,然而他更多的是被作為美食家為后人稱道。他寫的《隨園食單》洋洋灑灑,聽說現(xiàn)在專門有研究這個食單的研究生。
袁先生在眾多美食中獨對火腿青睞有加。發(fā)一感嘆,說道:“三年可以出一個狀元,三年出不了一只好火腿?!笨梢娀鹜仍诿朗臣已劾锏牡匚?。
現(xiàn)在火腿已經(jīng)不是稀罕之物了,人們的錢包也空前地鼓起來了,于是北方吃不慣火腿的人也嘗試著買一只火腿吃?!独献印方逃?xùn)我們后人就有一句名言:治大國若烹小鮮。可見很久很久以前,我們的老祖先就把精力用在烹制美食上了。太多人因為不愿意為治理國家傷腦筋或者是引來殺身之禍,情愿鉆進廚房用功。
我們中國人對于烹制美食向來有耐心。單說這制作火腿,先是選取成年優(yōu)質(zhì)肥豬后腿用鹽涂抹,涂抹之后放在陰涼處用石頭壓住,隔一天翻一次身,聽說要多次涂抹多次重壓。待得腌制重壓幾個月,形體縮小,取出,用松枝熏,熏過之后吊在陰涼處晾,要晾得火腿發(fā)出古銅色的光澤。中途還要篩選,將沒有發(fā)展前途的挑出去,剩下的應(yīng)該都是精英了。
制作火腿的方法太過繁瑣,尋常人家根本無法問津,那就制作成肉好了。咸肉就不必選用豬腿,可以選豬肉的任何一個部分,涂上鹽吊在屋檐窗下,不能用陽光直射,要陰干。這自制的咸肉自然也是別有風味。不僅是咸肉,還可以晾制成魚、咸蝦、咸蟹。南方人都愛吃咸魚咸肉臘腸火腿,可能和氣候有關(guān)系。要是在北方干燥的氣候之下按照南方人的方法晾曬,那晾曬成的就是肉干兒了。
不過聽說經(jīng)常吃咸魚咸肉會吸收太多的亞硝酸鹽,有致癌的危險,所以只好偶爾吃一點兒解解饞,平時還是吃鮮魚鮮肉吧。